創新形式,創新內容:拉進重大主題報道與讀者的距離
長年在采編一線,唐慧卿同志主持策劃并采寫了大量寧波日報的重大主題報道: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道,寧波爭創全國文明城市評比報道,黨的先進性教育宣傳,建黨90周年報道,“三思三創”報道等,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肯定。
系列報道“十六大代表楊凌娜手記”是十六大期間《寧波日報》推出的報道,引起了讀者廣泛的關注。讀者每天都在報紙上找這組報道看,在楊凌娜所在的海曙區《寧波日報》一時“洛陽紙貴”。這組報道就是由唐慧卿參與策劃,并赴京采寫的。
在北京期間,唐慧卿每天晚上和楊凌娜見面,讓她談一天活動的所見所聞,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用記敘手法,以楊凌娜第一人稱,寫成手記,發回編輯部。當時的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在大會期間聽說了這個專欄,夸寧波媒體有辦法;寧波市委書記黃興國幾次對這組報道表示滿意,并詳細詢問了策劃過程和操作方法,他在大會期間就通過楊凌娜要看這組報道。一些老新聞工作者和新聞與傳播學學者也對這組報道表示贊賞,他們稱“手記把嚴肅的政治活動報道生活化,這樣的策劃值得稱道。”
這組報道使唐慧卿堅信,政務報道應該成為黨報的特色和優勢所在。為增強黨報政務報道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她注重體現黨委政府的宣傳要求與普通讀者閱讀要求之間的統一,努力改進重大主題報道。
先進性教育活動展開后,如何讓這一重大而嚴肅的政治事件,讓讀者愿意看、愛看,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一次,在地方黨委先進性教育匯報會上,她得知了一外資企業老總通過先進性教育,改變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提出入黨要求后,她敏銳地感覺到它的新聞價值,當天就與通訊員聯系,找到企業黨支部書記采訪,連夜寫作了《我可不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這篇獨家報道。在數以千計的先進性教育活動稿件中,這個稿件以其特殊性、可讀性和知識性被認為“獨樹一幟”。
勤于工作,善于思考:做記者是此生不悔的選擇
去年8月,寧波市81890工作平臺成立十周年,有一位綁著肢架、拄著拐杖的女記者幾次來到平臺,采訪員工和群眾。她就是唐慧卿,當時因為膝關節手術休息在家。但作為平臺的蹲點聯系人,她不能拒絕平臺領導“做一篇十周年回顧”的請求。她克服了各種困難,采寫了主題通訊《社會管理的中國模式——寫在81890成立十周年之際》。平臺成立十周年慶典,唐慧卿沒有出現,但她的這篇發表在寧波日報上的長篇通訊,因為其感性的表達和理性的思考,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
做新聞,當記者,是唐慧卿此生無悔的選擇。對于新聞工作,她始終充滿激情,全身心投入,體現出了一位職業記者的優良作風。在采寫《愛心,編織奇跡》,她拋開才6個月的孩子,在一周時間內采訪35個知情人,并只身遠赴天津采訪,四易其稿;她在抗臺一線采訪,聽到了毛文國的因公殉職的消息,職業的敏感使她克服當地有關領導的勸阻,冒著災后山體崩塌的危險,堅持到山村一線采訪;她堅持走基層,到農村蹲點,甚至在春節也帶領記者一起采寫新春深情走萬家……
她善于學習,勤于動腦,解讀政策,分析時事,從而更好地策劃新聞報道。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出之后,她敏銳地捕捉到“新生代農民工”的熱點問題。她策劃了“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系列報道,以調查性報道和典型性報道相結合,對新生代農民生活進行了剖析,并對如何善待新生代農民進行了引導。此組報道在“富士康跳樓”事件的大背景下,備受關注,被認為“充分體現了黨報的智慧”。
在提高新聞實踐水平外,唐慧卿還注重在新聞理論上有所突破。先后在《新聞戰線》、《新聞傳播與研究》、《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并參與了復旦大學的“黨報深度報道研究”課題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深度報道探勝》由復旦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