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采寫簡況、作品評價、社會效果、獲獎情況)
寧波市海曙區殘聯副理事長王延勤去世當天,眾多殘疾人自發為其守靈。寧波日報派出采訪小組對其事跡進行采訪。經過精心策劃和日以繼夜的工作,在王延勤遺體火化后第四天,寧波日報在一版發表了唐慧卿同志執筆的長篇通訊《真情鑄就的豐碑》。
這篇通訊從數百名殘疾人冒著嚴寒為王延勤守靈這一感人的現場切入,以集中體現主人公對殘疾人懷有深厚感情的“三件寶”為主線,分三個部分層層遞進,生動地展現了王延勤真誠、無私、忘我地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的感人形象,較好地提示了人物典型鮮明的個性特點和時代特征,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
通訊立意高遠,有時代意義。針對一些黨員干部脫離群眾,與群眾感情不深的社會問題,立足于先進性教育的時代背景,立足于群眾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標準的高度,揭示了“共產黨員只有情系群眾才能扎根群眾”的主題。通訊樸實感人,讓有特色的、生動的現場、故事和細節唱主角,從而避免了典型人物的“臉譜化”,感染力強。
報道見報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日報與寧波網推出的報網互動,共有10萬人次參與討論。許多讀者反映,是含著眼淚讀完報道的。王延勤被寧波市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宣部把他作為優秀復退軍人的第一個典型在中央媒體推出。由寧波日報匯編的《王延勤事跡》一書,在當地銷售1.5萬冊,被許多基層黨組織指定為第三批先進性教育閱讀書籍。王延勤成為寧波市家喻戶曉的典型人物,目前以王延勤為原型的電影正在拍攝中。
以這篇通訊為主要內容的“王延勤典型”報道獲得2005年度浙江新聞獎一等獎。王延勤本人被評為“浙江驕傲——2005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