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發現家鄉 用情記錄時代——寧波人民廣播電臺潘亞舟事跡介紹

潘亞舟,男,從事廣播工作18年,主任編輯職稱。歷任寧波電臺播音員、主持人,寧波電臺交通音樂頻道音樂部副主任、交通新聞部主任、頻道副總監等,現任寧波廣電集團音樂頻率總監。系浙江省文化創新重點團隊“如意鳥”欄目組核心成員。近年主創的四十余部作品先后獲得中國新聞獎、全國、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金話筒”提名獎、浙江新聞獎等眾多國家級、省級獎項。以牢固正確的政治素養,全面的廣播業務能力和顯著的專業成果,成為了寧波新生代廣播力量的領先者,被評為寧波市十佳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一)深入生活,找準創作支點,用心發現,用情傳播。
潘亞舟在崗位中爭先創優,在思想上始終保持先進。深入生活,以年輕新銳的目光發現時代精神,以充滿深情的筆調記錄時代變遷。立身專業頻道,創新創作手法,采寫了一系列廣播新聞、文化類作品,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細看潘亞舟的作品,他筆下的都是普通人物。但是他常說:“沒有一個人是普通的,關鍵是看你站在什么樣的基點上看待,以怎樣的心胸去理解”。大胸懷才有大作品。
比如2010年,他主創的兩檔新聞專題《我的心肝寶貝》與《小麗的面人有顆心》雙雙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我的心肝寶貝》報道的是寧波鎮海團橋村的林萍為同村8歲女孩徐潔無償捐肝的動人事跡。在采寫中他走進主人公生活,細心挖掘她身邊每一個相關者,刻畫了豐富的人物心路歷程。廣播的說服力來自于音響的細節。在他的采訪中每一聲啜泣,每一陣嘆息,每一句感謝都那么真實可感。他“感同身受”地做著一個傾聽者和記錄著,然后將這些帶有溫度的錄音凝聚起來,成了“草根英雄”的閃光之處。作品沒有大張旗鼓的溢美之詞,只有將心比心的敘述。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害怕,善良等等,都在用心捕捉的細節中表現出來了。最終他以寬大而柔和的筆調,寫出了一個活生生的女人,一個母親,一個善良的普通百姓,贊頌著人性之愛,素描靈魂。
在《小麗的面人有顆心》的采寫中,大半年來,他又常常在身患白血病卻堅持在街頭捏面人以自救的河南姑娘小麗的面人攤前排隊觀察,以至于和主人公能做到以心換心地交流。這一年的創作,對他來說,真是一種心靈的煎熬和升華。雖然他有很多機會可以錄下小麗的語言,但是為著尊重小麗的想法和意愿,他還是只做了一檔沒有主人公的訪談,選擇了幾個關鍵人物進行了深入挖掘,通過各種聲音自由率性的交疊,使作品產生了多棱鏡般的效果。我們看到的不光是一個愛心事件,而是人類面對厄運時從容智慧的生活態度,在困難中堅守自身尊嚴的淡定態度,在絕境中表現出來的對愛的理解!
如若不在現場,無法傳遞這樣的溫暖。同樣的作品還有很多,他的腳步在寧波的鄉村海角遍布。在他的錄音制作室里,有一張鋼絲折疊床,累了就倒頭一睡。在欄目初創的前三年,他幾乎沒有一天在12點前下過班,常常采訪回來寫稿,緊接著剪輯,制作,播出,通宵達旦是常事。同事們常常擔心他的身體,可他常開玩笑說,沒事,他身體好,做新聞有時候拼的是體力!他筆下的人物雖然沒有任何豪言壯語,個個普通至極但卻個個有血有肉,言語生動,胸臆直抒。堪當普通中國百姓的代表,這也是這些作品屢屢獲獎的原因。
在《鄉間的電影盛會—寧波首屆農民電影節側記》作品中,他與放映員同甘共苦走鄉竄戶,與山鄉村民交朋友,最終完成了寧波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深情解讀。在氣勢磅礴的新聞專題《跨越藍色的夢想》中,他的著眼點依舊還是一些普通工人,通過5年的素材積累,幾百小時的錄音,無數次的走訪,最終以大橋建設的各種創新,展現著中國勞動者的智慧和敢為人先的精神。他相信,他筆下這些工人,手工業者,放映員,南極科考的大學生,捐肝的銷售人員,遺體捐獻的普通外來務工者,他們的美好就是社會的美好,他們的高貴就是國家的高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