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積極創新,新聞佳作不斷
新聞,不僅要用腿,更要用心。吳棟梁一直把創新與思索,凝聚在每一條稿件之中。
2010年9月,溫州掀起了新一輪解放思想的熱潮。報社抓住時機,策劃了《十問溫州發展》系列報道,圍繞發展速度、城市形象、體制機制等方面,劍指發展障礙,發人深省,引起共鳴。
當時作為聯系市委書記報道的記者,吳棟梁與同事一起策劃這組報道,并承擔開篇第一問《為什么我們經常“慢半拍”?》和第九問《投資還有多少“課”要“補”?》的采寫任務。他連續半個月深入采訪,與專家學者、部門負責人對話,實地調查摸底,掌握大量素材,從全新的角度考量溫州,并在提問同時,闡述外地借鑒與專家建議,為整組系列報道開了好頭。《十問溫州發展》的推出,引發廣泛熱議和共鳴,獲得了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改革開放30周年,對于溫州有特殊意義。在溫州日報《敢為天下先》的報道中,吳棟梁全力投入。先后在北京寓所采訪李瑞環,在北京論壇現場專訪龍永圖,專訪費孝通的秘書回憶費老與溫州的點點滴滴……
他積極創新典型人物的寫作方式,用一顆平常心去報道,抽掉標本化的東西,還原典型人物真實可信的形象。他曾先后趕赴河南商丘、湖北荊州,采寫了感動中國的舍己救人英雄李學生、勇斗歹徒的英雄周大軍等典型人物報道,作品均被為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他牽頭策劃“市民監督團”這一全新的監督形式,將媒體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開展系列監督活動。“市民監督團”成立兩年,已組織監督活動100多次,督促解決問題180多個。《這么淺的黃土怎能種樹》《大羅山的綠啊, 怎堪墳墓這般蠶食?》等稿件,均引起強烈反響,書記、市長批示12次,取得顯著社會成效,成為重要民間輿論監督力量。
同時,吳棟梁還積極思考,總結提升理論水平。先后在《中國記者》、《中華新聞報》、《新聞實踐》等期刊、報紙上發表6篇業務論文。其中,獨著論文《淺析地方黨報的熱線新聞價值取向》獲“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論文二等獎。
關注民生,貼近基層,牽掛百姓冷暖
作為一名記者,吳棟梁深知只有堅持 “三貼近”,在走基層中轉作風、改文風,才能獲取報道養分,才能發揮媒體為民作用。
在新聞戰線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中,吳棟梁選擇了民工子弟學校——慧才小學和泰順山區村小——泗溪二小,作為自己基層聯系點。這兩所小學都十分簡陋,教學設備差、缺少書籍,孩子們的家境也是貧苦居多。
在7個多月時間里,他10多次走進學校,采訪老師學生、聯系愛心單位、協調解決困難。在吳棟梁的積極聯系下,兩所學校都得到愛心資助。企業送去價值2萬元新書,銀行送去2臺嶄新電腦,更有好心人募集3萬元愛心款,給孩子們午餐中加雞蛋。
用愛去報道,一直是吳棟梁的追求。每年春運,與九大部門一起開展“春運關愛行動”;每年暑假,與教育、慈善部門一起開展“慈善助學行動”;每年寒冬,募集善款幫助貧困老人,開展“冬日送溫暖”……同時,他牽頭成立了市慈善總會溫州日報分會,并開出“善•行——新聞公益行動”專欄。日前,“春運關愛行動”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優質服務品牌”。
新聞實踐永無止境。借用一位前輩的話,回首近12年新聞生涯,所采所寫,有負于家庭,無愧于社會;所追所求,有益于公道,無憾于良心。
在新聞的路上,他將繼續努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