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勁十足:40多次跟拍一山村
汪向陽執著事業 、堅韌做事,獲得省級好新聞二等獎的紀錄片《左溪村紀事》的拍攝過程就是他敬業專注新聞事業的一次集中體現。這部反映開化縣人民保護錢江源頭的紀錄片拍攝共用了1年多時間,春夏秋冬,汪向陽先后40多次進入這個浙江最南邊的村莊,有10多次睡在這個群山之間的小山村里。為了取得村民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他每次進山村,都要帶上藥品或吃的,送給村里需要的人。他真誠待人,貼心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在這樣的交流中,村民們逐漸把汪向陽當作他們中的一員,所以后來的拍攝十分順利,老百姓的情感流露并沒有因為攝像機的存在而受到干擾。片子真實紀錄了左溪村老百姓在面對水資源保護和個人利益矛盾沖突時,表現出來的猶豫和通達,展示了村民在改變傳統家禽飼養過程中,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和沖突,并跟拍到了一部分村民從最初的抵制鬧事,到最后拆違全面成功,期間村民們種種思想變化,矛盾的積蓄、爆發、化解等,都展現得頗為流暢、真實。為了拍到村民過大年的喜慶氛圍,農歷大年三十,他一人頂著呼呼北風,扛著攝像機,背著三腳架到農民家過年拍攝。該片播出后,許多觀眾為錢江源頭這群普通山里人為環保作出的犧牲而感動。
厚積薄發:60多盒素材鑄一片子
在一次去成都的火車上,汪向陽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被梳理得整整齊齊,農民辛勤勞作的身影點綴田間地頭,內心不斷涌起波濤,他暗下決心:“要把千百年來農民對土地的深情用電視語言表現出來”。
盡管他的童年在農村度過,但要用鏡頭語言把莊稼人的尋常生活精彩地表現出來仍有相當難度。在長達多年的拍攝中,他常常獨自在休息日騎上摩托車,帶上礦泉水和方便面來到田間地頭,和農民交心;也常常在清晨和傍晚獨自漫步在莊稼地里,嗅著泥土的獨特氣息,與寧靜大地癡心交流。在一個夏天雙搶的季節,長時間烈日下的拍攝讓他中暑倒在田里,農民兄弟連忙用茶水把他喚醒。
農民們起早摸黑地干農活,他也起早摸黑地拍電視,在兩年多時間里,積累了60多盒錄像帶的素材,在此基礎上他編制了一部感性靈動的紀錄片《莊稼人》。片子的鏡頭語言比較美,《視聽縱橫》作了專題點評,作品曾獲浙江省廣電文藝獎(攝像)二等獎。
汪向陽說:“紀錄片拍多了,有時候,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人,走進去容易,走出來難。故事里的故事,常常讓自己辨不清物我,所以,在不斷的拍攝中,我總是不斷地走進去,悲喜著別人的悲喜,感悟著全新的感悟,我想,這,就是我做了電視編導的最大收獲吧。”
勇于擔當:不畏險阻揭黑抨擊不良
邵飄萍先生曾說過:“中國的進步,不能脫離新聞的繁榮,不能沒有記者的擔當。”而這種擔當就是記者的品性,它包含著人格操守、俠義、誠實、勤勉以及新聞記者理應遵守的職業道德。在汪向陽的新聞工作生涯中,曾遇到過不少棘手的人或事,但他總是不畏險阻、用于擔當。
內參片《在困境中崛起的衢州經濟開發區》是多年前衢州經濟開發區剛成立之初時,汪向陽拍攝的一個反映開發區存在管理弊端和社會問題的專題片,拍攝中,汪向陽和同事們先后多次到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克服重重阻力,如實反映了當時一些外地客商來衢投資,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問題,特別在項目的申報審批過程中,一些管理部門還出現相互扯皮現象,這讓外商感到非常困惑。市領導看完這部內參片之后,專門召開了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使開發區的的管理服務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汪向陽拍攝《鄉道豈容私設卡》、揭露醫療秩序亂象的《醫托現象何時了?》等片子時曾受到不法分子的威脅,但他堅守良知,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尋找真相,揭露問題,有力抨擊不良現象。
汪向陽特別注重把人文關懷顯象化、社會責任具體化,以人文關懷的理念捕捉社會和人物的命運變遷。在拍人物片時,把鏡頭對準普通人,讓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謙遜好學、做人低調的他總是說:“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時常為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而汗顏。我涉足的這塊領域,就像大山一樣高大無比、美麗無限,我心甘情愿用一輩子的努力去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