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造地建工廠 萬畝良田留后代
麗水經濟開發區擴建向山地要空間,保住“糧倉”碧湖平原
本報訊(記者 阮春生)保障發展,保護資源,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麗水,是個“兩難”選擇。麗水經濟開發區擴建向低丘緩坡要空間,新辟產業空間近20平方公里,而將一江之隔的碧湖平原留給子孫后代耕種,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昨日,以“麗水經驗”為主的浙江省低丘緩坡開發試點方案,正式由省政府上報國土資源部申報國家試點項目。
削峰填谷,移山造地,早在2002年麗水就這樣做了:4年多挖去108座小山頭,形成10.4平方公里的水閣工業園,引進企業200多家,2010年實現產值220億元。這一做法也被列為全省首個低丘緩坡開發試點。
2006年,水閣工業園規劃拓展,最初方案是向西挺進碧湖平原。作為麗水的三大盆地之一,碧湖平原不僅有3萬多畝基本農田,還有世界最早的拱形水壩、至今仍發揮灌溉作用的國家重點文物——通濟堰,保護意義和現實作用都非常大。最終,市委市政府決定:改變方案,調頭東進,利用土地貧瘠的富嶺低丘緩坡擴建開發區。
“當初特別害怕被列為開發區!你看,放眼望去都是良田,而且人均只有0.5畝耕地,村民沒有一個愿意被征地的。”回憶起開發區擴建規劃改變,蓮都區碧湖鎮石牛村村民葉建林慶幸地說。
“別處農民不想拆遷,東擴區塊的農民主動申請拆遷!”麗水經濟開發區東擴負責人吳小華笑著說,“3年多征地1.3萬畝,拆遷34萬平方米,卻實現了零尾留、零阻工、零群訪,因為老百姓真心歡迎!”
東擴區塊,大多為沙石山、疏林地。按照宜建則建、宜林則林的原則,開發建設特別注重生態保護,不僅將七百秧中型水庫完整保留,還新修水庫5座,規劃建設8座公園綠地,整個區塊綠化率確保40%以上。
甌江右岸,廠房林立,企業生產熱火朝天;甌江左側,稻果飄香,萬畝良田生機盎然。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朱山華感慨萬千:“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孫耕。沒有發展對不起當代,沒有耕地對不起后代,低丘緩坡開發之路走對了!”
由于征地、報批成本低于平地開發,麗水東擴園區在招商上也具備一定優勢,引進了娃哈哈、三一重工、伊利集團等知名企業。到目前,東擴區塊已引進企業115家,未來五年預計還將引進企業300家。
今年6月28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麗水考察時,高度肯定低丘緩坡開發工作:“這對同類地區破解發展中的土地難題有積極的啟示作用,要堅持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