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譜“新曲”,以有效的“欄目經營”理念占領收視制高點。
2004年10月,童詠雷被破格提拔為金華廣電總臺新聞中心副主任。他主持創辦了浙中地區第一檔民生新聞欄目《百姓零距離》,并通過設立特服短號96015,利用車身廣告推介主持人,直播“收看零距離,開門有驚喜”互動活動等等,使該欄目以無可比擬的貼近性和可看性成為了當時浙中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新聞欄目。2007年,《百姓零距離》被評為浙江省廣播電視優秀民生新聞欄目,欄目組被評為浙江省新聞工作先進集體。
2008年,童詠雷調任新聞綜合•經濟生活頻道群副總監,提出“中央廚房”的理念,強調互享新聞資源,使《金華新聞聯播》、《小馬開講》等四大欄目形成共用共享、各具特色的生動格局。其中《小馬開講》是童詠雷直接分管的新聞欄目,他基本上每天早上都參加欄目的編前會,對選派采訪的題材嚴格把關,并時時強調新聞價值的深度挖掘。該欄目連續三年月平均收視率都在10個點以上,排全臺各檔新聞欄目收視率第一。
童詠雷注重自身的學習提高。他于2002—2004年間自費參加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職研究生班學習。在平時新聞管理中,善于思考和總結經驗。他撰寫的《借鑒網絡傳播優勢 提升電視媒體競爭力》、《從小馬開講看主持人角色功能的表現與強化》、《強化編輯力量 推進欄目創新》等多篇論文在省內外期刊上發表。
三、善找“富礦”,在泥土的芬芳中練隊伍、出精品。
基層是最好的新聞富礦。近十年來,童詠雷和他所帶領的新聞團隊一直自覺踐行“三貼近”原則,把深入基層,反映民生,服務群眾作為提升民生新聞品質的必要手段。婺城區莘畈鄉是首批國家級生態鄉,也是欠發達鄉鎮。從2008年開始,童詠雷指導多組采編人員深入該鄉開展新聞報道活動,積極向外界推介青山綠水,吆喝土特產品,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在2011年度的浙江新聞獎評獎中,頻道選送的“走基層、種文化——與山區農村結對幫扶系列活動”獲得了社會活動獎。
童詠雷強調要不斷創新“走、轉、改”活動載體,努力樹立公益品牌,多產出新聞精品。去年9月婺城區羅店鎮盤前村高山蔬菜滯銷,童詠雷把該村作為記者走基層的聯系點進行三天蹲點采訪,播出了“高山番茄的甜與苦”、“盤前農家樂起步盼扶持”等一組深入扎實的報道。該組報道在今年一月份的浙江省宣傳系統“走、轉、改”活動專項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之后又獲得2011年度浙江新聞獎二等獎。
2011年底,童詠雷經競聘上崗任教育科技頻道總監。崗位換了,但他開展“走、轉、改”實踐活動的熱情沒有減,同時打響“新聞助農”品牌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今年3月,他派出采編人員先后到婺城區沙畈鄉10多個偏遠山村進行蹲點采訪,深入調研沙畈鄉的傳統產業升級和竹筍、竹制品深加工問題,連續推出《沙畈:致富路在何方》等10多篇系列報道,對如何發展特色經濟、幫助農民脫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3月底,童詠雷又聯系婺城區政府開展了首屆沙畈竹筍節暨萬人品筍活動,以“新聞助農”行動幫助農民致富,推動產業發展,活動直接為沙畈30個村1萬多村民創收近350萬元。
今年3—6月間,童詠雷帶領記者深入到金東區孝順鎮祥里村10余次,蹲點調研當地葡萄產業發展情況,編發新聞稿20多篇。頻道參與承辦首屆金東孝順鎮祥里葡萄節,通過強有力的宣傳和運作,為孝順鎮及周邊種植戶直接銷售葡萄10萬公斤。
綜上,童詠雷同志勤于探索,善于創新,有較強的政治、大局、責任和陣地意識,表現出了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取得不俗的業績,值得肯定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