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策劃,愛創新,讓版面充滿活力
在傳統副刊日漸式微的背景下,固守過去的模式必然會被讀者拋棄。胡國洪致力于創新和超越,策劃了許多頗有影響力的活動,讓金報副刊散發出蓬勃活力。
2006年,“超級女聲”熱潮席卷全國,胡國洪策劃了一場文學選秀——“尋找80后新銳寫手”。從海選、復賽到終極PK,別出心裁的活動形式,活潑的選拔機制,使這場文學選秀備受關注。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浙江省作協名譽主席葉文玲盛贊這一活動為金華文壇“打開了一扇春天的大門”。這個策劃在國內文學界產生了不小的波動,至今仍為讀者津津樂道。
他的副刊策劃,不但豐富了版面內容,還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城鄉舊景”老照片征集活動,共收到100多張珍貴的金華老照片,擁有了迄今為止金華最完整的舊影像記錄。
他時時求新求變。在他看來,報紙副刊應以人本為懷,反映這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及所思所想。為此,2007年,他開設了“理想生活文本”欄目,關注堅持理想但默默無聞的普通人,記錄小人物的悲喜與夢想;2010年,又推出了“文化•見地”時評版,定位“感性時評”。與一般的時評版面不同,“見地”注重視角的獨特和觀點的獨到,讓讀者享受到思考的樂趣、思辨的魅力——這里是思想者的樂園,也是啟迪民智的平臺。
這些欄目和版面推出后,都深受歡迎,每一期見報后都有不少讀者打電話來點評,交流。
“跨界”的多面手
對副刊的堅守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學養和功力的體現。胡國洪擅于學習,勤于思考,敢于擔當,是復合型“運動員”和“跨界”多面手。
胡國洪認為,副刊作品必須有深度,有厚度,擁有穿透時光的力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深入基層,用心去感受和捕捉新聞的閃光點,用情去寫作。
2009年,為寫作報告文學《玉山巨變》,他先后兩次到磐安最偏僻的鄉鎮玉山采訪了10多天。正是冬天最冷的時候,他住在農民家里,披著農民的棉衣傾聽他們的心聲。2010年,北方11名義烏兵后裔返鄉尋根,他敏銳地感受到這一事件背后重大的新聞價值,于是北上遼寧、河北,沿著長城沿線徒步采訪了8天,吃住都在農民家中。回來后,又先后五次到義烏采訪和查閱史料,最終完成了報告文學《長城萬里英雄事,冬夏長青義烏兵》。這兩篇作品,均以宏大的氣勢、厚重的主題,獲得浙江新聞獎二等獎。
2011年,金華日報推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特別報道《信仰的力量》,他被抽調加入報道小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每周負責一個版的稿件采寫和兩個版面的編輯,幾乎沒有一天休息。他以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將副刊特色融合到報道中,著重挖掘“信仰”這一主題的人文價值,用真實感人的文字去“撞擊”讀者。這組報道得到了讀者和專家的一致好評,獲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雖然長年從事副刊,胡國洪卻是新媒體的熱心追隨者。從2000年開始,曾先后擔任金華視點網站、金華聯通論壇、新金華論壇的總版主,他在《金華日報》推出了金華傳統媒體的第一個網絡專版。2011年,他受命擔任金華日報官方微博編輯小組的組長,利用微博的傳播特點,注重熱點事件的引導,在“湖頭狗肉節”“查處萬家購物”等事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強調微博與報紙相結合,在報紙上開設“微博看金華”等欄目;他通過微博加強與讀者的互動,策劃了眾多公益活動……通過微博,他為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堅守副刊14年,胡國洪對新聞事業仍然滿懷激情和理想。他認為,這個時代給新聞從業者帶來了寬闊的空間,努力嘗試就有可能打開一片全新的天空。新聞無止境,他希望把未來的每一步都踩得更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