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采寫簡況、作品評價、社會效果、獲獎情況)
這是一篇博大深沉的報告文學。它穿越430多年的時空,完成了一次新聞與歷史的生動交匯,深層次地展現了跨越南北兩地數百年的文化傳承與對接,彰顯了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人文精神。全文情豐辭茂,震撼人心。
為寫作本文,作者到河北、遼寧等地沿著義烏兵修筑的長城沿線實地采訪了8天,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尋訪了10多位義烏兵后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又先后5次到義烏采訪,仔細閱讀了數十萬字與義烏兵相關的文史資料,使文中敘述的史實確鑿無誤。最后經過半個多月的寫作,數易其稿而成。
本文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并行,構思巧妙。作者以400多年后義烏兵后裔回鄉尋根返祖為起點,回溯明代隆慶年間義烏兵受戚繼光征召北上修守長城的歷史,講述了400多年來在長城腳下繁衍生息的義烏兵后裔執著守望家鄉,直至2010年8月22日11名義烏兵后裔終于重回故鄉懷抱的感人故事。作者穿透歷史的迷霧,通過對史料的考證和對一個個普通人的深情書寫,首次呈現了長城 “大歷史”中“小人物”的命運和情懷,文字閃耀著時代和人性的光芒,也回響著生命的蒼涼與堅韌。
本文發表后,在義烏和北方長城沿線地市都產生了熱烈反響,極大地推動了南北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本文獲得2010年金華市新聞獎一等獎,2010浙江省新聞獎二等獎,第21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初評暨2010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銀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