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眾志成“城”
這是明隆慶三年(1569)春天的一個清晨。3000名在抗倭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義烏兵經京杭大運河長途跋涉,來到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郊外。集結完畢后,他們靜靜地等待著新任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的檢閱。
天公不作美,轉瞬之間就下起了瓢潑大雨,將列隊在操場上的義烏兵淋得睜不開眼。北軍士兵成心想看這群南方兵的笑話,在城樓上嬉笑圍觀。大雨整整下了一個上午,而義烏兵在雨中巍然不動。午后,雨過天晴,驕陽似火,沙地上熱浪滾滾,但這3000兵士“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明史•戚繼光傳》)
到北方的第一天,南兵就讓北軍的兵油子們知道了什么是軍令如山,什么是軍容嚴整。戚繼光的目的達到了。隨后,他將3000南兵作為“兵樣”與北兵一起編組,赴薊鎮邊境修筑長城,守護百姓和國家安寧。
這應該是義烏兵們不曾想到的命運。他們以為可以隨同戚將軍繼續沖鋒陷陣,奮勇殺敵。而事實上,這一次,他們更像是一群拓荒者,一群苦力。
薊鎮長城沿燕山山脈而建,多筑在地勢險要之處,溝深谷窄,路險坡陡。數百年來,這些地方都是渺無人煙的蠻荒之地。即使在今天,當你登上這一段長城,看著那些建在懸崖絕壁之上的城墻和敵樓,你都難以想象當年的義烏兵們是以何等的勇氣和毅力,在這里一邊修筑城墻,構建防務,一邊又在惡劣的環境里尋求生存和生活之道。但不管如何,他們的到來,給這片荒涼的地方帶來了生氣,直至最后將這里營造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從隆慶三年春至隆慶五年(1571)秋,經過艱苦卓絕的勞動,南兵與北兵一起,在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今居庸關西)長達1000多公里的防線上,建起了一道蜿蜒起伏的長城,1017座敵臺參差點綴其間,蔚為壯觀。“十四路樓堞相望,二千里聲勢相援”的長城防御體系終于大功告成!
據史料記載,自隆慶二年至萬歷五年(1577),明朝廷先后五次到浙江召募南兵去守邊,總計約15000人。其中,2/3是婺人,即金華府人。婺人中2/3是義烏人,此外,還有東陽人、永康人、浦江人、武義人……他們千里迢迢應募而來,到偏僻之地戍守,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在濃濃的思鄉之情中老去,最后埋一座孤墳在長城腳下……
今天,當人們登上長城這座浸透著無數先人血汗和智慧的偉大建筑時,很少有人會想到,曾經有一群來自東海之濱、遙遠南國的英勇戰士,用他們的熱血與生命,書寫了一個連綿400多年的不朽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