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都為百姓謀
——記衢州晚報編輯中心主任、省勞模、省黨代表葛志軍

衢州晚報成為2011年中國新聞界唯一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獲得者時,他是這個團隊中的重要骨干——編委、編輯中心主任,他還是衢州晚報創刊以來唯一的浙江省勞動模范、唯一的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和最年輕的高級編輯。在中華記協網和2011年8月《新聞實踐》上刊發的《總有一種精神支撐著他們前行》的通訊里,有約四分之一的篇幅報道了他的事跡。
走路快、說話快、做事快……在單位里,葛志軍總是精神抖擻,渾身上下充滿著激情。他原是中學校長,因為熱愛新聞事業,20年前毅然投入新聞事業的懷抱,1998年創辦衢州晚報時成了重要骨干之一。面對各種誘惑和機遇,他矢志不渝,不僅勤于學習,而且長于創新,通過對平時積累下來的50個新聞策劃創意的解讀,形成了26萬字的《新聞策劃思維與方法》一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衢州晚報成為一個激情澎湃的創新團隊、熱情如火的服務團隊、不畏艱險的頑強團隊、敢于擔當的責任團隊,成為浙江省優秀報紙。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是2008年度的重大主題,同題作文如何出彩?他認真總結以往主題報道、成就報道的得與失,摒棄習慣的老套路,尋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載體以增強吸引力,精心設計系列化包裝形式以提高視覺沖擊力,從10月13日起推出五大系列專題報道,即“農民畫里看變化”、“老照片里尋變化”、“故事會上聽變化”、“流行風里品變化”、“新聞當事人憶變化”。每個系列10個版,每周刊發5個整版,總共50個專版,在報道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特別是獲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的“農民畫里看變化”報道,是從溝溪鄉農民畫協會歷年創作的300多幅作品中選出精品,分十個小主題進行組合,再配以數百精煉的文字,形象生動地反映出30年來衢州農村的巨大變化,這組別出心裁的報道得到了讀者的好評,他順勢延伸策劃了農民畫展覽、拍賣等活動,一批農民畫家從中受益。
在新聞策劃中,葛志軍注重尋找、設置活動載體,將非事件性的報道轉化成事件性或類事件性報道,提高受眾對報道的“卷入”程度,增強新聞性、互動性,從而提高傳播效果。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新聞策劃中,他把全市88個紅色遺址設置為活動載體,要求記者尋訪到一個紅色遺址時,除采訪當事人外,帶回一份泥土標本。活動結束時,將泥土標本一分為二,一部分填埋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周圍的綠樹根部,另一部分連同活動作品集和活動隊旗送入市檔案館永久性珍藏。這一原本高度同質化的主題報道變成一股不斷給受眾以新鮮感的新聞信息流,靜止的史料因而流動起來。
“老百姓的事能幫多少就幫多少”,這是葛志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江山孤兒黃晴找到了真心愛她的新家;龍游溪口鎮孤寡老人張鳳吾終于有了好心人送的電視機;雙港街道的李永權夫婦找到了失散25年的女兒……百姓需求就是葛志軍的追求和工作要求,他把“以百姓需求為需求”的辦報宗旨化為了一個又一個新聞創新的策劃方案。他先后主持策劃了《尋找城市角落里的貧困老人》、《晚報愛心書屋》、《給貧困孩子送一個溫暖被窩》等一系列公益活動。衢州晚報在他的影響下,成了憎愛分明、富有正義感的群體,只要是和老百姓相關的問題,無論大小他們都愿意親力親為幫助解決。衢江區湖南鎮朝書村是葛志軍負責的基層聯系點。這是一個距離市區三十多公里的小山村,以種植高山蔬菜、瓜果為主業。得知銷售難時,他馬上幫助村民聯系市區各大超市,最終讓朝書蔬菜上架銷售,后來又在商標設計、注冊,農產品拍賣促銷等方面提供幫助。村支書吳云峰說,朝書人打心底里感謝葛記者。
創新都為百姓謀。《城鄉對話》是葛志軍主創于2006年3月7日的品牌專欄,每期分“鄉村呼喚”和“思路對接”兩部分,每次幫助農民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可讀性和服務性都很強。葛志軍策劃于2008年1月的《溫暖在線》品牌專欄,每周至少見報一期,至今已有上萬人次的讀者或單位和企業參與愛心傳遞,幫助數百困難家庭上千人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在說出心愿和助人實現心愿的過程中還形成了衢州晚報獨特的“愛心檔案”,為持續開展活動提供方便。每次心愿對接活動時,葛志軍都要求記者陪同愛心人士到現場,既讓獻愛心的好人感受到愛心付出的價值,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衢州晚報的公信力。因此,《城鄉對話》、《文明禮儀大看臺》專欄分別被評為省“服務三農”十佳專欄和“文明禮儀宣傳”十佳欄目,《溫暖在線》專欄獲2012年衢州市“華崗獎”。
葛志軍工作作風嚴謹、務實,每天早上7點半,葛志軍就到辦公室,初審記者和通訊員來稿并合理分流,同時理出每個版面的重點稿件,提交編前會討論。對于不合格的稿件,他總是毫不留情地退稿。他每天都要寫審稿筆記,把當天稿件中的亮點和缺點記錄下來,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就寫成業務論文。他說:“我發現一些稿子常常出現新聞當事人缺失或缺位,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后來,他發現新聞當事人沉默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其中被動沉默多與記者采訪有關,于是他提出“回歸新聞規律,傾聽沉默的聲音”的觀點。這篇論文發表在2013年第4期的《中國記者》上,個案都來自他平時的審稿記錄。
“感恩是生活的底色,奉獻是無我的慈悲。”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堅守新聞理想、堅守百姓情懷、堅守新聞創新的真實寫照。在編輯中心主任崗位上,每逢重要報道,他都會主動帶著年輕記者下基層,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指點,并動手采寫相關稿件。今年開展中國夢主題報道活動時,他又帶上采訪小組下鄉一周,言傳身教。他認為,干新聞這一行,不能只是為了新聞,應以百姓需求為需求,只有把讀者放在心上,讀者才能把你放在心上,才能在重復中閃現創意,通過策劃實現創新,從清苦中找到樂趣。他先后獲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1件、二等獎3件、三等獎7件,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衢州市新聞獎及其他新聞獎32件。在省以上業務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26篇,被列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層次培養人選、衢州市“115人才”第一層次培養人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