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黃泥 心存高遠
——童詠雷同志事跡介紹

童詠雷,現任金華廣播電視總臺教育科技頻道總監、主任記者。該同志自1995年進入金華電視臺工作以來,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新聞敏感性,采寫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作品1件,獲浙江新聞獎等省級獎項達10多件。“東陽回收利用廢棄一次性醫療器具”、“永康:月斷手指近百根”、“財務公開,公開出一個貪支書”等多篇報道引起省、中央有關部門重視,并得到及時查處;組織實施的“魅力村莊”評選活動受到省主要領導表揚,成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宣傳方式創新樣板;策劃指導的“孟祥斌”、“孫炎明”、“吳連表”“陳斌強”等系列典型宣傳為我省“道德高地”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該同志憑借出色的工作業績和良好的職業操守,先后獲得“金華市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金華市十佳新聞工作者”、“金華市‘五個一批’人才”、“ 金華市宣傳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并被列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培養人員。他所分管的《百姓零距離》欄目被評為浙江省廣播電視優秀民生欄目,被授予浙江省新聞工作先進集體、省級“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一、從“孟祥斌”到“陳斌強”,他善于發現,力推典型,積極傳播“最美”正能量。
在長期采訪實踐中,童詠雷練就了一雙新聞“慧眼”,十分擅長在日常的新聞生產和管理中抓題材,出作品。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英勇救人不幸犧牲。金華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百姓零距離》記者最先趕到現場,拍攝到了第一手畫面。作為當時分管《百姓零距離》欄目的頻道副總監,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做大的先進典型題材,馬上派出多路記者到事發地、醫院、部隊進行采訪,并于當晚連續編發了《駐金某部軍官孟祥斌舍身救人英勇犧牲》等三篇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之后,他又積極組織記者持續跟進報道,并注重從精神層面剖析“孟祥斌現象”,為成功樹立孟祥斌這一先進典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去年6月21日,高速交警吳連表在諸永高速東陽段執勤遇險時奮力推開同事,自己卻不幸殉職。《百姓零距離》最早報道了這一消息;此后童詠雷專門成立吳連表事跡報道小組,深入開展宣傳報道,并積極向省、中央級媒體推介這一典型。同年9月,也是金華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率先報道了磐安孝子陳斌強五年如一日“綁著媽媽去上班”的感人事跡;在與中央電視臺駐浙記者站進行主動聯系、合作采訪后,2012年10月14日起,央視《新聞聯播》等欄目對陳斌強事跡進行了持續報道,播出時長達90多分鐘。作為2012年度“浙江驕傲”人物評選金華地區的推薦人,童詠雷積極與省相關部門聯系,盡心盡責配合好評選工作;今年1月,吳連表和陳斌強雙雙榮獲“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人物”稱號。2月,陳斌強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從2005年至今,由金華廣播電視臺推舉的先進人物中,共有四位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王選、孟祥斌、孫炎明、陳斌強),其中都凝聚著童詠雷的心血和智慧。
二、從“百姓零距離”到“小周今日談”,他敢于創新,巧手經營,欄目收視屢創新高峰。
2004年底,童詠雷被破格提拔為金華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后,主持創辦了浙中地區第一檔民生新聞欄目《百姓零距離》。他通過設立特服短號96015,直播“收看零距離,開門有驚喜”互動活動等等,使該欄目以無可比擬的貼近性和可看性成為了當時浙中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新聞欄目,月平均收視率一度達到20%。2007年,《百姓零距離》被評為浙江省廣播電視優秀民生新聞欄目,欄目組被評為浙江省新聞工作先進集體。
2008年,童詠雷調任新聞綜合•經濟生活頻道群副總監,需要協調指揮兩個頻道四檔新聞欄目。他提出了“中央廚房”的理念,強調互享新聞資源,使《金華新聞聯播》、《小馬開講》等四大欄目形成共用共享、各具特色的生動格局。其中《小馬開講》是他直接分管的新聞欄目,該欄目連續三年月平均收視率都在12%以上,排全臺各檔新聞欄目收視率第一,今年還獲評第八屆浙江新聞名專欄獎。
2012年任教育科技頻道總監后,童詠雷又大膽打破頻道原有的電視劇三集連播編排,在20:30時段打造了一檔新聞評論性欄目《小周今日談》,以主持人個性化的點評融合網絡“民間意見場”。目前,該欄目月平均收視率在5%左右,欄目官方微博在當地粉絲近萬,為電視提升后時段收視和吸引較高端受眾做出了有益嘗試。
三、從“高山番茄”到“沙畈毛竹酒”,他勤于實踐,精心策劃,“新聞助農”叫響好聲音。
近十年來,童詠雷和他所帶領的新聞團隊一直自覺踐行“三貼近”原則,把深入基層,服務群眾作為提升民生新聞品質的必要手段。婺城區莘畈鄉是首批國家級生態鄉,也是欠發達鄉鎮。從2008年開始,童詠雷指導多組采編人員深入該鄉開展新聞報道活動,積極向外界推介青山綠水,吆喝土特產品,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在2011年度的浙江新聞獎評獎中,頻道選送的“走基層、種文化——與山區農村結對幫扶系列活動”獲得了社會活動獎。
童詠雷強調要不斷創新“走、轉、改”活動載體,努力樹立公益品牌,多產出新聞精品。2011年9月婺城區羅店鎮盤前村高山蔬菜滯銷,童詠雷把該村作為記者走基層的聯系點進行蹲點采訪,采制了“高山番茄的甜與苦”等一組深入扎實的報道。該組報道在2012年浙江省宣傳系統“走、轉、改”活動專項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并獲得浙江新聞獎二等獎。
去年3月,他又派出采編人員先后到婺城區沙畈鄉10多個偏遠山村進行蹲點采訪,深入調研沙畈鄉的傳統產業升級和竹筍、竹制品深加工問題,推出《沙畈:致富路在何方》等10多篇系列報道,對如何發展特色經濟、幫助農民脫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持續關注和報道的基礎上,童詠雷聯系婺城區政府開展了沙畈竹筍節暨萬人品筍活動,吆喝當地有機農產品,推動產業發展,直接為沙畈30個村1萬多村民創收近500萬元。今年4月,他又成功策劃組織了第二屆沙畈竹筍節,把一種“跟著毛竹一起長大”的“毛竹酒”通過東方衛視等平臺推向了全國。
“走、轉、改”走出了“新聞助農”品牌。2012年9月,浙江省記協在《金華廣播電視臺“走、轉、改”活動彰顯實效》一文中專門評價到:“在新聞助農幫企的過程中,使節目內容變得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受到觀眾聽眾好評。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倡導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