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為燕雀守田園
——介紹堅守基層廣播30年的高級記者趙衛明

與鴻鵠相比,燕雀常被喻為渺小、又無大志,千百年來一直受人譏誚。
不過,在全國廣電影視系統先進工作者、諸暨市廣播電視臺廣播節目中心副主任、高級記者趙衛明看來,后者不作空想,盤桓低空,廝守家園,不離不棄,端的是草根情懷、忠誠品質。因此,他常以燕雀為楷模,30年來,熱愛基層,忠于廣播,由此而自得其樂。
“雜貨鋪”里多面手
這里有份業績清單,也許從中可見趙衛明業務涉獵之廣:
從業30年,個人新聞作品有400多件(次)獲得全國及省、市政府獎。其中,獲中國廣電影視大獎2次、省新聞政府獎一等獎12次、省新聞獎18次(一等獎3次)。因此,他被全國縣級同行和專家公認為“出色的新聞記者。”
除了新聞業務出色,他在廣播多個領域都有斬獲。其中有20多部廣播劇等文藝作品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或全國、省市政府獎;10多篇業務論文在全國、省級獲獎;20多件廣播廣告作品獲省、市政府獎。
“廣”與“雜”還反映在他的著述上。這些年,他先后出版了《鄉里鄉親》、《大唐飛歌》、《情往聲處》、《田園拾穗》等“三農”新聞作品集、長篇報告文學和業務著作5部。
像一只勤勞而不知疲倦的燕雀,趙衛明堅守基層,因自己專中求廣,雜中做精,事業空間豁然開朗。
對縣級廣播媒體,常有人自嘲為“雜貨鋪”:店面小、活兒雜,前途渺茫,收益貧乏。因此,人才流失多,留守的人心浮動。趙衛明多次抵拒大媒體向他招手的誘惑,安心基層廣播。新聞采編、通聯培訓、節目策劃、活動組織、文藝編導、廣告創意……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做門徑邁走自如的“復合型”記者。
“廣”以“博”為支撐。這些年中,繼完成新聞采編專業和經濟管理專業學業后,趙衛明又完成了行政管理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每年為訂報購書耗去5000元錢,有空就讀書看報,認真做筆記,在知識時代積聚能量。
作為記者,趙衛明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堅持跑鄉走村,至今已騎破了7輛自行車,一頭沉到能聽得到社會脈動的深處,既采集新聞的喜悅,又撫摸深藏的民瘼。
作風轉變,文風為之一改。由他策劃的《對農廣播600秒》節目,是全國縣級臺“十佳對農品牌”欄目,多次蟬聯浙江省政府獎一等獎。常年堅持不斷采寫,形成了他“三農”新聞作品獨特的風格:“情節化、人性化、具體化、現場化,具有很強的貼近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受到專家好評和聽眾歡迎。
帶頭毋須語言,行動是最好宣言,一個敢于爭鋒的創優團隊自然集結于趙衛明身邊。僅這5年中,他的團隊在全國及省、市新聞、文藝、廣告創優中,已有200多件作品獲獎。因此,諸暨廣播也被評為全國“十佳縣臺”,成為業界中的一匹創優“黑馬”。
“礱糠爿”中榨油水
礱糠爿,一種稻谷去實后的空殼,食之無味,又榨不出多少油水。在基層廣播,節目形態長期固化,創新乏力,其窘境常被從業人員喻為“礱糠爿”。
趙衛明卻看上了這堆被人冷落的“礱糠爿”。這些年,他大膽探索,開發出了陌生又新奇的表現空間。新聞性專題《說拉彈唱農村事》,以及新聞性科普節目《包公夜審瘦肉精》和《水蚯蚓的“餐飲革命”》,在全國同行中被作為范本借鑒。
“功夫在詩外”。新聞在廣播介質中獲得表演空間的拓展,這還得益于他近年一直致力的“復合廣播文藝” 探索,從中給他不少啟迪和借鑒。
曾經為中國廣播文藝首創過第一部復合廣播劇的趙衛明,已連續創作12部、82集廣播劇、廣播紀實文學和廣播小說劇,這在中國縣級廣播記者中是少有的。
在他看來,一種節目類型如果被長時間定型,難逃被人厭棄的結局。而存在這種狀況,原因在于從事此行的人員思維慵懶,自設樊籬。要變革,關鍵還在于研究傳播對象和他們的欣賞訴求。同時,必須熟悉掌握當下各種表現手段,尤其是文藝的表現手段,在廣播傳播規律的統率下,進行革命性的嫁接、融合。
在新聞專題節目《說拉彈唱農村事》中,趙衛明一改播音、錄音、音樂為三大塊表述元素的傳統做法,將新聞故事改編成曲藝文本,讓一批土生土長的“鄉村明星”用說唱來完成敘述。在一個時幅15分鐘的節目里,越劇、紹劇、蓮花落等曲藝形式,大珠小珠落銀盤,新聞故事精彩迸濺。
在新聞科普節目《包公夜審瘦肉精》和《水蚯蚓的“餐飲革命”》中,趙衛明將生硬、抽象的科技概念,用有血有肉的角色來演繹。憑借平時創作小說和廣播劇積累的功底,賦予其性格、情節,廣播營造音響、音樂,使其搖曳多姿、深入人心。
“鷺鷥船”上探深潭
縣級廣播媒體發展,已邁向深水區。這種上下搖晃的感覺,趙衛明仿佛置身于家鄉捕魚小舟“鷺鷥船”上。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穩于磐石?先得以理論作舟,不畏深淵。
也許趙衛明不自量力,總愛保持職業敏感,立足縣級媒體,從理論上去探索、尋找突破答案。從業三十年,他在省級、全國學術期刊刊發的業務理論文章近40篇,涉及新聞采編、廣告經營、傳播合作、文藝創作等多門類。這些年來,他還多次在全國性的論壇上發表自己的見解,被山東、安徽、江蘇的同行邀請講課。
強勢媒體攻城掠地,新興媒體橫空出世,縣級廣播生存空間被日益萎縮。他曾調研過周邊10多個縣級廣播,撰寫《一個縣域廣播的合作樣本》專題報告,刊發于全國多家報刊。該文指出,依托地緣、血緣和親緣關系,縣級臺完全可以鑄造區域性媒體“小巨人”,與強勢媒體抗衡,獲得自己一席之地。
作為這一理念踐行者的諸暨廣播,這些年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擴大近6倍。
縣級小媒體要在網絡時代求發展,傳播上必須與新興媒體融合,拓展外層空間;在文本上,新聞表述技巧要嫁接文藝之長,拓展表現空間。他將思考重點,放在這些層面上。實踐昭示,創新不是一句空想,而應該潛到現實的深水中,大膽融合、探求,這樣才能縛住蛟龍!點滴感悟,付諸成文,啟迪來者。
在大部分同行只把論文寫作,當作職稱升遷的“苦修練”的時候,趙衛明卻樂此不疲。摒棄功利,埋頭思考縣級廣播的困惑或出路,常為自己“膚淺所得”而快樂。
“文以載道”,力求理論上日有所創新,將成為趙衛明始終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