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樂云同志1986年畢業于杭州大學,進湖州日報社工作至今,新聞工齡27年,現為主任記者職稱,先后擔任湖州日報新聞中心主任、湖州晚報副總編輯等職。
他共獲得浙江省新聞獎一等獎3篇,二等獎和三等獎15篇,發表論文5篇。
朱樂云作為主創人員,湖州晚報《一周一心愿》欄目、《讓愛心“食藻魚”游入太湖》社會活動,分別獲2008年度浙江省新聞名專欄、2009年度浙江省新聞獎社會活動獎。
熱情記錄時代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參加工作的新聞人,朱樂云認為處于改革開放這樣的好時代,要積極報道有意義的新聞,關注時代前進的腳步,讓新聞報道有效融入到社會前進的力量中。
常規的事實支撐社會運轉,非常規的事實帶來變化。去年朱樂云采寫了《住房公積金走進新農村》一稿,反映了湖州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創新制度,讓農民改建農房用上公積金貸款,揭示了新農村建設需要改革和智慧。該通訊獲得2012年度浙江省新聞獎一等獎。
改革開放帶來社會轉型。朱樂云認為媒體在社會轉型期,要不斷展示積極、實在的生活目標,堅持持續的輿論引導。
“垃圾圍村,回不去的故鄉”,去年來成為公共話題。在去年5月一次政府會議上,他獲悉湖州城鄉生活垃圾將在年底實現全部發電。他敏銳感覺到這一事件中的進步意義。圍繞農村垃圾如何收集、對農村環境帶來什么變化、發電后的殘渣如何制磚,他和同事深入采訪。消息“湖州城鄉生活垃圾全部發電”在年底刊出,獲浙江省2012年度新聞獎一等獎。
記者處于事件和報道的中間。感受生活、體驗現實是調動經驗判斷事件新聞價值的前提。朱樂云認為“走轉改”不僅僅是一種號召,而且是新聞單位內在需要,是記者的成才之路。
腳下出新聞。上世紀90年代他在農村采訪時,發現一家糧管所跨國賣糧,馬上采寫了《600萬公斤大米銷往獨聯體》,獲得浙江省新聞獎二等獎。前進的社會總是以各種形式顯露成果。在平常中發現不平常,朱樂云筆下一批來自基層的報道,樸素地記錄了變化中的社會。
追尋事物真相
當前信息爆炸,良莠并存。朱樂云認為記者應提高判斷力,探尋新聞真相,不能對未經求證的網絡新聞推波助瀾。
去年7月,湖州一環衛工人高溫作業期間去銀行討水喝遭拒,此事在網絡引起熱議,網友討伐銀行“為富不仁”。朱樂云和同事經過調查,環衛工人沿街休息站缺失的狀況浮出水面。他認為應當向社會傳達理性的建議,把公眾情緒引導到為環衛工人獻愛心上。
湖州晚報相繼刊出《炎炎夏日 環衛工人銀行討水喝遭拒》、《本報征集愛心服務站》、《路有多遠 愛有多長》等一組稿件,眾多沿街商鋪響應倡議,為環衛工人休息飲水提供方便。此組稿件獲得2012年度浙江省新聞獎熱點引導一等獎。
在熱點事件頻發,眾聲紛繁蕪雜面前,媒體不能旁觀社會,應以建設者的姿態,從容表達專業看法。近年來,朱樂云在這方面組織采寫了多組報道。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湖州紛傳一些老板因資金鏈斷裂而逃跑的謠言。朱樂云走訪那些“被逃跑”企業,并去銀行求證,真相是這些廠家生產和資金鏈正常。他組織策劃了“信心之旅——湖州工業一日游”活動,市民報名踴躍。湖州晚報共推出20多篇報道,市民的所見所聞澄清了謠言。湖州市主要領導表揚這組報道形式新穎,輿論引導及時有力。
真相是事物的前因后果,朱樂云在工作中冷熱結合。一面是熱情的工作作風,另一面是對待事件的理性思考、冷靜求證。
2002年4月,吳興區織里鎮某村民致電湖州晚報,反映村民染上“怪病”,很多村民經常出現嘔吐抽搐,已延續10多年。衛生部門曾去村莊檢查環境、化驗水質,但無結果。朱樂云和同事深入采訪,并將村民的嘔吐物送到衛生部門化驗,嘔吐物里發現農藥。當地公安偵破了此案,“怪病”原是一心理失衡農婦長期投毒造成。《“怪病村”原是有人投毒》一組稿件還了該村清白,村民把錦旗送到報社。
這組稿件讓朱樂云感受很深。村民來電反映情況是想改變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什么“怪病”讓村莊不堪重負?《“怪病村”原是有人投毒》使村民獲得了確知的情況。新聞報道信息量的大小,最終由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事物的不確定性所決定。
堅守社會責任
在當前喧囂的話語場中,文化多元、利益多元、觀點紛爭常常讓人憂慮價值觀的混亂。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記者擔當責任。朱樂云堅持并踐行這樣的理念。
和諧社會需要弘揚傳統美德。2008年湖州晚報推出了幫扶困難家庭的欄目《一周一心愿》,朱樂云是主要負責人。
欄目每周選定一些困難家庭,講述他們的貧困經歷和需求,由讀者幫助完成。截至目前,欄目已推出500多期,共幫扶5000多個家庭,募集善款和物資總價值800多萬元。該欄目被評為2008年浙江省新聞名專欄。
如何辦好《一周一心愿》,朱樂云的編輯思想是把該欄目視為社會的燈塔,讓貧困家庭看到希望,增添前行的力量;讓愛心人士看到社會責任,升華人生的境界。
近年來朱樂云和同事們設置一系列議程,盡力讓公眾對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達成共識。
太湖是湖州的母親湖。花白鰱從從魚苗長成到1.5公斤,可以吃掉50公斤藍藻,因而又被稱為“食藻魚”。湖州晚報發動市民《讓愛心“食藻魚”流入太湖》已開展5年,認捐魚苗的有捧出零花錢的小學生,有身患癌癥的老人。該活動獲得2009年浙江省新聞獎社會活動獎。
作為活動主創人員,朱樂云的思考路徑為:曾經的污染讓湖州“守著太湖沒水喝”,市民對環保有期待,但也有責任。環境保護要從官方轉向官民結合,把市民的環保意識和熱情,通過活動激發出來,并融進一座城市的文明進程中。
朱樂云注重報道選題。因為,媒體的“傾斜”會造成社會熱點的“傾斜”,媒體的“滑坡”會造成公民道德上的“滑坡”,媒體的“失衡”會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失衡”。
他認為報道應為讀者的社會認知、社會觀察、社會判斷提供幫助,都市報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必須找到定位,有作為。那些“吸引眼球”的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無法改變大眾的生存環境。而黨的中心工作一定與大眾的生存狀態和發展緊密相關。近年來,他采編了一批重大主題報道。《“總書記 我們一定不辜負您”》,《織里治安預報唱快板》,《文化走親 把根留住》等作品,相繼獲得浙江省新聞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