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展廣播多樣性創作,營造廣義的地方文化空間,發現家鄉之美。
在文化類社教作品的創作中,潘亞舟以地方精神為基點,注重宣傳手段的創新性與藝術性,將普通民眾的精神與時代融匯,使他的作品跨出了地域的藩籬,擁有了強大的傳播力與感染力。
近年來他幾乎每年都榮獲3-4個浙江省政府獎及一個國家政府獎,在文化藝術類社教專題的創作中幾乎囊括了我省所有門類的桂冠。
如反映河姆渡啟蒙文化之美的《骨笛印象》、反映越劇創新探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通過浙東鑼鼓反映地方民間音樂現狀與“失落的鄉村”的《鑼鼓聲處是故鄉》、反映浙東女性文化的《十里紅妝》等一大批作品分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關于“七月派”詩人孫鈿詩文人生的《最后的七月》、探究底層人民精神生活的《看見榮榮》等分獲浙江省政府一等獎等;另外他還積極探索廣播劇的演播創作,主創的廣播劇《淘氣包馬小跳》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他擔任責任編輯的欄目《如意鳥》也獲得了浙江省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獎、省廣播電視欄目一等獎等。他在創作中努力實踐著地方廣播創作的多樣性,《如意鳥》欄目也由此成為浙江省重點文化創新團隊。
(三)創新廣播全媒體表現,推動頻道多層次品牌化發展。
多年來潘亞舟還一直從事著交通、音樂兩個頻道的管理工作。他策劃引進RCS播出平臺系統;建立寧波電臺音樂媒資庫,實現全臺共享;根據寧波市道路建設現狀推出《路況直通車》碎片欄目,進行指揮中心、路面對應播報。另外,他還注重構建品牌特色節目群落,形成了集服務、信息、維權為一體的新聞播出鏈。
為使頻道朝著品牌化發展,他還創新策劃了各類活動。如他策劃組織“中國開漁節”、“寧海開游節”等地方文化大事活動報道;策劃導演了電臺創優作品交響視聽晚會“聲音的盛筵”等,讓廣播作品變得可感可視。為配合文明交通宣傳,他策劃了《愛心斑馬線》、《司機文化節》、《夏日送清涼》、《清明路況》等一系列公益與活動;為推進廣告聯辦與節目資源互通,他策劃多媒體欄目《家緣》讓頻道經營與節目緊密結合;在多媒體實驗中,他還策劃開發了寧波廣播的第一本多媒體雜志《車•生活》等。
同時,在節目管理與理念的推進下,他還策劃建立了寧波廣播首個視頻透明直播室,聯合交警指揮中心、高速交警指揮中心直播室等,形成5間直播室互通視頻直播,打造多媒體廣播的新型傳播。
從今年起,寧波廣電集團進行了體制改革,他開始擔任音樂頻率總監,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內,在他的帶領下頻率迅速成為私家車收聽的焦點,廣告和收聽份額均在在本地區大幅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