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希望
風一般地飛馳,在海天一色的壯美中前行,這種毫無阻滯的酣暢改變的不僅僅是出入島城的方式,它改變的是海島更長遠的未來。
這種情形曾經讓我們司空見慣,每逢旅游旺季,無論是公共假期,還是雙休日,鴨蛋山碼頭車流擁堵,最長的甚至創下了9000多輛車子排隊等候過渡的壯觀景象,這種壯觀令島城人無可奈何,也讓很多人發誓再不踏入舟山。
交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一句最通俗的表述,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采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東華教授:貨通天下,橋梁非常重要,解決斷頭問題,適度超前是必需的。)
當跨海大橋大步跨越這些美麗的海島,舟山有了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連通了國家高速公路網杭州灣環線。天塹變通途,舟山通往大陸的瓶頸不復存在,舟山的港口、旅游、現代服務業都面臨著嶄新的發展機遇。
根據規劃,舟山還將全面推進橋島、陸海聯動發展,深入謀劃高速公路、環島干道、島際高速、國際航路以及輕軌、民航、鐵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體系,全力構筑群島型城市發展的新格局。
這是接軌上海,全面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條件。
交通方式的改變,帶來的是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作為長三角地區15個城市中唯一的海島城市,舟山從被邊緣的海島地區變成了資源優勢明顯的沿海地區,從交通最末端的地方變成了通向海洋的最前沿。舟山市委市政府用“大橋時代”四個字作了概括。在舟山市迎接大橋時代全面對接大橋貫通的動員會上,市委書記梁黎明這樣說,舟山連島跨海大橋不僅僅是舟山的大橋,也是浙江的大橋、長三角的大橋、全國的大橋。
1390個島嶼,2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漫長蜿蜒的深水岸線,這些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海洋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
當“海上浙江”的宏偉藍圖成為浙江這個海洋大省尋求新一輪增長的突破口,當跨海大橋是舟山成為大陸伸向海洋的港口城市,海洋經濟的洶涌浪潮把舟山推向了海上浙江的最前沿。
(采訪浙江省委副秘書長夏阿國:浙江發展不缺錢,不缺人才,農民都可以當企業家,浙江缺土地,沒土地擴展不了,海洋是藍色國土,橋一架通,舟山成為浙江新的經濟發展平臺。長三角一體化,最有優勢的是海運,港口能不能一體化。)
浙江省的港口一體化發展首先在這一片海域發端,浙江省宣布,寧波舟山港的名稱從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啟用,寧波、舟山港實行規劃、建設、品牌、管理四統一,這是浙江省實施港航強省戰略的一大布局,是一個一加一大于一的變革,寧波-舟山港通過便捷的高速公路連接著浙江周邊地區,輻射整個華東,集聚效應明顯。根據交通運輸部和浙江省政府批復的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寧波舟山港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長三角和長江沿線地區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資中轉港。
與寧波港隔水相望的金塘島,是舟山群島中的第四大島,面積76平方公里,深水岸線是它的最大優勢。相鄰的冊子島,岸線資源同樣得天獨厚,島上有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兩座30萬噸級原油進口碼頭之一,是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中國石化甬滬寧管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港口的一體化開發規劃,未來,金塘島還將建設6個集裝箱泊位和1個多用途泊位,2008年,寧波舟山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僅次于上海,排名全國第二,今年四月份出臺的2008年中國港口綜合競爭力指數排行報告中,寧波舟山港高居榜首。縱然如此,舟山建港條件世界少有,水深15米以上的岸線有200公里,水深20米以上的岸線103公里,穿越港區的國際航道能通行30萬噸級以上的巨輪,但是目前只有不到10%的深水岸線得到開發,潛力巨大。有專家預言,在不久的將來,寧波-舟山港進軍世界三甲不是夢。
(采訪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浙江轉型升級需要一系列的條件,空間的拓展,資源的開發,舟山就為浙江帶來了很大機遇,舟山大橋開通,不僅為舟山,而且為浙江的轉型升級,海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不僅僅如此,有專家指出,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的開通,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浙江、長三角區域的戰略空間格局發生新的演變和整合,還將對海洋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產生重要意義。
(采訪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把沿海地區的發展努力推動上升到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東部已經把發展重點放到沿海地區,山東、江蘇、廣西等,海洋是重中之重,是制高點,以大橋為起點,加快沿海6市的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
這是一個嶄新的大橋時代,是一個跨越式發展不斷增強實力的時代,一個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時代,是一個現代海洋經濟異軍突起的時代,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同城化的時代,它不僅僅是一種交通現象、經濟現象,更是城市化現象、人文環境現象,大橋效應不僅體現在經濟上的產業對接、空間發展,還將是在思想觀念、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對接和輻射,當我們結束了一個封閉的被邊緣化的海島時代,大步跨入這個陌生的大橋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古人的心目中,大海是陰森恐怖蠻荒無際的,所以會把茫茫的沙漠稱之為瀚海,把沉重的災難稱之為苦海,對于海島人來說,當茫茫大海不再令人恐懼,當天塹不再成為阻隔, 我們該怎樣學會謀之以利?
5000年前先人們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勇敢地跨出了涉水求生跨海求福的一步,勇氣何等可嘉。徐福東渡歷經了多少非常之險,后人從他蒼茫的眼神中已難以盡知,但是歷朝歷代從不間斷的航海故事留給后人的是勇于求索的精神財富。
時間上溯到16世紀,舟山的六橫海域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開始的海禁政策使沿海一片蕭條,民間禁不住的貿易力量就在六橫島與佛渡島之間的雙嶼港開辟了一個中國與海上各國間互相貿易的物資集散地。這一段歷史如今早已難覓遺蹤,但它至少告訴后人,古人在這片海域曾創造了怎樣的商業奇跡。
面對大海,我們要學會以利為本,海洋文明不僅僅是魚鹽之利、舟楫之便,更是指能夠憑借海洋的廣闊性和開放性與其他文明進行物質交換和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所形成的精神價值和物質成果。
大橋作證,舟山人不甘落后。已經幾度與機遇擦肩而過的舟山,在海洋世紀,要積極參與長三角工業的分工和合作,要成為我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和海洋開發基地,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港口和海島旅游城市。
連島工程跨越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天塹,它是海島人民追求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標志。我們正在突破過往的束縛,以跨越的思維和敢于創業的精神創造著新的奇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東華教授:舟山有特殊地位,新的機遇,中國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窗口地位提升。)
(采訪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借海洋優勢,開闊海洋胸懷,大開放、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
這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夢想,是一條通向舟山崛起的發展大道,我們在海洋經濟的大潮中看到了無窮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