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下響起撥浪鼓
2010年11月4日清晨,我站在城子峪村西南的小山坡上。太陽尚未完全從群山間升騰而出,但陽光已鋪灑在近處的幾座敵樓和城墻上,染出一縷金黃。城子峪被一層薄薄的霧氣籠罩,炊煙裊裊,喜鵲開始歡快地鳴叫。
6點半,57歲的楊月琴把自己渾身包裹嚴實后,推著賣豆腐的三輪車出了院子。三輪車的前把手上掛著一個碩大的撥浪鼓:足有30厘米長的鼓把,牛皮鼓面,一根麻繩上拴著一枚圓圓的鼓槌。
楊月琴一手推著車,一手拿過撥浪鼓,搖響———
“卟羅咚,卟羅咚,卟羅咚……”
河北境內長城沿線的村莊,幾乎每一戶賣豆腐的人家都用這樣的撥浪鼓招攬生意。這清脆的鼓聲,往往開啟了村莊新的一天:孩子們背起書包去上學,男人們背著裝有食物和水的包出門打工,女人們下地或操持家務。
這是見證了義烏人“雞毛換糖”創造小商品奇跡的撥浪鼓聲呀!如今,當它在義烏已經走進博物館的時候,在1600公里外的長城腳下,卻依然鮮活如初,清脆如初。
如煙的歲月,在這撥浪鼓聲中消逝。那每一個鼓點,如同400多年前義烏兵離家別子奔赴北方的步履,匆忙而又堅實;那每一個鼓點,又是故鄉對離人一聲聲深情的呼喚:魂兮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