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媒體寫手來浙參訪交流
參觀杭州天子嶺靜脈小鎮
2016年7月3日—8日,省臺辦邀請12名來自臺灣的新媒體寫手到浙江杭州主城區、富陽、淳安等地開展為期一周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為主題的參訪活動,走訪了西溪濕地生態園、天子嶺靜脈小鎮、運河博物館、龍門古鎮、千島湖水資源保護區等。并與省記協相關負責人,浙江在線、錢江晚報等同仁,開展深入的議題交流探討。
在西溪濕地,臺灣新媒體寫手通過身臨境的體驗,聆聽生態研究中心主任的專業講解,對杭州探索并形成了中國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的“西溪模式”很認可,對這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的魅力贊不絕口,體味到了“西溪且留下”的意涵所在。
在天子嶺小鎮,他們對小鎮名稱充滿了好奇,據市環境保護集團負責人介紹,經濟學家把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產業稱為“靜脈產業”。天子嶺有個垃圾填埋場,經過這幾年發展,形成了集環保產業、旅游、文化為一體的“全能小鎮”,靜脈小鎮因此得名。參訪團一行見證了杭城90%以上生活垃圾處理的全過程。臺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說,浙江從政府層面就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特別是把垃圾處理,與教育、文創產業、生態能源利用相融合的方式讓人贊嘆,值得臺灣借鑒學習。
“很厲害,杭州在垃圾處理方面確實走在前列。”臺灣綠色和平電臺主持人張宏林表示,杭州是座注重生態環保的城市,不僅僅體現在垃圾分類回收上,比如在道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公共自行車、電動汽車和油電混合車,節能減排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借鑒。
參觀杭州天子嶺靜脈小鎮
兩岸新媒體人專業交流是這次參訪活動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浙臺兩地記協和新聞公會、專業媒體機構之間往來熱絡,媒體間合作互動有良好的基礎。新媒體的發展是討論的焦點話題,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新傳播技術的不斷出現,互聯網新媒體呈爆炸式發展,新媒體形態層出不窮。浙臺兩地的媒體人圍繞當前兩岸網絡新媒體發展態勢,對社會公共議題的主導、傳播和影響力,對社會公眾的動員力,網絡新媒體的傳播發展特點及規律,網絡傳播的新技術與新理念等方面,探討變革中的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發展方向,謀求兩岸媒體在不同政治文化環境下新媒體融合發展。
作者: 廖康 圖/文 編輯: 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