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刊發行:70年巨變與不變
副局長付金生馬上與投遞部主任一同趕往老人家中,為其補訂。來到屋前,只見老人房門虛掩,推門即可進入。因怕聽不到敲門聲,老人常年不鎖房門,等待投遞員……
確立道路·樹起“郵發合一”大旗
這樣的分揀工作,在郵局已經開展近70年了。形成如今由中國郵政接手報刊發行的局面,還要從1950年說起。
隨后,各地和各部門出版的報紙,也陸續交郵局發行。1952年12月28日,當時的郵電部與出版總署頒發《關于改進出版物發行工作的聯合決定》,決定將原由各書店發行的雜志全部移交郵局辦理,新華書店的期刊發行部門也與郵局合并。至此,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郵發合一”體制。
依托遍及全國的郵政網絡,目前全國郵發報刊已達上萬種。其中郵發報紙種類從70多種增加到2000多種,郵發期刊種類從30種增加到近萬種。“這些看得見的數據,反映了我國報刊發行事業不斷發展與繁榮。”曹建申說。
技術變革·從送去紙型到送上衛星
送紙型是那一特定發行年代出現的名詞。為了提高發行速度,報社會在多個城市設立分印點。報紙打樣做成模板,即紙型,通過汽車、火車、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送到各分印點,以此避免大量報紙的運輸。這樣的方式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在當時,這可是少數發行量大的報紙才有的“業務”。
一次,天空飄雪,由于道路濕滑,迎面而來的汽車來不及剎車,與甘越儀送紙型的車相撞。后座的老師傅讓甘越儀把紙型筒放在路邊。送紙型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若是遇上汽車出故障,其他報社的車會主動幫忙。果然,不一會兒路過的《工人日報》司機見狀,連忙說:“快坐我的車!”
直到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術的應用,才讓紙型逐步退出報紙發行的隊伍。
“報刊發行在90年代發生了三大技術革命,一個是鉛印改膠印,一個是電子排版,再一個就是衛星傳輸。”人民日報社發行出版部出版管理處處長孫建輝補充說。
“發行處每年上半年基本上都在做調研,開展調查研究已經成為我們推動工作的一個抓手。調研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提高認識、理清思路;調研的結果讓我們明確了目標,并可以貫穿全年中心工作。”人民日報社發行出版部發行處處長趙寬說。
能夠潛下心來做調研,是發行人難得的工作態度。從關注發行數量到關注發行質量,《人民日報》發行工作完成了一次轉變。而這樣的轉變,不失為全國報刊發行的范本。
為此,他們探索利用新技術,開設了微信服務號。服務號除了銷售報紙外,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讀者,增強用戶黏性,還能作為調研的工具,為獲取海量的用戶數據和意見反饋提供支持。據趙寬介紹,目前,服務號的銷售、服務與品牌推廣功能已經開始產生相互疊加、此長彼長的作用,助推著報紙發行業務的開展。
曾經在北京市東城區多福巷社區,有一個兩天沒有吃飯的老人,由于過度饑餓,把投遞員姚平錯認成閨女。姚平回到投遞部,撂下車就回去給老人做飯。從那以后,她就經常去老人家中詢問情況。后來,越來越多的“姚平”出現在了大街小巷。
“我讀了一輩子《人民日報》,現在退休了,每天早上最盼望的就是打開信箱,看到報紙的一瞬間。”這是打進人民日報社發行處的一通電話。
據趙寬透露,人民日報社發行處正在通過研究大量調研數據,精確倒推發版時間,以保證各地發行時效。而中國郵政也正在探索發行數據的實時監控功能,發行工作的可控性有望大幅提升。
從記憶中穿梭大街小巷的綠色自行車,到如今多地傳來無人機投報的消息,我國的報刊發行業,在一代代發行工作者的不斷奮斗中,翻開嶄新的篇章。
作者:見習記者 陳妙然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