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90年前的群眾工作怎么做
雨水豐沛的閩西,到處是潮濕的氣息和滑膩的青苔。跟隨“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報道活動的黨史專家,我們走過一處處90年前紅四軍走過的地方。
現在,閩西人還常常傳唱當時的擴紅歌曲,村落的墻壁上還保留著當時的支前標語。
走進辛耕別墅,站在老古井旁,我慢慢發現了當年紅軍走群眾路線的辦法,那似乎也是今天群眾工作的靈魂。
在辛耕別墅,毛澤東要來了幾種汀州志書,買了各地報紙,還讓當地干部請來了老佃農、老裁縫師傅、老教書先生、老錢糧師爺、老衙役和老流氓頭子這“六種人”,開了調查會。這不就是后來他提出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嗎?
在長汀縣的老古井前,講解員介紹,毛澤東在長汀養病期間,經常來到這口井邊通過打水和居民拉家常,在聊天中了解到當時長汀百姓沒有柴燒,沒有鹽吃,米價又貴,但當時的汀州市蘇維埃政府沒有顧及到這些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于是一篇由此引發思考的文章開始成型。
這篇初稿的完善版《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成為毛澤東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大會上講話的一部分。
據說,當時毛澤東將初稿寫在了當地盛產的毛邊紙上,并讓警衛員將文稿一張張貼滿了臥室及大廳的墻壁。當地政府的干部被喊來后,就站著,一條一條地看。
一段“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讓我讀懂黨和紅軍最早對百姓的認識。
很難想象,在當時大家都普遍困苦的年代,如何更加關心另一個群體的生活。紅色講解員鐘鳴告訴我,紅軍會把做好的飯先讓給小孩吃。在戰爭時期,紅軍因為心疼百姓,也會把大米或其他糧食換下來,自己帶上當地的特產芋頭。
在長汀的幾日,到處都是革命的紅色印記,飲食、歌謠、遺址。當年的“節省三升米”收據讓我看到了百姓對紅軍的真情,正如長汀四都區紅都村一位村民所言,“這已經不是軍民魚水情了,比那還要親”。我想,這或許是先輩們找到的,與群眾最好的關系與距離吧,不分你我,也榮辱與共。
作者:朱彩云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