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嘉:一名投遞員的戰“疫”之路
6個小區、1016份報紙、日均行程50公里……一名投遞員的戰“疫”之路
今天清晨5點,趙龍珍醒了,她看了一眼窗外的天,比寒冬時略微亮了一些,果然是春天要來了。
每天,一到這個時間點她就會自然醒來,一年四季如此,早已形成了作息規律。
她輕手輕腳穿戴洗漱,將昨晚的剩菜剩飯熱了下當作早飯,與此同時,右手邊剛燒的水也沸騰了,她抓了把茶葉放進保溫杯,沖泡、擰緊、放入包中。一系列動作早已形成習慣,趙龍珍不需要盯著時鐘便能做到心中有數,一切準備完畢大概是5點半,她騎著電動車、戴著頭盔出門了。
趙龍珍住在南湖區,是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市直屬一站的一名投遞員,今年55歲,從2008年開始進入報社成為一名投遞員,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
路程需要花費十幾分鐘,5點45分左右,趙龍珍到達嘉興嘉報每日達發行有限公司,她一天的工作也正式開始。
來到單位的第一件事是消毒,疫情之下,報社每天都會對所有投遞員以及他們的工作場所進行消毒,這也是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
消毒完畢,趙龍珍戴上一次性手套,開始整理當天需要投遞的報紙,有些需要疊在一起,有些需要拆開。大概40分鐘,1016份報紙便整齊有序地擺放在一起。趙龍珍一把將其抱起,分別裝進她的郵包中。
6點30分,趙龍珍出發送報。
保持安全距離 投遞員做到無接觸投遞
“你來啦?我的報紙你直接給我吧。”9點半,趙龍珍已經結束了兩個小區的投遞工作,她剛來到桂苑小區,還未進小區門,就遇到了“熟人”。
“好啊,喏,先給你。”趙龍珍停車,從郵包里拿了一份《南湖晚報》遞過去。
她依然戴著一次性手套,疫情期間,投遞員們都需按照報社要求做到無接觸投遞。
隨后,趙龍珍來到桂苑小區門口,她停下車,主動配合工作人員測量體溫,并出示了自己的健康碼,“疫情期間送報也變得不容易,每次進小區都需要很長時間,有時還會遇到不讓進的情況。”還好,此次進入小區還算順利,趙龍珍松了一口氣。
走到報箱處,趙龍珍快速地將一份份報紙塞進報箱,有些人家訂的是《嘉興日報》,有些人家訂的是《南湖晚報》,有些則兩份報紙都訂了,趙龍珍沒有半分思考,便將報紙準確無誤投遞進報箱。
投遞之路總是爭分奪秒,為了節約時間,趙龍珍也有自己的小訣竅。
“你知道這個1+1是什么意思嗎?”她手指著報箱上用馬克筆寫下的記號,笑著詢問,問完她又立馬揭開了謎底,“這就代表這戶人家同時訂了《嘉興日報》和《南湖晚報》,要是只訂了《嘉興日報》,我就會標記‘1+’,‘+1’則代表只訂了《南湖晚報》。這樣一來我就不用浪費時間一一對比了,效率提高了不少。”
“這是8幢101的,他定的是《南湖晚報》,就是我剛才在小區門口遇到的那人。”
工作了十多年,趙龍珍早已練就了一身本領,住在哪一戶的人家定了哪份報紙,她全部印刻進心里。
“喲,小趙來啦,我正巧來拿報紙了。謝謝你啊,這樣的特殊時期還要來送報。看報習慣了,一天不看就難受,現在疫情嚴峻,我還擔心你不來送報了呢。”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向報箱走來,看到趙龍珍,立馬笑著打招呼。
趙龍珍看到老人第一反應是往后退了一步,她刻意拉開與老人之間的距離,并笑著回應,“這是我的工作怎么會不送呢,讓你們每天看上報紙是我的責任啊。”
將桂苑小區207份報紙送完大約花費一小時,趙龍珍電動車的電量所剩不多,她來到一家便利店,和老板熱絡地打了聲招呼,花了2塊錢充了20分鐘的電。“每天電都不夠,因為要跑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到小店進行快充的,中途充一次差不多就夠了。”
此時是上午10點半,趙龍珍從包里拿出一個新的口罩戴上,將換下的口罩仔細收好放進了口袋中。
疫情之下的投遞工作,趙龍珍最看重的便是衛生,手套戴好,口罩勤換,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她說這是她作為一名投遞員,需要對市民負起的責任。
趙龍珍共負責6個小區、800多戶的投遞工作,日均行程約50公里。
以往投遞工作幾乎能在中午12點之前結束,可是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許多小區關閉了多余的側門,只開放大門,這就導致了趙龍珍在投遞的工作中需要繞很多的路。
另外,在進小區門的時候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近期,趙龍珍基本每天下午2點才能結束投遞工作,然后回到家簡單吃上一口熱乎飯。
無法進出小區 連夜送上“熱乎”的復工證明
趙龍珍的兒子在部隊,平時兩人少有聯絡。疫情期間,一想到母親的工作需要每天在外奔波,她的兒子便十分不放心。
“千萬不要在外亂跑啊。出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護。”在少有的聯絡中,她的兒子次次都要反復叮囑。
每每聽到兒子的“念叨”,趙龍珍就笑著寬慰,“放心,我不會亂跑,但是我的工作就是在外奔波,這也是沒辦法,我會做好防護的。”
大年初六,報社投遞員全面復工,報社要求凡嘉興本地且未出過嘉興的投遞員即日上崗。離開過嘉興或還未回到嘉興的投遞員,回到嘉興后一律自行隔離14日再上崗。
過年期間,趙龍珍一直未離開過嘉興,收到單位通知后,她第一時間回到崗位。
雖然疫情嚴峻,可是她明白自己身上擔的責任和使命,她說自己的工作雖然平平無奇,可卻也是一顆少不了的螺絲釘。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同事不能即日上崗,趙龍珍和其他同事們便自覺分擔投遞任務,“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將每一份報紙都送到訂報人的手中。”
疫情期間,全嘉興所有的小區都管理得十分嚴格,趙龍珍居住的南湖社區二毛二村小區也是一樣。
大年初八,趙龍珍接到通知,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想要出小區,必須有單位開的復工證明。同時,其他小區也都在陸續實行封閉式管理,想要進小區送報,沒有單位開的證明,同樣進不去。
一想到第二天沒法正常上班,趙龍珍當晚便聯系了單位領導,并告知情況。
當晚9點,趙龍珍便拿到了“熱乎”的復工證明,“我們馮站長一家一家給我們送來的,真的辛苦他了。”
“為了我們投遞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大家都不容易。雖然我們投遞員是奔走在前線,可是在我們的身后,有一個全力支持我們的團隊,缺一人都不行。”趙龍珍感嘆道。
截至今日,全嘉興263名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的投遞員只有4人還未上崗,而他們也在盼著早日結束隔離,回到工作崗位上。
暴雨天不怕被淋濕 盡全力護住報紙
做投遞員已經12年,趙龍珍坦誠她的心態是發生過轉變的。
當初剛做這份工作時,她覺得枯燥乏味又辛苦,“當時想著再堅持堅持,熬不牢了就辭職,沒想到一晃十多年了,而我也愛上了這份職業。”
今年,趙龍珍55歲,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可是她割舍不下,接受了單位的返聘繼續著她的投遞之路。
做投遞員之后,趙龍珍還有一個轉變,就是希望不要下雨。她倒不是怕淋濕了自己,而是怕淋濕了報紙,“冷一點熱一點都不要緊,大風我都不擔心,我就怕下雨。”
每次下雨,趙龍珍都會將報紙用塑料布層層包裹,有時遇到大暴雨等惡劣天氣,她的鞋子都能倒出水來,可是送出的報紙卻是完好無損的。“我們的報紙,我一定盡全力護住。”趙龍珍說得很堅定。
在團隊中,她也是老大姐的身份,疫情期間,她主動挑起大梁,并叮囑團隊的年輕人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防護,她說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市民負責。
其實每天東奔西走,趙龍珍自己也擔心,但是面對自己的工作,她從不退縮,“我能做的就是做好防護,重視但不恐慌。每天結束投遞工作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換掉衣服,好好洗個澡。”
結束了每天的投遞工作后,趙龍珍還有個任務,就是在自己小區做志愿者,為進出小區的居民量體溫、做記錄。
趙龍珍的熱心腸是出了名的,她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在了小區門衛,上面寫道:“有困難找小趙。”
小區里的居民幾乎全都認識她,大家看到她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以往,常常有人找趙龍珍幫忙,疫情期間,這樣的求助更多了。
“章大爺,這是您昨天讓我買的雞蛋,我給您放在門口了,你一會兒出來拿一下啊。”趙龍珍為同小區的孤寡老人買了雞蛋,她敲了敲門,并在門口喊到。聽到屋內傳來回應聲,便轉身離開了。
“等疫情結束,我還打算去小區做垃圾分類的志愿者。上午投遞報紙,下午做志愿者,我覺得很充實。”趙龍珍開心地說道。
作者:記者 孔嘉敏/文字 孟多多/攝影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