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文:從連隊報道員到專業報刊負責人
我和黨媒的情緣(7)|從連隊報道員到專業報刊負責人
許佳文,浙報集團高級記者,江蘇興化人,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函授本科畢業,新聞寫作起步于當兵之初,提干以后一直堅持業余寫稿。2002年轉業,曾任浙江日報編輯、浙江共產黨員雜志副總編、浙江法制報社長,浙江省作協會員。參與總結宣傳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張奇,全軍學雷鋒標兵王秀斌、辛鳳鳴,一身正氣的領導干部范匡夫,為民好書記鄭九萬、錢健康,為民記者俞佳友和硬骨頭六連、鼓浪嶼好八連等先進典型。出版報告文學和新聞作品集《天堂之愛》《硬骨柔情》《誰最美》。
算起來,我與黨媒結緣已經40多年了。
雖說退休快兩年了,但我仍對她一往情深,癡心不改。
(一)
1978年3月,我離開老家江蘇興化八尺溝,到杭州郊區紅軍團三連當兵。
我們班有解放軍報和人民前線報,每天下午有半小時的讀報時間,晚上連隊還組織收看央視新聞聯播。這是我在軍營最早接觸到的黨媒。
讀報時間長了,看電視新聞多了,手頭發癢,想寫點心得什么的。于是,我成了連隊“黨媒”——黑板報的“主編”,后來又成為團里“黨媒”——廣播站的“記者”。
但真正拿起筆來給黨媒寫稿,是我當兵的第三個年頭,在錢江農場生產三連當班長那會兒。
當時,軍隊干部制度實行重大改革——士兵提干須經部隊院校深造,而我的文化底子差——小學斗地主婆、初中開拖拉機、高中寫大字報……當我帶著8個兵負責96畝地的莊稼,每天起早貪黑干得直不起腰來的時候,我就想用寫東西的特長來改變命運。
于是,我把有限的津貼費拿來買方格稿紙,無論勞動多苦多累,每天寫稿雷打不動,連上廁所都在想思路,夜里站哨還點著煤油燈爬格子……半年下來,盡管寫到鼻子淌了幾回血,但投出去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我的名字始終沒有在報上露面。
就在我準備放棄寫稿退伍回家的時候,1980年5月23日,人民前線報的四版頭條出現了我的處女作——《這決不是小事》,并配了編后《反對低級趣味》。接過戰友遞過來的報紙,我的雙手顫抖得厲害,平時吃兩碗飯的我只吃了二兩就吃不下去了,那真的是激動啊!
(二)
如果說最初給黨媒寫稿還有個人的“小九九”,那么我考上南京軍區新聞訓練班提干以后,特別是經過浙江日報和人民前線報的系統學習培訓,我對黨媒有了一個全新認識。
黨媒不僅是個人施展才華的平臺,也是引領輿論、明辨是非、凝心聚力的紐帶和橋梁。1981年,針對人們思想活躍,社會上出現一些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思潮,浙江日報借鑒六十年代辦“必要一課”的經驗,開辟了“新時期必要一課”欄目,對“聽黨話是不是吃虧”等問題展開大討論。
也就在這時,我被團里推薦到負責主辦這個欄目的浙報黨群政法部學習,帶我的是彭汝春老師。孟玉兔主任和彭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切入討論話題、如何尋找典型人物、如何采訪和整理稿件,錢黎明記者還帶我到東陽木雕廠采訪全國工藝美術家樓水明,并以他的口吻在浙報上推出了《黨給了我藝術生命》的文章……
雖然學習只有三個月,但我在每天只有4個版的浙報上共刊發了15篇稿件,而且“塊頭”較大,特別是我采寫的一等功臣、烈士金守兒父親的稿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讀者說,烈士的父親都能體諒國家,不要任何照顧,堅持自己勞動養活自己,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說三道四,與黨離心離德呢?后來人民前線報還轉載了這篇稿件。
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我有幸隨部隊赴老山前線參戰。住在悶熱潮濕的貓耳洞的戰友,看到越過敵人封鎖線送上來的報刊,哪怕破損嚴重,他們都爭相傳閱,每篇文章甚至要看好幾遍,特別是里面宣傳的英雄模范,他們都當作自己的榜樣。
在前線一年間,我雖然不是新聞干事,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還是拿起筆來謳歌我們的衛國英雄,有時候邊寫邊流淚。這期間我有80多篇稿件被報刊采用。
1985年3月8日,和我一起坐“悶罐子”火車上前線的硬骨頭六連排長林祖武,不幸犧牲。他在火車上捧著未婚妻照片講他們愛情故事的情形又浮現在我的眼前……經過補充采訪,我噙著淚水寫出了報告文學《排長和他的心上人》,浙江日報5月26日刊發的當天配發了評論《文以情勝》,并以“一篇不多見的好作品”為題,連續刊登讀者來信來電。這篇拙作不僅被中國青年、青年文摘、東西南北等雜志轉載,還被編入《理想紀律教育學習資料》《新時期報告文學選》等書。1985年6月,昆明軍區授予林祖武烈士“戰斗英雄”稱號。
(三)
2002年,我脫下穿了25年的軍裝,轉業到地方工作。妻子想讓我進省級機關當公務員,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浙江日報——把自己從一個黨媒通訊員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黨媒人。
我開始做過一段時間的房產報道,2003年底通過競聘擔任浙江共產黨員雜志副總編,2007年6月集團黨委又讓我到浙江法制報當社長。崗位職責要求我,不僅要嚴格把好導向關,還要圍繞重大主題報道,加強選題策劃,帶頭下基層寫稿,抓好隊伍建設和經營工作等。
在黨刊,我們圍繞黨建重點和社會熱點,增設“本期話題”欄目,在強化選題策劃的同時,集中力量組織稿源,推出的幾篇重頭稿都獲得了全國黨刊一等獎。我帶著記者吳中美、黃國中到永嘉山區采寫為民好書記鄭九萬的長篇通訊《分量》和《真情》,得到省委辦公廳領導的高度評價,還作為參考資料推薦給央媒和省級新聞采訪團。在浙江法制報,我寫的本報評論員文章《抗震救災是最大的政治》得到全省政法系統好評,特寫《特殊的囑托》還在省里獲了獎。
2009年下半年,我回集團擔任黨群工作部主任、機關黨委副書記。但我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每年都有文章見諸報端,《書記如何抓好學習》還上了人民日報。特別是在集團黨委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下,我參與總結整理的集團記者俞佳友扎根山區為民服務的感人事跡,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肯定,12家央媒和7家省級媒體對其作了連續報道。俞佳友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還列席了十八屆三中全會。
(四)
退居二線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寫稿上,收集整理一軍老山作戰的有關資料,將30多年來寫的人物報道整理成《誰最美》一書,由長城出版社公開出版。
2018年8月4日,我回八尺溝看望80多歲的父母。我買了很多葷菜放到冰箱里,并給母親一些零花錢,告訴她“明天下午回杭州”。第二天吃早飯,李鄉長告訴我說母親一大早就到北芙菜場給我買土雞蛋了。等我找到母親,她正提著雞蛋向我走來……我在朋友圈寫下了感言《半籃雞蛋》。沒想到錢江晚報新聞客戶端推送后,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在內的全國329家新媒體轉載,閱讀量超過500多萬。
1061字的《半籃雞蛋》竟有這么大的影響力,這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我何不自己也開個公眾號,退休之后發發文章,既滿足自己喜愛寫稿的愿望,又可以向社會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這樣一舉兩得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在團委小伙伴的幫助下,我于2018年8月底申請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八尺溝人”,同時在今日頭條上開設“八尺溝人”欄目,到去年底止,已發表原創文章300余篇,影響較大的是56篇《親歷戰爭》連載,目前微信粉絲3600,頭條粉絲4300,公眾號和頭條文章閱讀量最大的均在18萬以上。
年齡到杠了可以退休,但我和黨媒的情緣不會中止,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愈加醇厚。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cmpl@8531.cn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志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后臺
或電話 85311731 85311662
歡迎訂購
作者:許佳文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