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婕:一個電視臺女記者15年的初心和使命
我和黨媒的情緣(8)|“隨時待命,隨時出發”:一個電視臺女記者15年的初心和使命
余婕,15年深耕時政報道、主題報道領域,參與策劃的多個系列主題報道、直播活動獲得中央、省市新聞大獎。個人獲得浙江省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優秀新聞工作者、服務保障G20先進個人、宣傳系統最美戰疫女神等稱號。
2007年1月1日,杭州第一檔真正意義上的時政新聞節目《杭州新聞聯播》正式開播。這檔20分鐘時長的《杭州新聞聯播》集結了一幫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我就是其中的新兵。我依然記得第一期節目里,我穿著大紅的外套有點木訥地在新開通的杭黃高速上出了一個現場。上課發言都會臉紅的我,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從事一份能“上電視”的工作。那天距離我入臺只有10個月,一個與杭州電視臺一樣年紀的小姑娘,就這樣一頭扎進了電視新聞,一干就是15年。這15年,每年我都會交上一份工作小結,但回顧15年的工作歷程,想起最多的還是初入職時的那幾個故事。我在一線采訪的時間其實并不久,滿打滿算4年,之后就轉入了責編崗位。但正是這4年多的一線采訪,為我的職業觀打下了最重要的那塊基石。
1 “書記,請您也唱幾句吧”
《杭州新聞聯播》開播之初就推出過區縣(市)委書記訪談系列。當時我跑的是建德市。恰逢兩會,大會一結束我就專訪了時任建德市委書記陳春雷。我精心準備了采訪提綱及要提問的問題。
但在采訪之前,我發現當地機關干部們的手機彩鈴都是一首描繪美麗建德的歌曲,包括他們的市委書記在內。于是在訪談前,我臨時改動了開場提問。我問陳書記,“您的手機彩鈴是不是定制的?”(2007年,手機彩鈴還是一個很時興的東西)。陳書記挺意外的,但也很高興,立馬介紹說這首歌叫《美麗的新安江》。“書記您也唱兩句吧?”“可以啊,有一條新安江啊……”陳書記隨口哼了兩句,話匣子就展開了。
在訪談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又發現桌子上的兩杯茶,端起來問陳書記,“這茶是不是建德特有的?”“對,千島湖的水泡千島銀針茶,是絕配。”這期訪談的核心就是建德如何利用家門口的這條新安江做好水文章。一首歌一杯茶,成了這期訪談的點睛之筆。
采訪間隙難得留影
2 “試試監控直播吧”
說到杭州臺的拿獎歷史,2007年是標桿性的一年。那一年,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的現場直播《大雨襲杭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打那以后,國家級的獎項就開始接踵而來。臺風羅莎給杭州帶來大暴雨、杭城受淹嚴重。綜合頻道以最快速度啟動突發事件直播預案,派出龐大隊伍,利用微波、衛星、電話、光纜等多種技術手段,連續3個多小時直播杭州軍民聯合抗擊羅莎的生動畫面,成為省市電視媒體中最早直播也是唯一全程直播的媒體。
而在羅莎臺風直播之前,動用多信號源,把移動直播在當時的技術手段下做到極致的卻是2006年的一場“無車日”直播。那一年的9月22日是全國第一個無車日,頻道提出要在這個特別有“畫面感”的日子里開啟一場電視直播。作為交通線的記者,我責無旁貸地擔起了整場直播的編導任務。在前輩王金聲老師的提點幫助下,將電視直播的鏡頭語言和實時展現恰如其分地體現到了這場直播中。整場直播突出“對比”二字,前一天對所有直播的點位進行“參照物”拍攝。直播當天運用光纜、衛星車、微波、交警探頭等信號源,呈現了杭州首個無車日的全景,也通過參照畫面突出了強烈的對比感。而首次啟用的交警探頭信號,也為第二年的“大雨”直播奠定了基礎。
抗疫期間,特別直播前與主持人對稿子
3 “電視新聞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電視最吸引人是什么?是聲音和現場!”《聲音》和《現場》是我入杭州臺進的第一個欄目《新聞夜班車》里的兩個板塊。《聲音》著重“先聲奪人”,開場必是一段精彩的同期聲。而《現場》則是要找到當天最抓眼球的新聞畫面。這個已經停辦的欄目有一句一直影響著我的slogan——“做最好看的新聞”。直到今天我還會和年輕的記者討論片子要做好看的要領。常說的還是這兩個詞:現場和聲音。
十幾年前的電視新聞,還沒有手機端新媒體的沖擊,首發優勢明顯。但是作為省會所在地的地市臺,也往往有一個事件七八個話筒的場景,媒體市場高度飽和。當時我給自己立下的要求就是要跳出大路貨,做通稿以外的新聞。當然,通稿內容要用,但要嚼透了再用,通稿的文字晦澀難懂,那就做透一點。
例如,做一條發布會新聞,一般都是“三段式”,通稿三段,中間插兩段現場收錄的同期。但我在做發布會的時候會想通過電視的剪輯手法,把關注度高的內容進行快節奏一問一答的對剪,記者提問+發言人回答,堆疊起來。一個個核心問題被拋出來,一個個正面解答快速跟上,讓觀眾有了親臨現場的感覺,觀看狀態一下子提起勁兒來了。我常常想,電視新聞是要感性多于理性的,因為理性更適合白紙黑字反復研讀,而一掃而過的電視畫面,電視語言,要博眼球,還是在于感性的因素。其實誰人不愛波瀾,如果感性的畫面不足以支撐新聞的亮點惹人關注,那么理性的對白則需要極其強烈的沖突。你一言我一語,來來回回好不刺激。
那時候我也喜歡在路上撿新聞。《“血”書殺字為哪般》《撿垃圾的孩子》這些新聞都是路上的偶得。《撿垃圾的孩子》是因為一條商場新聞黃了,轉而在商場外遇到的。記者的眼睛和一般人應該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會更“聚焦”,像看裸眼3D一樣,看到世態折射面的東西。有時候會更“散光”,看到視界之外的東西。
時間倒退到2006年的1月。當時綜合頻道新聞部兩位領導朱永祥和夏茂松來到浙大西溪校區定向招人。原本只是通知了廣電系的應屆生,新聞系的我那天卻陰差陽錯地拿著簡歷第一個走進了面試的辦公室。后來夏茂松老師和我說,當時選上我到臺里,一是因為我是第一個走進來,應該是系里重點推薦的(其實我壓根不是廣電系的)。二是因為那天我說的一句話,我說:“我家就在臺邊上,騎車5分鐘,有什么事可以隨時找到我。”當時他們將這句話記在了筆記本里。很多年以后他還對我說起這件事。
“隨時待命,隨時出發”——這是一個記者對新聞的熱愛與熱情。現在,轉向幕后的我,依舊繼續著這份熱愛與熱情,并沒有因為15年的時光穿梭而消褪。隨著新媒體浪潮的風起云涌,12年前我率先建起了頻道的官方微博,通過運維實現粉絲質的裂變。近年來,又帶領團隊積極開拓時政新媒體平臺,組建集團時政新媒體專班,創辦“杭州政視”時政短視頻品牌。努力探索時政新聞主題宣傳的融媒表達,在3年前的全國兩會上便嘗試“兩會VLOG”“兩會聲音海報”等融媒產品,而彼時,VLOG才剛剛興起……不在新聞最一線現場,可能沒有辦法像柴火一樣嗶哩啪啦熊熊燃燒,但卻可以像炭火一樣,把這份熱捂在胸口里,慢慢散發著光與熱。
原創:余婕 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部副主任
來源:傳媒評論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cmpl@8531.cn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志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后臺
或電話 85311731 85311662
歡迎訂購
作者:余婕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