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記協在溫州平陽舉辦全省年輕記者專題培訓班
學黨史 尋訪浙南紅色“印記” 強“四力” 融媒報道精彩紛呈
全省年輕記者專題培訓班全體學員在浙江省委黨校平陽分校內合影
(圖片由黨校提供)
浙江記協網訊 5月24日至28日,全省年輕記者學黨史、強“四力”專題培訓班在浙江省委黨校平陽分校舉行。培訓班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溫州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和浙江省委黨校平陽分校協辦。來自全省各地各級媒體單位的80多位年輕記者、浙江傳媒學院19飄萍班的20多位學生,合計百余名學員參加了學習培訓和實踐采風。省記協副主席俞文明,秘書長傅亦軍出席開班儀式。
全省年輕記者專題培訓班開班儀式 (常鋒 攝)
培訓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自信”,不斷錘煉政治品格,切實增強“四力”,為慶祝建黨100周年以及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開好局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省記協副主席俞文明在開班儀式上講話(常鋒 攝)
省記協副主席俞文明在開班儀式上作動員講話。他說,我們的媒體是黨的新聞媒體,在座的年輕記者是黨的宣傳工作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提出踐行“四力”的要求,首先要增強“腳力”,就是要到一線去。浙南小城平陽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浙江省一大在這里召開,紅軍挺進師北上抗日從這里出發……省記協選擇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段,把全省年輕記者培訓班辦到平陽這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想給學員們創造一種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在這里學黨史,深切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浙南的發展史,既有好的學習內容,又有好的培訓環境,就會取得好的教育意義。他希望學員們珍惜此次學習機會,認真學習,積極交流,特別要增進學員同行之間的互相交流;他還鼓勵學員們多看多思,把感悟融入報道,倚馬可待,多發精彩報道。
省新聞道德委秘書長陳青華向平陽縣融媒體中心授牌(常鋒 攝)
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基層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基層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素養,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和浙江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五家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省新聞道德建設基層聯系點。五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浙東普陀區融媒體中心、浙南平陽縣融媒體中心、浙西開化縣融媒體中心、浙北德清縣融媒體中心和浙中東陽市融媒體中心。開班儀式上,省新聞道德委員會秘書長陳青華宣讀了有關文件,并向平陽縣融媒體中心授牌。
全省年輕記者專題培訓班授課現場(常鋒 攝)
全省年輕記者專題培訓班授課現場(常鋒 攝)
為期五天的培訓班,課程豐富、形式多樣。
課堂教學部分專門邀請了原溫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蔣儒標作了《浙南革命與黨的初心使命》的專題報告,報告以大量詳實而生動的史料向學員們講述了浙南革命歷史、紅色家書和家國情懷等黨史知識;省記協新聞道德委秘書長陳青華就記者擔當和職業道德建設作了《新聞道德與記者底線》專題報告;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溫州新聞網總編輯王丹容作了《好新聞的樣子》專題發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采編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積累豐富經驗的優秀記者——金華日報記者何百林、錢江晚報記者馬黎、浙江衛視首席記者楊川源、《家國天下》責任編輯周婷婷等,結合優秀作品具體案例,全面剖析了新聞作品的成敗得失,與學員們分享了新聞作品創新創的經驗和體會。
學員們邊學習邊實踐,首站來到平陽縣鳳臥鎮,瞻仰“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參觀紀念館,省委黨校平陽分校的王瑩瑩老師為學員們作現場教學《人民創造歷史》。在群山環抱、古松參天的環境里,大家駐足于古舊建筑前,聽王老師講述那段血雨腥風歲月里的紅色記憶,無不感慨、動容。隨后,學員們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挺進師紀念園,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肅立默哀、鞠躬,并向紀念碑敬獻花圈;學員們還前往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舊址,向粟裕將軍墓敬獻花籃,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尋訪了多個浙南紅色“印記”之后,學員們實地走訪了全國首個鎮改市龍港市和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省歷史文化名村鳴山村。年輕記者們邊走訪,邊報道,截至培訓結束后一周,已編發圖文視頻、廣播劇、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的稿件19篇,心得體會文章43篇。浙江記協網已將這些報道集納在“尋紅色印記 看美好‘窗口’融媒體作品征集暨全省融媒體易地蹲點采訪活動專題”內(請點擊訪問專題),學員們的心得體會文章也會陸續刊出。(卓文)
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前,學員們接受現場教學《人民創造歷史》(卓文 攝)
學員們參觀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卓文 攝)
學員們在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前合影(卓文 攝)
學員們向“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敬獻花圈(卓文 攝)
學員們在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前合影(卓文 攝)
學員們參觀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舊址(卓文 攝)
學員們實地走訪全國首個鎮改市龍港市(卓文 攝)
作者: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