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坪:記者的責任,就是推動社會進步
我和黨媒的情緣(10)|記者的責任,就是推動社會進步
——訪《浙江日報》原總編輯江坪
人物名片:江坪,1934年11月7日生,浙江鎮海人。歷任《浙江日報》記者、編輯、部主任、編委、副總編、總編輯。曾任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杭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現任浙江省關心下一代工委副主任。著有新聞論文集《心向讀者,情系萬家》、通訊集《記者看天下》等,均收于文集《記者的足跡》(上下冊)八卷。
01
采訪組:江總您好。您是新聞界德高望重的前輩,這次有機會采訪您,非常榮幸。首先請您介紹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
江坪:我的經歷,和新聞直接相關。1948年,我還是寧波一個紡織廠的學徒工,生活在最底層。到了1949年寧波解放,我感到非常振奮,就馬上和當時的南下大軍取得了聯系。因為我是在山東青島讀的小學,會北方話,所以南下干部就讓我做他們的翻譯,并培養我參加工會工作。
到了1952年,我被送到杭州的省總工會干部學校學習。當時,我已經是寧波人豐布廠的工會主席了。因為我在人豐布廠寫過幾篇新聞稿,又是青年工人里比較活躍的一份子,工會干部學校的教育長就提出將我調到《浙江工人報》去工作。
從1952年起,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新聞工作崗位。1961年,《浙江工人報》停刊,我便到了《浙江日報》工作。我從記者、編輯開始做起,一直到部主任、編委、副總編、總編。我在政文組、評論部、農村組、工交組都工作過,這對我也是非常好的鍛煉。可以說,是《浙江日報》培養了我。
我剛從事新聞工作的時候,因為文化程度不高,讀到初中一年級就輟學了,我就學“笨鳥先飛”。別人寫一篇稿子,我就多寫幾篇;別人采訪一次,我就多采訪幾次,在實踐中鍛煉自己,領導也派老記者帶我,讓我有了更快的成長。
02
采訪組:您在新聞領域工作了那么多年,創作過許多作品,哪些是您印象比較深的?
江坪:我比較滿意的第一件作品,是我寫的第一篇紀實文學《在甬江怒潮中》。那是1957年,5萬多字的一本書,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一個多禮拜就寫好了。這對我來說,打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第二篇比較滿意的報道,是寫路甬祥的長篇通訊《中國講師和德國博士帽》。我采訪路甬祥的經歷,對于現在的記者來說,也是很有用的。路甬祥研究的領域是機械液壓,他在西德通過刻苦攻讀,和導師一起研究,獲得5項專利。作訪問學者結束后,他婉拒了西德的高薪聘請,回到母校浙江大學繼續進行科學研究。時任浙江省委書記鐵瑛專門要我好好報道路甬祥。
省委書記布置任務,讓我倍感壓力。特別是路甬祥回國后,很多媒體都想采訪他。為此,路甬祥提出開一個記者招待會,統一接受采訪。可是僅通過記者招待會,怎么可能寫出詳細而又感人的故事呢?于是我決定先打“外圍戰”——采訪他的家人和同事。有很多細節,正是路甬祥的家人告訴我的。比如他在和夫人的通信中,寫了一首懷念祖國的詩,他夫人就讀給我聽了。路甬祥聽他家人說,有一個《浙江日報》的記者專門來采訪過他們,也覺得很感動,最終答應接受我的專訪。
在對路甬祥采訪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當時的生活條件不太好,就將此事向鐵瑛同志進行了匯報,省委專門指示要改善路甬祥的待遇和生活條件。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向采訪對象“要材料”,更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關心采訪對象。
還有一篇我印象很深的報道,是《推薦魯冠球的一封信》。當時,社會各界很關注如何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而這篇報道正是聚焦這一熱點話題。這篇報道在《浙江日報》刊登后,《人民日報》進行了轉載,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專門進行批示,要求就此展開討論——企業如何以德為基,如何承擔社會責任?《人民日報》連續7天用7個整版進行討論。這讓我感到,我們記者的責任,就是推動社會進步。
還有一篇報道,就是《企業家的歌》。這篇報告文學,我是作為報社機動組組長,帶著陳冠柏、周榮新兩位記者一起寫的,因此不能算是我個人的作品。
《企業家的歌》有一個時代背景。當時,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國家面臨著企業自主權太少、活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在各個企業內部,也出現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的問題。生產關系壓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而言,就是“吃大鍋飯”,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
而《企業家的歌》為什么能唱好?正因為它唱出了解放生產力的歌,唱出了質量第一的歌,唱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去采訪步鑫生和海鹽襯衫總廠的原因。
步鑫生當時有一句話非常生動:“工錢,工錢,有工才有錢”。干得好才有獎勵,做不好就要罰。他對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做壞一件襯衫,就要罰你兩件的款,這樣質量就提高了。另外,為了讓企業打開銷路,他自己背著襯衫,到上海去推銷。工人積極性提高,產品質量提高,銷路打開了,工人生活就改善了嘛!
海鹽襯衫總廠過去連勞保金都發不出來。經過步鑫生的改革,不僅勞保金可以發出來,而且改善了好多工人的福利。比如中餐是免費的,那時候工廠里中餐免費幾乎是沒有的,他們實現了。廠慶的時候,老工人到廠里來,每人發一個銅暖壺。老工人很感動:“銅的,不是塑料的!”這就讓人很感動。這種細節,是非常好的。
我專門找出了我當時的采訪本,里面記錄了一段很珍貴的話:晚上與廠長老步談,總的印象很有個性,有強烈的事業心,認定的目標九頭牛都拉不回。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為此,他可以付出一切,像個社會主義企業家!
這篇報道告訴我們,做記者,要研究時代背景:我們的國家現階段在倡導什么?倡導的過程中,有哪些短板?我們要去找這個矛盾,把這個矛盾點找出來,就可以確立我們工作的主題。正如我們現在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那就要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并研究當前的主要矛盾,這才是我們記者的著眼點。我感到這是非常重要的。
03
采訪組:我們知道您在新聞生涯中接觸過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社會名流,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些故事?
江坪:我采訪過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有周總理、陳云同志、陳毅副總理、彭真委員長等。
有一次,周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我是外事記者。蓬皮杜結束訪問,要從杭州回北京了。貴賓到杭州機場前,周總理已經先到了。到機場后,他先問我們記者都是哪個單位的,我說我是《浙江日報》的,總理還同我們握了手。然后,周總理到停機坪前問機場的服務員:“杭州的機場,現在跑道有幾千米呀?”服務員說:“總理,對不起,我不知道。”周總理說:“我告訴你,有三千米,兩千米的跑道是國內機場標準,三千米的是二級國際機場標準。你們是機場服務人員,要懂得這些基本知識。”后來周總理又和機場負責同志講,要讓年輕同志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否則一問三不知,這樣不好。還有一次,捷克總理西羅基訪問杭州,周總理陪同。到六和塔的時候,他請記者們吃素火腿:“今天我請客,你們記者都辛苦了,一人一根素火腿。”周總理確實是非常親切的。
1963年金秋時節,郭沫若陪尼泊爾議長參觀新安江水電站。這是我們國家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個大型水電站。看完大壩以后,我們一起坐船到千島湖。郭沫若問我:“千島湖有多大?”我一下子說不出來,就問陪同的當地負責同志。當地同志說:“大約有三千個西湖那么大。”他一邊問一邊思考,最后專門寫了一首詩留作紀念:“西子三千個,群山已失高,峰巒成島嶼,平地卷波濤;電量奪天日,洚威絕旱澇,更生憑自力,排灌利農郊”。第一張寫了他覺得不行,第二張才寫好。后來我們浙江三位記者和郭老,在大壩前合影留念。這段故事,讓我非常難忘。
我還采訪、接觸過很多前輩,包括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他70歲的時候,送了我一本畫冊,上面還寫了一段話:希望你用自己的筆,繼續幫助我們的人民,認識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還有漫畫家華君武,我們兩人還一起出了兩本書。華君武是一位非常謙虛的老前輩,我們后來成了忘年交。可以說,這些前輩對我的教育都非常深刻。
04
采訪組:前輩的奮斗,給后人留下財富。請介紹一下您在《浙江日報》工作期間,報社的發展歷程,包括創辦晚報的一些經歷。
江坪:《浙江日報》創辦72年,歷代社長、總編都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報紙、媒體不能脫離群眾,要生活在人民當中,這樣,我們的報紙、媒體才有希望。
我們的第一任社長陳冰同志,在聯系群眾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他經常帶著記者、編輯去工廠、農村采訪,還到處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回答老百姓的問題。老總編于冠西同志對我的影響也非常深。他說,我們要辦一張群眾喜愛的、親切的、耐看的報紙。這就是說,要講群眾的心里話,多做對社會進步有幫助、對經濟發展有推動、對人們思想認識有提高的報道。
關于《錢江晚報》的創辦,那是在1987年。此前,社會上要求我們創辦晚報的呼聲就非常高。浙江是文化之邦,怎么可以沒有一份晚報?老百姓給我們寫了很多信,要求我們辦晚報。當時編委會討論決定,向省委打報告,一定要辦一份晚報。我們初擬了很多報名,有地域性的如《西湖晚報》《錢江晚報》《之江晚報》等,有宏觀性的如《東南晚報》《天天晚報》等,請省委決定。最終,時任省委書記王芳拍板:就叫《錢江晚報》!
定下名稱后,我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晚報的辦報宗旨是什么。我當時思考,晚報是辦給老百姓看的,所以要“心向讀者、情系萬家”。就這樣,把這八個字的辦報宗旨提出來了。
晚報的試刊號發行當天,我非常激動。由于下午兩點就要出報,當天我們上午派記者出去采訪,中午通過電話發稿。我就在排字房里辦公,排字房里擠了七八十個人,送報員也在印報機旁等著。下午1點45分,大樣出清,就要印刷了。我在大樣上簽下了“江,印發”。當時,我的手都在發抖。后來,《錢江晚報》在杭州影響非常大,訂閱量從8萬份、10萬份,1994年突破40萬份,1996年突破60萬份。
此外,我在《浙江日報》工作期間,還有幾件印象比較深的事:
——我們的新聞大樓建起來了。當時,報社800多人擠在一個三層樓的地方辦公,建設大樓迫在眉睫。最終,經編委會討論、省委同意,新聞大樓(現在的C座)采用了現在這個方案。因為大樓的外形像一張稿紙和一支筆面對開闊的天空,我們說它是“藍天書寫大文章”,《浙江日報》的記者,就是要有這種氣概。
——《浙江日報》和《四川日報》在全國最早發起組織報業集團。第一屆全國報業集團研討會就是在我們杭州開的,全國10家主要省級報紙的總編都來參加。可以說,《浙江日報》為全國的報業集團組建打下了基礎。
05
采訪組:對于《浙江日報》的年輕人,您有什么希望和建議?
江坪:年輕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有好的精神狀態,我總結為“四子精神”。
一、赤子情懷:要有堅強的黨性。黨報,就要為黨和人民說話,這是不能變的。
二、竹子品格:要講真話實話、講真理。記者就是要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不能講違心話,要正直。
三、釘子精神:要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我們越貼近群眾,就越能反映真實情況。
四、輪子作風:要時刻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特別是當下已經進入融媒體時代,新聞滾動播發,新聞報道也是24小時輪轉,記者在快節奏下,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持續為受眾提供有營養、有價值的報道。
我希望年輕記者要建立自己的聯系點,多去基層,多和群眾打交道。此外,我們還要增強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承擔起浙江對外開放的生力軍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年輕記者要走出去,要開闊眼界,更要用新聞推動整個世界的進步,要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采訪組成員:浙江傳媒研究院 王曉東
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 滕昶
浙江法制報 胡曉峰 陳騫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cmpl@8531.cn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志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后臺
或電話 85311731 85311662
歡迎訂購
作者:滕昶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