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昭軍:迎戰“煙花” 我們在現場
——在全省防臺宣傳總結座談會上的發言
(2021年8月12日)
在這場眾志成城的防汛抗臺戰中,蕭山區融媒體中心采編人員逆風而上,逆水而行,用話筒、用文字、用鏡頭,記錄災情、傳遞溫暖、匯聚力量,充分展現了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
一、只有站在第一線才能更好引導社會輿論
24日凌晨開始,進化、河上等地突遭短時強降雨,部分村莊受淹。微信群和朋友圈里鋪天蓋地的都是市民拍的受災照片和視頻。
我們一邊與當地政府聯系了解具體情況,一邊由融媒體中心相關負責人帶隊和記者分赴受災嚴重的鎮村。一路記者趕到進化鎮云飛村時,積水已經有50公分左右,記者在大水中現場出鏡采訪,第一時間發回現場報道。一路記者來到受災最嚴重的華家墊村時,村道已經被大水淹沒,人員無法進入,記者攔住路過的救援大貨車,才進入搶險一線,拍攝采訪了現場救援的第一手資料。25日凌晨1點,得知河上鎮有1000余人的搶險隊伍在永興河段進行搶險,記者連夜趕赴現場,到村里后記者又沿著河岸,頂著風雨在泥濘的路上步行了1公里,才到達現場,完成了采訪拍攝,發回現場視頻報道。25日晚上7點,樓塔鎮大黃嶺村附近突發局部山體滑坡,我們又立即組織記者連夜趕到現場,對當地干部群眾組織救援力量、災害點村轉移等情況進行報道。
記者在第一現場,不僅發回了真實的受災情況報道,更發回了大量干部群眾轉移村民、加固河岸、奮勇抗臺的感人瞬間,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感人的、溫暖的、助力的照片和視頻越來越多,這些正能量的報道,也鼓舞了我們的士氣,更堅定了我們戰勝臺風災害的信心和決心。
二、只有全媒體報道才能更好發揮融媒體強大作用
臺風期間,蕭山南部山區村莊的災情成為廣大市民和省市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作為當地的主流媒體,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最真實的災情和抗災情況第一時間廣而告之。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充分發揮了媒體融合報道的強大威力。我們的媒體融合報道不僅是廣播、電視和新媒體之間的媒體融合,也是中央、省市媒體與本地媒體的融合,更是主流媒體與政務媒體、自媒體的融合報道。我們記者到達現場后,首先是拍照、拍短視頻,通過新媒體的滾動直播專題、客戶端推送和視頻號、抖音號等第一時間發布給網民;然后記者再通過廣播整點播報連線,把現場情況播報給廣大聽眾;電視的游動字幕每隔10分鐘,播發一次記者發回的最新動態,記者的長視頻通過當天的電視新聞向觀眾做詳細報道。記者發回的這些內容,編輯也是第一時間向上級進行報送。為了獲取更多現場素材、擴大新聞源,我們還積極發動各政務媒體的編輯、鎮街部門通訊員和廣大網友,他們第一時間報送了大量各地的災情和各級各部門抗臺搶險的典型做法,使我們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全覆蓋的立體式融合報道。
臺風期間,我們新媒體播發的300多篇報道中,有一半左右的內容都是由UGC提供的,我們新媒體的平臺的總閱讀量超過了百萬人次。我們在央視播發稿件4篇,在浙江衛視、浙江之聲、杭州臺等媒體共播發稿件110余條。
三、只有把重大報道當成練兵機會才能更好地鍛煉隊伍
近些年,媒體采編隊伍人員流動性也比較大,我們一線的年輕記者也比較多,每次遇到重大突發報道,我們都以老帶新,相信年輕記者,給他們展示才華的機會。這次抗臺報道中,我們鼓勵所有在現場的記者拍照片、拍視頻,學著用手機剪輯短視頻,我們鼓勵所有一線的記者在現場出鏡,第一時間發回現場報道。我們有50多條短視頻都是記者自己拍攝、自己剪輯成片發布的,我們有20多位記者發回了出境的現場報道,其中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做出鏡記者。通過抗臺報道,我們不僅提升了記者的業務素質,還強化了大家的融媒意識,像抗臺這樣的報道都能出色完成,他們以后還怕做不好平時那些“鞭炮”一樣的小題材嗎?
四、只有堅持專業性才能更好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每逢突發事件發生,總是各類謠言最容易泛濫的時刻。讓真相跑在前面,是對付謠言最好的方式。此次臺風來臨前,我們就對可能產生的一些謠言作了充分的預判,并要求采編人員密切關注這方面動向,做好應對。全媒體融合傳播的24小時不間斷滾動傳播模式,形成了權威資訊的海量高質供給,大大壓縮了各類謠言生存的空間,極少數謠傳剛露頭就遭遇到了我們融合傳播的“迎頭痛擊”。比如有媒體發布了“西河路積水嚴重,有越野車被困”這一信息后,我們及時聯系交警及西河路附近居民,通過多個信源的核實,發現這是一個假消息,我們立即通過智慧蕭山推送等新媒體端發布辟謠信息,解除了市民心中的疑慮,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又比如“進化需要大量沙袋”的消息24日在朋友圈瘋狂傳播,但我們研判后,覺得是一條假新聞,立即向進化鎮主要負責人進行核實,在得到“進化鎮防汛物資充足、從未發布求援信息”的答復后,我們第一時間發布了辟謠信息,用我們的專業性和實效性,保證了主流媒體信息的權威性。
作者:蘇昭軍(杭州市蕭山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體部主任)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