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濤:我們是記者,我們在一線
——在全省防臺宣傳總結座談會上的發言
(2021年8月12日)
諸暨雖然沒有臺風正面直擊,但是持續降雨、水位高,出現了全省1號洪水,諸暨境內首次出現同一洪水湄池站、楓橋站兩站水位超警戒水位,給諸暨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險情就是命令,諸暨市融媒體中心快速響應,組建近百人報道團隊,風雨兼程、逆風而行、臨危不懼、沖鋒在前,5天全媒聯動發布467條新聞,點擊量達300萬+,踐行記者“四力”,體現媒體擔當。
7月24號開始,受臺風外圍云系影響,諸暨市的應店街、次塢等鄉鎮就出現了小流域山洪,我和同事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天三輛車趴窩,兩臺攝像機進水。為了保證第一時間傳回報道,我和我的同事們站在40多公分深的洪水中,顧不上雨水打在臉上和手機屏幕上,用手機拍攝回傳,并與后方連線。我清晰記得,24號當天,我在水中泡了4個多小時,用一臺手機發回兩條新聞,同時跟紹興電視臺、浙江衛視進行了兩條連線報道。當天晚上10點半,我才回到辦公室,全身濕透,匆匆換了身衣服,又開始去聯系安置點的報道。
7月25號晚上,是“煙花”侵襲期間,諸暨水位壓力最大的一個晚上,表面風平浪靜,實際險情四伏,在防指指揮部24小時值班的同事不斷傳來楓橋江危險、永寧水庫水位到溢洪口了……晚上11點半,我們還是決定分成多路去鄉鎮。大家都說,我們是記者,有記錄歷史的職責。
抗臺數日,我為自己是記者驕傲,我為我的同事們驕傲,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危難時刻見擔當”,什么是真正的媒體人,無畏艱難、記錄歷史。
我們有位女記者,叫周凌霄,是最早到達救災現場的記者,當時攝像進不去,她趟著幾十公分的水進入現場,用手機拍攝回傳大量素材,還請當地的村民幫她拍攝出鏡,趕上了當天中午的節目播出,因為淋雨時間長又一直泡在水里,她回來就感冒了,但仍然喝著感冒沖劑,一直堅持到最后。還有一位50歲的女記者,平時跑的是教育線,7月25號晚上,就是諸暨的不眠夜,她和攝影記者郭斌一直到凌晨3點都還在山下湖鎮跑現場,當時山下湖鎮因水位超歷史水位,多個村已緊急被轉移,最后她是被中心領導勒令回城的。
7月26號晚上大雨,我和同事趕去次塢鎮凰桐村采訪,高速路口一下來已經一片汪洋,我們的車子根本無法前進,只能下車走。走到半路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水,我和同事閆帥一不小心掉進了水溝里,起身,水已經齊腰,鞋子被沖走了。上來后,大家互相攙扶著走。臺風期間,我和同事一起,與央視、浙江衛視、紹興電視臺完成了7場現場連線,在一線為上級媒體供稿40多條,在諸暨融媒報道中發出大量一線報道,及時傳遞了搶險救災一線好聲音。
五天五夜,我們每位一線記者幾乎都在水里泡了10多個小時,每天每人都隨身帶著五六套衣服,很多人就睡在單位,為的就是能夠在第一時間快速響應。大清早的會商現場有我們,半夜的搶險現場有我們,災后的生產自救現場同樣有我們,因為我們心中都有媒體人的那份責任和擔當。臺風結束后,我們諸暨融媒體中心給自己做了一個短視頻,片尾最后一句話是“無論何時,媒體與責任同在”!獻給浙江所有的媒體人!
作者:胡正濤(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