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倩倩:我怎樣在前方報道東京奧運會
1989年生,河南濟源人,錢江晚報全媒體體育中心記者。2014年進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從事體育記者7年,曾作為錢江晚報歷史首位冬奧會記者報道2018年平昌冬奧會,也曾報道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
奧運會,是所有運動員夢想的最高競技殿堂。而對于一名體育記者來說,也是踏入這個行業的心之所向。
今年是我從事體育報道的第7個年頭,十分有幸作為浙江省都市報唯一持證記者,赴東京采訪報道2020東京奧運會。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采訪夏季奧運會,尤其是這一屆東京奧運會。
東京奧運會很特殊。疫情之下,它的種種限制對記者來說是一種考驗。但同時,百年一遇的稀缺性,又讓我在出行前對其充滿好奇,這種好奇甚至蓋過了對于疫情的忐忑。如何在新聞富礦中精準抓住爆點制造爆款,又如何在限制之下另辟蹊徑尋找亮點,我在東京奧運會一邊摸索一邊前行,一邊反思一邊成長。
1 在新聞海洋里快準狠地抓大“魚”
奧運會4年一屆,今年的東京奧運會由于疫情延期時隔5年才舉辦。5年時間,風云變幻,媒體環境亦然。每一屆奧運會,都是一次媒體生態的集中展示。
如今,媒體都在進行融合,我們錢江晚報的主陣地也早已從報紙端轉移到了移動端。小時新聞APP開設的奧運專題24小時滾動更新,對我報道的首個要求,就是快。
16天,1萬多名運動員,33個大項324個小項的比賽。每天的賽場內外,都有新聞發生。前方記者就是距離這些新聞最近的人,我們是第一手材料獲得者,也是傳播鏈的開端。
如何在信息海洋之中精準抓住有爆款潛質的精品?記者必須具備在激流中徒手抓魚的本事:快準狠。
浙江健兒石智勇在73公斤級舉重比賽中拿下金牌后,在混采區里被記者們問東問西,零碎的問答持續了十幾分鐘。最后,竟然被打趣問出了一些關于女友的八卦,并被我們起哄著當場對女友喊出了愛的表白“讓你久等了,回家娶你”。
當時,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前面說的那么多賽后感想、奪冠心路都不重要了,在當下,這愛的表白足夠了,而且我是第一見證者。但我還要立馬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參加新聞發布會,沒有時間停下來整理成稿。
直覺告訴我這個爆炸性新聞絕不能等。于是我在趕路過程中,氣喘吁吁地將事情簡單地以語音形式發回到了后方,請后方小伙伴幫忙整理發稿。
最終發布的稿件不足200字,但是因為足夠快,小稿子創造了大流量,該新聞在錢江晚報官方微博中的閱讀量達到777萬,點贊量超過20萬,并登上了微博的全國熱搜榜。
還有蘇炳添透露自己將退役的新聞。這段發言同樣發生在紛亂嘈雜的混采區。剛剛結束4×100米接力決賽的4個小伙子都難掩沒能登上領獎臺的遺憾。此時,蘇炳添說出了自己對將來的打算——將回到學校當老師,告別賽場。
我同樣意識到這是爆點,立刻將這段錄音發回了后方,由后方編輯快速整理成稿,在小時新聞APP上的閱讀量達到了130萬。這些新聞雖然都很短,但是它的新聞價值是極高的,不管是石智勇的鐵漢柔情,還是蘇炳添的老將身退,都是全國人民非常關注的話題,在這汪新聞海洋中,它們慢不得一分一秒。
2 視頻記錄不一樣的東京奧運會
視頻拍攝Vlog,相信很多記者早就不陌生。如今記者的媒體包里,相機、自拍桿、穩定器已成為標配。我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采訪期間,也曾簡單地嘗試過視頻拍攝剪輯工作。
今年的東京奧運會,我們前期確定了《戴上口罩看奧運》專題,與浙江日報攝影記者王建龍一起合作,定期發布東京奧運會相關視頻。
但是由于疫情,我們不能像往常一樣去到東京的大街小巷,采訪當地民眾,感受東京的風土人情,只能圍繞酒店、場館、新聞中心等奧運相關設施幾點一線往返。再加上奧運會的比賽現場、混采區、新聞發布會按照慣例都不允許拍攝視頻,這也限制了我們的取材范圍。
但我們還是盡力在有限的空間里尋找亮點,在繁忙的采訪和趕場中,隨時拿出手機和相機記錄下影像:例如《如何闖關成田機場》《在新聞中心吃頓飯》《一起逛逛東京奧運會紀念品商店》……
當日本民眾和運動員注定沒辦法出現在我們的視頻中,我便把視角對準了全國各地來報道奧運會的媒體同行。他們其實也是奧運會的一道風景,更別說這一屆東京奧運會,由于觀眾被迫缺席,來自全球的1.6萬名媒體記者成了奧運會最大的觀賽群體。
而此時,正好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事情——排隊等媒體班車時,我看到前面有外國記者背的包上居然有一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這是北京奧組委當時發給媒體的媒體包。13年了,居然還有記者在背。
于是,我決定去找幾名外國記者聊聊。我在新聞中心的媒體工作間里盯著每個人的包轉悠。好在這個包并不難找,很快便找到了兩個,然后上前征求采訪許可。后方視頻組小伙伴將我們發回的視頻片段制作成了完整視頻全網發布。
這段獨家視頻《驚喜!我在東京奧運會見到了北京奧運會媒體包,很多外國記者仍在用#中國隊yyds》僅在抖音平臺就收獲了近千萬播放量,還收到了北京2022冬奧會官方號的回復。
我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在東京找北京的任務。同時,這也是一次以小見大詮釋奧運會意義的采訪。每屆奧運會都會給媒體發放一個媒體包,每個包都會在奧運會閉幕時被記者帶回家,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北京奧運會結束后,背包被記者們帶到了世界各地,帶去倫敦、帶去里約、帶來東京。我就想,如果做一個背包的10多年路線圖,想來也是十分有趣。這幅路線圖記錄的不僅是記者們的一次次采訪,也是全世界因為奧運會而一次次凝聚和聯結。
這其實也是我在東京奧運會最大的感受。置身那里,你會覺得世界好小,各個國家各種膚色的人互相打招呼互相加油,就像北京奧運會會歌里的那句:“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
3 前后方聯動打造獨家新聞
奧運會報道,不僅僅是前方記者一人的單打獨斗,而是越來越重視前后方聯動。后方團隊的全力支持和優勢發揮,既給前方記者分擔了壓力,還能夠充分利用本地優勢打造獨家新聞。
這次東京奧運會的采訪,我要特別感謝后方團隊。除了每天的金牌快訊需要依靠后方團隊第一時間推送,減輕我在前方電腦發稿不便的壓力;我在前方獲得第一手信息后,也要依靠后方團隊繼續深入挖掘拓展,將新聞鏈拉長。
浙江舉重運動員石智勇奪金后,我第一時間傳回石智勇在賽后對女友的告白,這則快訊獲得了極高的傳播率,但后方小伙伴沒有止于快訊,而是立刻抓住線索追蹤該神秘女友信息,確認信息后,第二天又火速趕到紹興當面采訪當事人,最終使得神秘女友浮出水面。
從我在前方發回的快訊到后方迅速開展的調查、延伸,這條完整的新聞鏈正是依靠前后方團隊的合作才得以完成。
再比如蘇炳添跑出9秒83創造亞洲人歷史之后,后方記者利用此前與蘇炳添教練蘭迪·亨廷頓建立的聯系,獨家采訪亞洲飛人背后的功臣,推出《蘇炳添主管教練要離開中國?》《蘇炳添9秒83是怎么跑出來的?答案就在外教蘭迪·亨廷頓的朋友圈》。
一系列內容,大大延伸了一則新聞的長度、厚度和熱度,也收獲了獨家內容,打響了錢江晚報的報道口碑。
4 靜下心來思考美好和生命
奧運會上,比賽輪番上演,金牌一枚接著一枚產生,我每天的行程也安排得滿滿當當,去場館、看比賽、采訪、寫稿、轉場,繼續看比賽、采訪、寫稿……大半個月時間里,好像是被時間推著走,很少有停下來喘口氣的時間。
但是如果只是這樣機械地跟著比賽走、跟著獎牌走,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缺乏思考。這次東京奧運會,我的重要任務是每天寫一篇手記。手記不同于簡單記錄比賽情況,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雖然寫起來很痛苦,但是如今回想,我又十分慶幸自己能夠留下這20多篇帶著溫度和深度的手記。我始終相信即使在這個快速消費時代,內容依然為王。
奧運會,它絕不僅僅是比賽消息和金牌數量。雖然近幾十年它的商業屬性越來越濃,但它依然是那個無法替代的讓全世界看見體育力量、看見人類希望的大舞臺。尤其是疫情之下的東京奧運會,它伴隨著爭議姍姍而來,它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我從去年開始跟蹤東京奧運會,看著它延期,看著有些運動員由于無法再堅持一年而不得不與之告別,也看著很多運動員克服沒有訓練場地沒有教練的困難只身前往東京。與此同時,全世界都與新冠疫情做著斗爭,每一個人都是這場災難的親歷者。
我很早就開始思考這屆東京奧運會的意義。出發前,報社團隊也將報道基調定位在展現人們克服種種困難的精神力量,尋找向上、向善、向美的溫暖故事。我甚至早在出發前就開始構思開幕式報道的內容和標題。
當我真正坐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式現場,當那個藍色地球緩緩升起,全場響起約翰列儂的《Imagine》,我把早已在心中的那個標題打了出來:“敬生命,敬自己”。與之對應,感受了整屆奧運會的力量與美好后,在閉幕式現場又寫下《這個夏天的陽光,都屬于蓬勃的生命力》。
當我哭著看完郎平與女排姑娘們擁抱告別后,寫下《從今天起,把郎平還給家人和朋友》;看著蹦床運動員董棟遺憾收獲銀牌后第一時間給冠軍點贊,寫下《是對手,也是朋友》;看著多人項目領獎時隊友互相為對方掛上獎牌,寫下《謝謝你,我的搭檔》……
這都是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個故事帶來的感悟和思考。收到不錯的評價和反饋,我很開心這些手記能夠給讀者帶來除了比賽快訊之外不同的閱讀體驗,也給大家展示一個我心目中的更加深刻和有意義的奧運會。
同時,這也說明讀者不是只滿足于標題黨、短消息。只要內容夠好,他們依然會愿意花費時間去閱讀去思考。而這也是激勵我繼續創作優質內容的動力。
作者:宗倩倩(錢江晚報)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