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審核制提出者唐緒軍榮休:無悔無愧無憂
11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召開全體職工大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決定,任命胡正榮為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免去唐緒軍所所長職務。
1959年出生的唐緒軍今年已62歲,接替唐緒軍擔任社科院新聞所所長的胡正榮今年55歲,曾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
新聞界不少人對唐緒軍并不陌生。
1977年恢復高考后,唐緒軍考入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新聞專業,1981年畢業后先后在徐州地(市)委宣傳部和徐州日報社工作,1984年9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7年7月畢業后進入社科院新聞所工作。
自第二十四屆(2013年度)中國新聞獎評選開始實施了審核制,審核就是在正式評選前對申報材料做一次篩選,把那些不符合“評選標準”、存在各種各樣問題、不宜獲獎的參評作品和人選(長江韜奮獎參評人選)排除在評委會定評之前,為評委會優中選優把好關,做好基礎性工作。
中國新聞獎審核制提出者便是時任社科院新聞所所長唐緒軍。自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開始,唐緒軍連續多年擔任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審核委員會主任。
唐緒軍之所以提出要對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進行審核,源于他作為評委參加第二十三屆(2012年度)中國新聞獎評選時,發現整個評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他說,作為新任評委,第一次參加中國新聞獎的評審,自己的感受可以用五味雜陳來形容。一方面,為中國新聞獎規模的不斷擴大感到興奮;另一方面,也為這個號稱“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的獎項評選質量不高深感憂慮。
讀碩士研究生時,唐緒軍曾有幸參與過中國新聞獎的前身“全國好新聞獎”的評選服務工作。那時,評委們對候選作品嚴謹認真的評議,甚至對一個用詞、一句表述進行激烈爭論。
二三十年之后,當唐緒軍變成了擁有投票權的評委時,他發現當年那種嚴謹認真的評審精神卻很少再見了:
多數評委似乎更關心的是本地區、本系統、本單位能獲得幾個獎項,而不是新聞文本本身的質量以及對全國新聞界所起到的示范作用。于是,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一輪又一輪的無記名投票上。表面上來看,評選過程似乎程序嚴密,公平正義。但是,沒有對候選作品進行認真的討論和評議,只憑印象和標題投票表決出來的獲獎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中國新聞界的標桿?重形式不重內容,這是一種事實上的不公平,也是對新聞這個職業的不尊重。
在小組會上,我指出了一些候選作品存在的硬傷,中止了它們進入下一輪的步伐。但是,更多的意見卻沒有機會在全體評委會議上提出來供大家討論,眼睜睜地看著大量帶有硬傷的作品長驅直入,最終進入了擬獲獎名單。對此,我深感遺憾。
在評審討論中,一些評委總是強調某某事件很重要,某篇報道某領導做了批示,而不考慮文本質量到底怎樣。這些評委似乎忘記了,中國新聞獎評選的是作品,而不是事件。“評選辦法”說得很清楚:開展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活動,旨在檢閱我國新聞工作年度業績,發揮優秀新聞作品示范作用,促進新聞媒體多出精品。事件重要可以參加各行各業各種“十大新聞”的評選,要評中國新聞獎就必須看文本對事件的闡釋和呈現符合不符合新聞職業的技能要求,有沒有創新。這跟事件的重要不重要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一味強調事件的重要,評選結果就會走偏。而事實上,這種走偏已經顯現。
本屆評選會盡管安排了一周(5天)時間,但有兩天半時間是全體會議,通過一些程序性的決議以及進行一輪又一輪的無記名投票,用于研讀文本和討論作品的時間嚴重不足。組委會把評委們分成8個小組,要求各小組集中審看、審聽、討論、評議參評作品,但因為多數評委事先沒有時間認真閱讀作品,集體審讀又相互影響,無法集中精力,因而討論也就流于形式。如果說,小組審看和討論時本組評委對本組需要審議的參選作品多少有所了解的話,那么對其他組的參評作品可以說一無所知。但最終的獲獎作品是要由全體評委無記名投票評選出來的。試想一下,多數評委連作品都沒有讀、沒有看,憑什么投出這一票?這不是嚴重的不負責任嗎?
本屆評委實際到會78人。據了解,設置如此龐大的評委陣容,目的在于增加拉票者的成本,減少賄選的可能性。這個初衷當然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據一些評委反映,評選期間拉票現象仍然是常態,電話、短信,甚至登門說項,依然很多。除此之外,還帶來了新的弊端:相互掣肘。由于研讀討論作品的時間嚴重不夠,意見不易統一,無記名投票時評委們就必然各行其是,票數也就很難集中。這就是為什么經過了一輪又一輪投票某些獎項仍然無法投出當選作品的重要原因。而評委們這樣做是沒有任何風險的,反正公布的是全體評委的名單,哪一個個人都無須對可能產生的錯誤承擔責任。
按理說,評獎涉及具體地區、具體單位、具體作品、具體個人,評審期間的各種意見不應該外傳。而且本屆評選委員會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評選細則》也明確規定:“對評選會上的討論、投票情況要注意保密。”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為我是第一次擔任評委,對一些規矩不太清楚,請教了一些老評委,問在評委會投票之前可不可以對具體作品發表意見。老評委們說,可以發表意見,但一定要慎重,因為你的意見如果是顛覆性的,就有可能影響某件作品得獎。聽取了他們的建議,我在投票前一天下午的全體會議上提出了我對一些作品的意見。但沒想到的是,當天晚上我就接到了好些說項電話和短信,希望我嘴下留情。提的意見很快就傳了出去,這還讓人怎么說話?
出于對中國新聞獎的愛護和對新聞職業的尊重,評審會結束后,唐緒軍花了一周時間認真研讀了文字消息、文字通訊、文字系列(連續、組合)報道三個類別擬獲獎的全部作品。這些作品應該算是中國新聞獎的主干了,但是其中差錯之多令人汗顏。總共67件擬獲獎作品中,存在這樣或那樣差錯的就有31件,占比46.3%。差不多一半!這些差錯有文字使用的不當、有新聞要素的缺失,也有事實表述的不清以及疑似的弄虛作假。
鑒于存在以上種種問題,中國新聞獎評選出來的獲獎作品也就難以令人信服,中國新聞獎的聲譽因此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是件很令人擔憂的事!唐緒軍認為,改革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機制,把真正能代表“我國新聞工作年度業績”的優秀作品評選出來,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唐緒軍后來在《新聞戰線》上公開發表了《中國新聞獎也須“走轉改” ——改革中國新聞獎評選機制建言》文章,在直陳中國新聞獎評選存在的種種問題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建議之一是增設一道文本審核環節。
具體而言:在每屆評審會召開之前,先組織一次參評作品文本審核環節。由中國記協出面組織,邀請高校擔任新聞專業授課的老師、新聞單位一線的優秀編輯記者、退休的資深編輯記者組成文本審核委員會;同時可以聘請一兩位語言方面的專家作為特邀顧問,協助解決文字語言使用方面的爭議。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作品擋在獲獎的大門之外,同時也可以使這一過程成為一次業務培訓的機會,提高一線編輯記者的職業業務技能。當然,文本審核委員會只負責審核文本的技術性問題和事實性差錯,沒有獲獎與否的建議權。為了保證文本審核不至于誤傷,發現了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通知相應單位和個人做出回應和答辯。一旦通過了文本審核進入了終審環節就不再聽取任何解釋。
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機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是首次設立了審核委員會。對參評作品、參評人申報的材料進行全面審核,提出審核意見,為評選委員會評定作品和人選提供參考依據。
唐緒軍后來用三句話總結了首屆審核委員會的工作實踐: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論優劣;集體過堂,協商一致。
所謂“一字一句,一分一秒”,指的是審核委員必須對要審核的作品一字一句地認真閱讀,一分一秒地仔細(看)聽。雖然報送上來的申獎作品都是經過相應的初評委員會遴選出來的,但事實證明漏網之魚所在多多,審核委員會必須為最后的評審把好關。
所謂“只辨是非,不論優劣”,指的是認定差錯時只討論“是”或者“不是”,而不討論怎么樣更好一些。
所謂“集體過堂,協商一致”,指的是最終的審核決定必須由全體審核委員會集體作出,以避免少數人的意見代替整個審核委員會的意見。
當年,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共收到“兩獎”參評材料799件。評獎辦公室對這些參評材料進行了審讀,先后退回86件不符合推薦報送程序、明顯造假或存在兩處以上“硬傷”的作品。提交審核委員會審核的“兩獎”參評作品共計711件。
經審核,其中參評中國新聞獎的656件作品中,301件作品存在各種明顯瑕疵,占審核作品總數的45.8%。對其中存在原則性、事實性差錯以及有兩處以上文字、標點、語法、邏輯錯誤的149件作品,審核委員會建議撤銷它們的參評資格,占本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總數的22.7%。
在撤銷評獎資格的149件作品中,廣電作品23件,占比15.4%;網絡作品19件,占比12.8%;各類文字作品107件,占比71.8%。撤銷原因絕大部分是存在語言文字錯誤和表述不當的錯誤。
唐緒軍提出的中國新聞獎審核制,一直延續至今。
11月8日,唐緒軍在中國社科院新聞所所長任免會上發表了“無悔 無愧 無憂”的離職感言。摘錄如下:
此刻,我內心充滿著歡喜。感謝院黨組對我過往工作所作的高度評價。
盼望這一天好久了。但是,當這一刻真真切切降臨到眼前時,竟然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說三個關鍵詞吧。三無:無悔,無愧,無憂。
“無悔”指的是我這一輩子的職業生涯。我1987年碩士畢業后就留在了新聞所。屈指算來,已經34個年頭了。可以說,我這輩子都奉獻給了新聞所。有時候想想有點虧,世界那么大,我怎么就窩在這一處了?看看那些領導干部們的簡歷,哪一個不是三兩年換一個地方,擔任更高一級的領導職務?我的簡歷也就那么可憐的幾行。我上不去,也許跟窩在一處有很大的關系,缺乏多崗位的歷練嘛。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官并不是我的志向,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現在,當我即將告別職業生涯時,回過頭去看,我覺得我在新聞所的這一輩子是快樂的、充實的、有所成就的。一輩子能過成這樣,也就夠了。夫復何求?到處溜達有到處溜達的美,坐看一處有坐看一處的美,各美其美。感謝在座的和不在座的新老同事們成就了我職業生涯的無悔。
“無愧”指的是我擔任所長這十年來的所作所為。在任命我為所長的會議上,我也作了個簡短的發言。我說,我是這個所的第六任所長,前面五任所長都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塑造了新聞所的歷史,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他們各自優點的集大成者,加上一點點我個人的特性,與全所同志一起,續寫一段新聞所上無愧于前輩、下無愧于后人的歷史。說這話時是2013年8月,加上此前一年半的主持工作,我實際上執掌新聞所的“帥印”將近十年。這十年新聞所的發展變化有目共睹。我自認為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把自己的一點點貢獻烙進了新聞所的歷史,應該可以算是“無愧于前輩,也無愧于后人”了。我要感謝院黨組、感謝前后兩屆所黨委班子的成員們、感謝全所同事鑄造了我的無愧。
“無憂”指的是我對新聞所未來發展的信心。其實,這個詞還可以換個更積極的表述,叫“相信”。這兩年隨著我退休年齡的臨近以及超過,所里確實暗涌著一股擔憂,尤其在年輕人中間。他們不知道會來個什么樣的新所長,有種不穩定感、不安全感,甚至個別人還萌發了去意。今天,你們都看到了,新所長到任了,他叫胡正榮,一位學術能力和管理能力俱強的本學科的領軍人物。院黨組在經過全面深入的考察后,確認他具備忠誠、干凈、擔當的素質,能夠擔負起新聞所所長的職責,今天正式宣布任命了他。我深感欣慰。胡正榮有多崗位歷練的經歷,在學界干過,在業界也干過,但是不變的是他對學術的追求。就我個人的觀點,他是目前能找到的能夠勝任新聞所所長職責的最佳人選。所以,我相信,未來在所黨委領導下,在胡正榮所長的帶領下,新聞所在新時代新階段的新征程上一定能夠作出新的更大的成就。
今天是第二十二個記者節,也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的日子。這個日子好記。我在這個日子卸任榮休,一切剛剛好。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同志任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2021年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站。
2.唐緒軍:《中國新聞獎也須“走轉改”——改革中國新聞獎評選機制建言》,《新聞戰線》2013年第11期,33-36頁。
3.唐緒軍:《在吹毛求疵中樹立中國新聞界的標桿——首屆“兩獎”審核委員會工作紀要》,《新聞戰線》2014年第11期,14-19頁。
4.《無悔無愧 無憂——我的離職感言》,出自2021年11月10日“大唐微言”微信公眾號。
作者:長江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