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熱線記者,要扛起百姓一片天
2013年春運期間,王輝(右)在銀川火車站采訪列車乘務員
心中有百姓,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煩心事、盼望事,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快最佳辦法。這,才是真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王輝
“感謝偉大的記者。”這是3年前,一位70多歲的老人發給我的一條短信中的一句話,而我所做的,只是幫他解決了暖氣近10年不熱的問題。老人口中的“偉大”二字,實不敢當,卻讓我激動,旁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卻關乎他們的家庭生計,是他們的天。作為民生記者,我們有責任替他們扛起這片天。
2012年夏天,我第一次接觸熱線采訪。寧夏銀川市永寧縣一位姓劉的女士告訴我,她的丈夫在上班途中遭遇車禍,喪失了基本勞動能力,之后公司送來了2萬元的愛心捐款,丈夫出院后,夫妻倆專程去公司表示感謝。也就在這時,他們從公司其他員工口中得知,原本的捐款數額是8萬元。
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劉女士的那句話:“不能讓我們辜負大家的心意,哪怕剩下的6萬元公司給了別人都可以,但事情得說清楚。”為這事,我采訪了劉女士丈夫供職的公司和其員工,采訪了勞動仲裁部門、律師……從那年夏天,一直持續到冬天,稿子出了一篇又一篇。公司一開始拒絕采訪,最后承認捐款的實際數額為8萬元,但公司表示,從一開始,這筆錢并非只給劉女士丈夫一人,還有其他困難員工。
最后整件事調解未果,公司和劉女士還是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時間太久,雖記不確切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如何,但在與劉女士最后一次見面時,她不像最初見面時那樣愁眉不展,已經在家門口一家超市打工,這樣既可以照顧丈夫,又可以補貼家用,生活重新開始。“謝謝你,要不是你,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她的這句感謝,讓我感動了很久。
再說說開頭我提到的那位老人。2018年11月,銀川市興慶區湖濱街某小區一位70多歲的老人打電話求助,說他家暖氣已經近10年沒熱了,這些年找過很多人,可這事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接到線索后,剛到單位的我便馬不停蹄趕了過去,到小區后才發現,原來不止老人一家暖氣不熱,他們整棟樓暖氣都不熱,而且住戶大都是老年人。一聽到記者來了,老人們全都下了樓,爭著帶我去他們家里了解情況。
10年暖氣不熱,供熱公司難道不管嗎?這10年里社區難道沒有過問過?帶著滿肚子疑惑,我找到了社區、供熱公司,但最后發現,供熱公司在正常供熱,但不知道為什么,暖氣就是到不了老人家里。
兜兜轉轉跑了幾個單位,問題依然沒法解決,老人們顯得有些沮喪,卻反過來安慰我。可我并不想就這么算了。我發現老人們所在的這棟樓臨街,一樓全是營業房。問題是不是出在一樓商戶那里?果然,最后的堅持見效了,我從一位商戶口中得知,老人們所在單元之所以不熱,是因為單元樓下的營業房關掉了供熱閥門。
通過社區,我又聯系到了這家商戶,對方表示,之所以關掉供暖閥是因為暖氣管道漏水,自家營業房已經被泡過多次,始終沒法解決,因此他才一關了之。從早上一直忙到當天晚上8點,在多個部門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樓營業房商戶的問題解決了,整棟樓也通暖了。第二天,制片人給我轉發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老人的短信。
這位老人冷了10年的屋子暖和了,我的心也跟著暖和了。民生新聞中出現的這些主人公,多是在萬般無奈和無助時才會求助媒體,盡可能去幫助他們,是每一位民生熱線記者該做的事,哪怕十分努力僅換來一絲光亮,也是值得的。
在我做民生記者的10年間,遇到過太多“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小事”在當事人心里卻是千斤重擔。作為記者,我始終覺得,不能奢求每一次遇到的線索都是“勁爆”新聞,能夠解決“大問題”,而是應該始終認真對待每一次到手的采訪任務,先從解決“小”事做起,心中有百姓,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煩心事、盼望事,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快最佳辦法。這,才是真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輝)
作者:王輝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