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深讀》欄目堅守價值取向,打造意義媒體
捧回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31屆中國新聞獎獲獎名單上,《浙江日報》的《深讀》欄目獲得“新聞名專欄”(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個以精品內容支撐媒體深度融合的品牌欄目,作為傳統(tǒng)黨報堅守使命的一個成功樣本,除了業(yè)務層面的借鑒價值,還具有超文本的社會意義,其價值取向與實踐品格引人關注。
1 逆勢而發(fā),《深讀》底氣從何而來
《深讀》專欄創(chuàng)辦時,正是短視頻如火如荼,快閱讀、輕閱讀、淺閱讀盛行的時候。2019年1月2日浙江日報推出新聞專欄《深讀》,以每周4至5次的頻率,整版刊發(fā)解釋性、調查性、預測性的長篇報道,配發(fā)專家點評、記者手記、圖片、圖表等,長短結合,圖文并茂。在題材選取上,《深讀》專欄以品質化標準選擇稿件,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的建設等各大領域。從2019年初到2021年11月19日,總計刊發(fā)了846個版面,其中主稿847個(提問“十四五”有兩個主稿一個版),配件646組(專家點評、記者手記、數讀、鏈接、延伸閱讀、視頻等)。
深度報道(In-depth report)作為一種系統(tǒng)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并追蹤和探索其發(fā)展趨向的報道方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是衡量媒體人業(yè)務能力和媒體風格品質的重要指針。和碎片化的“快餐式新聞”相比,深度報道體量大、周期長、受眾群體也相對小。高成本壓力之下,大量媒體著手壓縮深度報道。在新聞業(yè)的現實困境中,浙報不減反增,以整版方式推出深度報道,此番“硬核”舉動,其底氣來自于組織保障、業(yè)務及平臺優(yōu)勢和社會反饋。
首先,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為《深讀》的推出做好了頂層設計和組織保障。集團的3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9-2021年)提出:堅持內容建設為本,提升新聞原創(chuàng)能力、用戶凝聚能力、精品生產能力、產品運營能力,堅持質量提升為要,突出影響力,搶占主陣地,以高質量的用戶和有效的流量推動媒體傳播力、影響力建設。《深讀》作為浙報“精品內容”生產的重頭戲,在人員配備、內容生產和平臺分發(fā)等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浙報作為全國省級黨報第一陣營,橫向比較具有較為突出的業(yè)務優(yōu)勢。按照分類化、集群化、平臺化原則,歷經多年的多元化發(fā)展和平臺建設,集團構建了“一核多平臺多集群”的媒體新格局,融媒矩陣陣容強大、生態(tài)完整。《深讀》欄目的成功,除了扎實的采寫功力之外,在新聞的可視化、音頻化、用戶互動、融媒體呈現和發(fā)布上均獲得了浙報集團技術和平臺優(yōu)勢的賦能。《深讀》的許多報道配有有趣又有料的短視頻,移動優(yōu)先,以“小而美”的姿態(tài)在客戶端先出現,繼而文章在各頭部互聯網平臺進行分發(fā)。這種重時效、多線并行全景呈現的融合傳播方式,使得《深讀》單篇作品《西湖大學相關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志——深度揭秘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呈現全網閱讀量過億次的爆發(fā)力。
各界的正向反饋也增加了《深讀》的底氣。專欄自推出以來,受到讀者和同行的廣泛好評。根據跟蹤監(jiān)測,《深讀》專欄的報道被央媒、互聯網平臺轉載的頻次明顯高于《浙江日報》的其他報道。浙江各地各部門以在《深讀》專欄中被刊發(fā)為榮。多家省報前來取經。欄目結合各階段省委工作重點和社會關注點,策劃推出了中美貿易摩擦下的浙企應對、低收入農民增收調查、基層減負調查、浙江對口扶貧調查等系列調查報道,受到中宣部專題閱評和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此次《深讀》欄目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也是對其傳播效果的充分肯定。
2 審時度勢,新聞富礦如何深挖
當前,大有可為歷史機遇期的中國,為深度報道提供了豐厚的題材和廣闊的發(fā)揮空間。浙江作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fā)地,正努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質量發(fā)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qū)。浙江特色、浙江經驗、浙江探索、浙江現象,無疑是深度報道的題材“富礦”。從現象上來看,網絡環(huán)境下的碎片化傳播與碎片化閱讀和視聽習慣,嚴重制約了深度報道的發(fā)展。從積極意義上來看,這種碎片化時代突圍的“二律悖反”,既給了深度報道巨大挑戰(zhàn),同時也是一種“留白”,給深度報道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新機會。
深讀報道的新聞旨趣,是揭示新聞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聯,其新聞文本注重深度(深刻性)和廣度(廣延性)兩方面。深度報道質量的一個重要的觀測維度是能否提供觀察社會的視角,能否找到真問題,最好的深度報道應該具有科學文獻意義、社會學的樣本意義、現實指導意義和歷史留存價值。《深讀》的大量報道,如浙江電商平臺糾紛率降低、小微企業(yè)的“融資暢通工程”、疫情下的浙江產業(yè)鏈觀察、寧波外貿企業(yè)生存調查、適老化改造、大黃魚歸來等,這些樣本切入點小,拓展深,信息壓強大,既有科學的求真精神,又有人文的向善情懷,既有浙江地方特色,又有廣泛的行動參考價值和橫向借鑒意義,頗具歷史留存價值。
要準確觀察社會做好深度報道,就必須兼顧深度和廣度,采編人員必須先“審時”,敏銳洞察時代變化、捕捉時代精神、記錄時代特征、發(fā)出時代呼聲。還要“度勢”,精準把握黨政部門的政策走勢、各行業(yè)的發(fā)展態(tài)勢、生活方式的演進趨勢、受眾心理和價值觀的變化趨勢。只有搭準“時勢”的脈搏,深度報道才可能做到立足當下、追溯既往,立足現象、揭示趨勢,立足現場、縱橫兼顧,立足事實、涉及相關,立足直接、預測未來。如2020年3月27日,在疫情引發(fā)各地農產品滯銷的情況下,《深讀》報道了衢州地方領導干部利用自己“公務性公眾人物”的身份流量為本地產品充當直播“超級帶貨員”。這條深度報道,在疫情肆虐和直播平臺興起的時代背景下,結合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精神,生動描述了領導IP“火了”的細節(jié),深入分析背后種種信號,從疫情期間政府幫助農戶脫困的現象中,發(fā)掘出了政府施政理念變革、拓寬服務新視角的變化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疫情帶來的焦灼的社會情緒。
3 因勢利導,意義媒體如何打造
當今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信息洪流恣意泛濫,各種傳言難辨真?zhèn)巍K惴ㄍ扑]下,“過濾氣泡”和“信息繭房”叢生。在流言多于知識、花絮多于思想的信息環(huán)境中,人們享受多元信息、傾聽各種聲音,但也容易喪失構筑社會主流價值的旨趣。大眾媒體時代塑造和維系的社會整體共識正在逐步消解。網絡空間的眾聲喧嘩與“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可能造成觀點極化、群體對立和社會撕裂。
浙報作為浙江黨媒旗艦,深刻認清情勢,早在2019年就規(guī)劃了智庫牽引轉型:“通過智庫建設引導內容生產從單純信息傳遞向理論總結、趨勢研判、調查分析等方向提升,從單純新聞產品向思想產品、信息產品、文化產品發(fā)展。”這也意味著,浙報進行了徹底的“供給側改革”。日本學者新井直之早就預言,報紙解說的重要性將日益增加。若報業(yè)史第一階段是“政論報紙”時代,第二階段是“報道報紙”時代,第三階段可能就是“解說報紙”時代。浙報的改革,也標志著其從一事一報的“信息媒體”,蛻變?yōu)樘峁霸攲嵢嫘畔?深刻的思想”的“意義媒體”。
在這場報紙定位的演變實踐中,深度報道無疑是最可倚重的力量,也向來被視為紙媒進行內容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深讀》所代表的深度報道具有整合功能——通過全景呈現實現“意義生成”,對抗“后現代解構主義”,幫助“碎片化”的世界重新實現連接、溝通與協同,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
社會共識是共識主體對某一價值觀、行為表達的政治趨同,表現為價值認同、利益認同及制度認同。它承擔著矯正網絡輿論場信息龐雜難以凝聚的功能,實現信息共享、主流價值認同的任務,以打造多元主體聯動機制的方式將輿論場中碎片化的輿論整合起來形成共識,避免網絡輿論場內部力量的分散和內耗,其行動邏輯是借助媒體搭建輿論平臺,引導輿論走向,使多方輿論主體協同行動,實現共識。社會共識經由傳播而得到,經由傳播而構建,經由傳播而修改,經由傳播而成形。
2020年11月11日的,浙報《深讀》報道 “紹興公安建立智慧民意感知系統(tǒng) 捕捉群眾‘欠滿意’”,2019年,紹興市民對公安機關工作的滿意度達96.35%。這么高的滿意率并沒有成為報道的重點,《深讀》聚焦的是“不買賬的3.65%”。紹興有“500萬+”常住人口,欠缺的那3.65%,絕對人數不少,說明還有一部分群眾對公安機關工作仍然“欠滿意”。報道提出了很多問題:老百姓到底為啥不“買賬”?欠缺的3.65%,真能因此補齊嗎?30%上升的“不滿”怎么聽到?并給出了答案:數字背后的問題,用數字去解決。紹興市公安局建立了一套智慧民意感知系統(tǒng),從日均數十萬條海量數據中,自動抓取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民意信息并進行智能解析,發(fā)現問題后通過推送預警信息,幫助公安機關精準鎖定“短板”,倒逼自身改革,把問題消除在萌芽階段,提升群眾滿意度。
這則報道,從負面入手,切入點頗有新意,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具備了建設性新聞的特征,如:問題解決導向,報道不僅揭示問題,同時也提供“問題解決導向”的報道框架;面向未來的視野,立足于當下的情勢,更加看重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包容與多元,涵蓋多元的聲音,跳脫傳統(tǒng)報道中秉持的二元對立框架,調和新聞事件利益攸關方之間的沖突;賦權,通過報道為民眾“賦權”,通過廣泛的采訪充分了解民意,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案,避免既有沖突被進一步放大;提供語境,在報道爭議時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提供充足的背景和語境,引導公眾全面理解事件背后的張力,提倡輿論場的理性討論;吸納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協同合作,以實現對公共領域和社會共識的維護。這樣的報道,不但聚流量、聚人心、聚共識,還能為公眾提供情緒價值,發(fā)揮整合社會的向心效能,真正實現“精神有效性”。
無論新聞的載體和閱讀的方式如何改變,精品內容永遠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內容為王”是主流媒體永遠的“護城河”。作為一種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而產生的新聞樣態(tài),深度報道有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蘊涵,對于社會的良性運轉不可或缺。《深讀》欄目的逆勢崛起,除了技術層面的專業(yè)操作之外,更有其理念上的堅實錨點和基石,浙報始終把推動社會進步作為神圣職責,胸懷大局、情系讀者,發(fā)揮黨報政治優(yōu)勢,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改革發(fā)展中彰顯主流媒體力量,走出了一條深度報道的守正創(chuàng)新之路。
(《深讀》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一等獎)
原創(chuàng):章潔 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cmpl@8531.cn
聚焦傳媒大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yè)鏈的融合創(chuàng)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作者:章潔 編輯:劉卓文
- 【專題】中國記協2024“新春走基層”
- 【浙江省記協】新媒體師資庫報名入口
- 36次獲新聞大獎,她“計”從何來
- “有人唱衰記者行業(yè),我哪有資格歇腳?”
- 4位潮新聞記者編輯分享“必殺技”
- 請問:同一條文化河流,誰應先跳下去?
- 中國記協:這些“活魚”,抓得好啊!
- 唐海根:用愛堅守用情監(jiān)督
- 社長對話縣委書記丨綠色發(fā)展,安吉探新路
- 紹興媒體人走進上虞 致敬家鄉(xiāng)新聞前輩
- 紹興日報以跨版形式推出“同心同行”報道
- 趙永軍:縣級融媒記者在北京的二十大時光
- 尹思源:我在封閉管理區(qū)一線采訪感受
- 徐夢潔:深入采編一線 創(chuàng)作優(yōu)質新聞
- 朱萍萍: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