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強制休息令”背后的故事
——這次我們說說自己
3月19日晚上,金華日報社金義新區分社社長陳玉杰收到集團總部的一張“強制休息令”——
直到此時,同事們才得知,戰“疫”期間,這位朝夕相伴的53歲“老戰友”,是頂著腎結石的劇痛,在分社、金東區融媒體中心和金東區防疫指揮部三條工作線上,作為“指戰員”“把關人”“宣傳對接中樞”,奮戰了近一個星期。
幾天前的深夜,陳玉杰因疼痛難忍被妻子“押解”到醫院急診。凌晨做完碎石手術,幾個小時后,他又回到了崗位。
“2根肋骨骨折沒休息一天就上班,腎結石兩天痛得實在受不了,晚上去看病凌晨2點醫院回來,第二天又要去上班,真是‘拼命三郎’。”3月17日,陳玉杰的妻子忍不住發了朋友圈“吐槽”。這件事這才沒“捂牢”,報社發來“強制休息令”后,同事們也得知了情況,紛紛送上關心。
陳玉杰帶隊開展重大主題采訪
然而,今天上午,在分社和融媒體中心的“每日疫情宣傳部署會”上,大家又見到了陳玉杰。
“疫情還沒結束,我身體還吃得消。‘彈性休息’也是休息,放心吧。”面對大家善意的“苛責”,陳玉杰說。
分社記者在一線采訪
與往常的會議一樣,今天他為大家總結了頭一天的宣傳報道的日清日結情況,并對當日報道重點進行部署安排。最后,已被大家視為老師、前輩的他,同樣照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信任,是最大的激勵。”
“使用,是最好的培養。”
“珍惜,是最暖的感恩。”
據了解,疫情發生以來,金義新區分社和金東區融媒體中心在客戶端開設的“齊心抗疫 金東加油”專題,截至3月20日下午2時共發稿118條,總瀏覽量達64.2萬 ;“金義新區發布”發稿69條,總瀏覽量破37.9萬;“金義新區發布”視頻號開設“抗擊疫情”專題,推出24條短視頻,總瀏覽量16.2萬,其中,《#抗擊疫情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金東各方合力保障封控區居民生活平穩》點擊量超5.1萬;抖音等外宣平臺發稿300條。
記者手記:
代表平安和健康的“小確幸”終將歸于這座城市,正如荊棘和光榮歸于近一個星期來,聞“疫”而動,在八婺縣(市、區)、街道(鄉鎮)村(社區)、路口與樓宇,在各條戰線上拼搏堅守的每一位戰士,乃至每個恪守防控規定,理解和支持這非常時期的“星光”。
璀璨“星河”流動奔騰,每一點“星光”都有意義。群星之中,我們是微不足道的那一點。我們,是記者。
這是一場必勝的戰役,分社領導撲到前線,我們也跟隨“大白”進入疫情防控“三區”,我們的鏡頭對準凡人“疫”事,我們也在思考,根據過往經驗,疫情形勢總是變幻如流,如何先一步、快一步,如何踩準、走穩。
我們記錄的畫面、寫下的文字,盡努力展現了城市的“快速靜下來”“全員動起來”“全面緊起來”,也敏銳地捕捉著“堅決”“科學精準”的金華力度、“以人為本”的金華溫度。
今日春分,最是一年好時節。
金華這座城市很棒。你看見人們眾志成城,看見疫情防控“三區”內靜若春山。你也看見,安靜的“三區”之外,熱土之上,依舊車水馬龍、機聲隆隆、滿目蔥蘢。疫情是讓人緊張的,但阻礙不了前行步履,正如它阻止不了春回大地。此時此刻,城市里從條條馬路到座座公園,目之所及,百花在爭艷、喬木在吐新、芳草在向上,生命的色彩斑斕,一派勃勃景象。
榮也,幸也。工作生活在這座城,共同守望一份美好,記者不止是在親歷在記錄,更是擂鼓的令、出征的兵。正所謂——
雙星爭華,天河競亮;
鐵肩道義,架通橋梁。
舉起旗幟,奔涌沖前;
人間煙火,責任與愛!
作者:金華市記協供稿(記者 倪國棟 唐宇昕 張黎明)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