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老照片填補杭州孔廟大成殿歷史空白?原來三塊牌匾背后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一張1955年的老照片,激起千層浪,還有很多意想不到。
67年前,一群來自杭州市飲馬井巷小學56屆甲班的同學,在勞動路上的孔廟大成殿前,與5位解放軍拍下了一張合照。
曾經的少年,如今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他們想尋找照片里的5位解放軍,這是他們年少時曾追過的星(記者幫丨67年前,一群杭州小學生留下合影,老照片里的他們是誰)。
第一個意想不到,來自讀者,原來熱心人那么多。
原本,這是一段專屬40多位同學的獨家記憶,文章刊登后,卻引發了很多讀者的共鳴,關于那個時代,關于那場戰役,關于杭州的一所學校……(記者幫丨尋找67年前老照片里的解放軍,好多人提供了線索)。
而第二個意想不到,來自杭州市文物遺產與歷史建筑保護中心。他們說,這張照片太珍貴了。1955年的杭州孔廟是怎樣的?現存的文物檔案里還沒有。無意間的畫面定格,填補了孔廟大成殿的一段歷史空白。
就像一臺時光機,記錄時代變遷、歲月更迭。時間的厚重,都濃縮在了這張小小的黑白照片里。
△圖片由杭州文保中心提供
1】孔廟大成殿
幾天前,杭州市文物遺產與歷史建筑保護中心規劃工程部科長段虹在朋友圈看到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關于一張拍攝于1955年的老照片的報道。一張照片背后是一段歷史,作為杭州文保人,辦公地點又在杭州孔廟邊上,看到熟悉的“孔廟”二字,段虹忍不住點開來多看一眼。
“沒想到1955年的孔廟是這樣的,以前史料保存不完善,我們的檔案資料里都沒有相關記錄。”黑白照片就攝于孔廟大成殿前的空地,雖沒有拍下大成殿全貌,牌匾上的文字也不是很清晰,卻依舊讓段虹激動,“這張老照片可能填補了大成殿的一段歷史空白。如果照片夠清晰,完全可以當作史料存入檔案。”
大成殿之于孔廟,是核心建筑所在。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宋代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下詔更名為“大成殿”。
關于杭州孔廟大成殿的介紹,有詳細的數據——殿高15.6米,面積454平方米,面寬7間;也有響當當的名頭——杭州迄今唯一遺存的單層重檐木結構古建筑,江南地區保存彩畫面積最大的單體古建筑。
從杭州孔廟始建于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算起,距今891年。當然,現有的孔廟大成殿,早已不是800多年前的那一座。這期間,孔廟歷經多次火災與戰亂,幾經毀滅與重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成殿就經歷過一次修繕、數次保養。不僅更換過部分糟朽、椽子、瓦片等構件,還對平綦天花和梁枋上留存的大量晚清時期彩繪,通過科技手段得以保護修復。
△圖片由杭州文保中心提供
2】珍貴的圖像記錄
沒有想過,第一次走進杭州孔廟,是因為想看看和67年前拍下照片時的模樣有什么不同。
這一次前去,大成殿周圍搭起高高腳手架,殿外上方的三塊牌匾蓋上了保護套,正在進行新一輪保養。
雖看不清外觀,但殿內的精美絕倫依舊可見。孔子高坐于正堂,四位高徒分列兩側,享受后人祭拜瞻仰。天花和梁枋上的彩畫,色彩妍麗,栩栩如生。
每一句驚嘆贊美背后,都是文保人的嘔心瀝血。更好奇一張看似平平無奇的老照片,為何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杭州碑林在孔廟舊址上完成了一期工程并對外開放。彼時,陳進到碑林工作。杭州孔廟的很多資料,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搜集的。
此后,陳進與孔廟打了30多年交道。
杭州孔廟(碑林)的檔案里,關于碑石的記錄很多,而關于大成殿的記錄卻比較少。都說整舊如舊才是匠人匠心的高境界,小到一個椽子一片瓦片,大到整體結構建筑特色,都需要有據可循,有史可依。
所以這張拍攝于1955年的老照片,能成為孔廟大成殿科學修復的重要依據,對于古建筑修復和文保人的意義可想而知。
△大成殿天花上的彩繪
3】從未有過的先例
不過,在網上初看到這張老照片時,像素不高,陳進甚至心存質疑。
“主要是建筑規模有差別,杭州孔廟大成殿是單層重檐結構,里面只有一層,但外面看應該有兩層,照片上只有一層。”有這樣的疑慮并不意外。30多年來,陳進走訪過北京、山東等全國大大小小多處孔廟,“全國孔廟很多,粗算就有2000多座。之前有資料說浙江曾有90多座,留存遺址舊址的就有近20座。杭州也很多,萬松書院就有。”
更大的疑慮,來自正門上方的三塊牌匾。
“照片正中掛著‘與天地參’,從來沒看到過有把這塊匾掛在中間的。”讓陳進驚訝的,還有左右兩塊文字匾,“雖然看不清楚是什么,但還是可以確定上面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都是文字。”
通常在孔廟懸掛的牌匾都是四個大字樣式,有許多小字的匾,陳進走訪過諸多孔廟,翻找過很多史料,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
雖然曾有過疑慮,但陳進拿到照片后,對著孔廟大成殿仔細比對。
“確證了,絕對是杭州孔廟。”主要的依據,是7開間結構和木門的尺寸樣式,保留了1955年時的老樣子,“照片應該是沒拍到上面部分,其他都一一對應,這就毫無疑問了。”
△圖片由杭州文保中心提供
4】三塊牌匾的故事
為什么照片里掛的牌匾,和如今的不同?
“要說孔廟大成殿,山東曲阜的應該最有代表性吧?但曲阜大成殿門口并沒有掛牌匾,是掛在室內的。”2008年參與杭州孔廟維修時,牌匾懸掛的內容、設計都是陳進牽頭負責。雖然當時找不到相關舊照片,但里面都有他的考量,“中間掛了康熙皇帝御筆‘萬世師表’,查過史料,覺得掛這塊應該是不會錯的,與孔廟學校的功能比較貼合。左邊是乾隆皇帝御筆‘與天地參’,右邊是同治皇帝御筆‘圣神天縱’。”
之所以掛這三塊,也是考慮了帝王代代傳承。
在陳進心里,他也想通過這三塊牌匾拋磚引玉,“參照史料依據先掛上去,真有人提出質疑,也可以推敲修正。”
此后,陳進偶然在一本書中翻到過一張清代大成殿的圖片。“‘萬世師表’就是掛在大成殿中間,那時還松了一口氣,總算自己沒掛錯。”
不過陳進坦言,要是2008年看到這張老照片,掛在正門上方的牌匾,說不定就是“與天地參”。
5】有跡可循的考證
從南宋杭州府學開始,杭州孔廟經歷800多年風風雨雨。從老照片到今日,雖只有短短67年,從懸掛的牌匾可以看出更迭變遷。
大時代,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小細節被記錄。
“以前資料比較單一,修復孔廟就要從各種史料里找依據。找不到依據的,就去山東等外地查找參照。”杭州孔廟掛著的三塊牌匾,不管是大小還是字體,都有跡可循,包含了陳進很多心血。
牌匾的文字,參照的是山東曲阜和北京孔廟大成殿的照片。“早期有些圖片雖然是黑白的,但是與歷史最近。”照片里的文字直接放大會變形,需要根據原樣,結合對皇帝書法風格的研究和自身書法造詣,對整體風格進行把握。陳進是書法方面的專家,由他臨摹雙勾,再交給工人雕刻,“包括每個印章大小,都要與整體布局協調。”
現場放樣、色彩調配……每一步陳進都要求盡量展現原貌。“牌匾要多大,不是誰說了算,都有尺寸考證。一塊牌匾,上面有鉤掛,下面有云托,自然會留下痕跡,根據這些痕跡來復原尺寸。”
△大成殿內部 圖片由杭州文保中心提供
雖然所掛的牌匾不同,但這張老照片也讓段虹和陳進這樣的文保人感到欣慰。
“經過幾次修繕保養,大成殿原有形質、格局被較好地保留了下來。”段虹感慨,這也說明每次的修繕保護工作都做得比較扎實。
而陳進對照片里的牌匾更感興趣。“尤其是旁邊兩塊文字匾,上面究竟寫了什么不得而知。”或許,只能期待“有圖有真相”,“如果有更清晰的照片,能看清上面的文字,那么或許能解開這個不解之謎。”
本文為錢江晚報新聞資訊客戶端“小時新聞”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客戶端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刪除稿件、賠禮道歉、賠償本文采編成本及維權支出等。侵權舉報、版權合作請聯系:qbwl@8531.cn
作者: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江升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