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坪:70年新聞人
在浙江新聞界,江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他曾任浙江日報總編輯、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杭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是浙江新聞戰線的一面旗幟。
今年是江坪從事新聞工作70年。他70年如一日,奮戰在新聞一線,佳作頻出,著作等身。從江坪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淵博的學識、精湛的專業,更懂得了什么是新聞人的立身之本、立業之基、立言之道。
江坪
70年滄桑巨變,70年初心依舊。作為新時代宣傳人、媒體人,從江坪70年新聞工作的“富礦”里,我們能學到什么?又該傳承好什么?
一
有人說新聞人的收入,不光只是工資收入,它有三份:一份是基本口糧;第二份是情感,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情;第三份就是我們的初心和熱愛。
熱愛,是江坪經常提到的。他說,我們應該熱愛我們的事業,熱愛是前提。在70年的新聞經歷中,江坪就堅持著這份熱愛,“視新聞為生命”。
在江坪心中始終有一團不滅之火。這團火,就是他對新聞工作的摯愛之火,是忠誠趨赴、腳踏實地做新聞的那種執念。
當年,著名的流體傳動與控制專家路甬祥回到母校浙江大學繼續開展科研。時任浙江省委書記鐵瑛要求好好報道路甬祥。
路甬祥回國后,很多媒體都想采訪他。江坪認為,僅靠統一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不可能寫出詳細感人的報道。他決定先打“外圍戰”,從他的家人、朋友、同事采訪起。很多細節,都是從這些外圍采訪中獲得的。這份執著最終感動了路甬祥,決定接受江坪2個小時的專訪,這才有了后來的名作《中國講師和西德博士帽》。
江坪采訪路甬祥先生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所謂熱愛,就意味著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全身心投入,一生認準一件事。江坪說,他的座右銘就是兩句話:不要碌碌無為,不要虛度年華。他每天都要在日記里問問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哪怕做了一點點小事,取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今年89歲的江坪,還堅持記日記、寫評論、發文章。如果沒有把職業當事業、把新聞上升到生命的這種“大我”境界,是不可能傾注一腔熱血、為之奉獻一輩子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這番成就的。
江坪還向來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任總編輯時,他曾開風氣之先,積極推動籌備浙報成立報業集團。他回憶說,“當時浙江日報的發展很快,已經有五報兩刊了,在全國已受矚目,但我們沒有自我滿足,為什么不成立集團呢?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人財物的作用,把拳頭越做越大。”
在他看來,作為媒體人,面對的不管是順境、逆境,都不能安于現狀,要勇于創新,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緊跟新形勢,用新形式、新內容、新方法,來進行創新。
熱愛、堅守、創新,讀懂這三個關鍵詞,讓我們得以理解江坪為什么會將70年時光都奉獻給新聞事業,也得以理解江坪為什么在起點很低的情況下,能夠練就一身本領,最終成為新聞行業的帶頭人。
二
古人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江坪的不少文章,放到現在來看,依然有著現實意義。一個原因是,這些文字把準了時代的脈搏,回應了社會的關切。
2008年,江坪寫了一篇評論《推薦魯冠球的一封信》。這篇報道的由頭,就是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魯冠球給萬向各部門負責人寫的一封信。信很短,只有一百多字,但江坪很敏銳地看到了這封信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這篇評論后來得到中央領導批示,引發央媒對企業家社會責任的討論。
江坪深厚筆力的背后是眼力、腦力、思想力,是日復一日的深入觀察和深度思考。江坪認為,記者要實現人生價值就在于記者本身,“你的這些作品,是不是對社會有益,對受眾有益,有沒有得到社會的公認。對受眾有益,他就會千方百計來呼應你、支持你。所以,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關鍵在于我們自身的努力!
江坪的采訪筆記
無論是紙媒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吸引受眾的關鍵始終是內容。只有永葆對時代的敏銳敏感,不斷增強內功、提升本領,才能寫出具有時代標識的新聞作品,用新聞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三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聞工作也是如此。
70年來,江坪堅持用腳步丈量民情,把新聞寫在廣闊的大地上。他常說,基層大地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可以讓記者生涯充滿成就感。
當年,江坪采訪企業家步鑫生。面對社會上對步鑫生改革的種種爭議,他深入當地,從縣委書記談起,找局長談,找工廠干部談,還要找工人談。說步鑫生好的要談,說步鑫生不好的也談。調研了3、4天,又和步鑫生本人談了兩天兩夜,才有《企業家的歌》這篇影響巨大的深度報道。
江坪采訪步鑫生
這樣的文章絕不是一次見面、一個電話、一次網聊,就可以寫出來的,必須沉下去、扎下去。正如江坪說,記者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讀懂黨的方針政策。立地,就是要了解、反映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到群眾當中去,到基層調查研究,能夠發現好多新的東西。
隨著新技術新應用廣泛普及,新聞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越來越豐富。有些年輕記者習慣“網來網去”,拿著講話稿抄抄,稿子就少了感情。只有深入基層、扎根群眾,報道才會接地氣、有溫度、動人心。
四
江坪一直都非常注重對年輕新聞人的關心培養。他經常帶著年輕記者一起去采訪名家大師。年輕同志到記者站、到地方工作了,也時常抽出時間去看望他們,給他們鼓勵支持。
江坪常和年輕人講4句話:“一是要有赤子之心,聽黨的話,講黨性是第一位的;二是要有竹子的品格,要正直、講真話,實事求是;三是要有釘子的精神,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四是要有輪子的作風,要24小時關注新聞事件的發生,隨時準備出發。”
新聞事業永葆生機、永遠常青,離不開一代代年輕人接過手中的“接力棒”。經驗豐富的骨干,不能忽視“傳幫帶”,要積極搭建舞臺平臺,讓有想法有實力的年輕人能夠站出來挑大梁、干大事。
江坪退休生活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輿論傳播格局雖然變了,新聞工作者“為黨為民、激濁揚清、貴耳重目”的職責要求始終沒有變,江坪同志對新聞理想的執著、對新聞事業的激情始終不會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在第23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我們需要扔掉“舊長衫”“舊包袱”,拿出“新思路”“新打法”,在大變革時代打開事業發展的新天地,在新賽道上找回媒體人的自信與尊嚴。
作者:之江軒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