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報11位記者講述:在路上,我們記錄時代變遷
他們用腳步丈量世界,用鏡頭定格瞬間,用點滴匯聚力量,用新聞為愛發聲。他們每天都在記錄別人的故事,在第二十三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記者在追逐新聞路上的溫暖故事,感受他們奔跑在新聞一線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
堅定理想信念 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
經濟新聞部 毛瑜瓊
時光從指尖悄悄流逝,不知不覺,我已在新聞職業的道路上奔波了10年。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填報大學專業時,我毫不猶豫地寫下“新聞”二字,因為新聞記者是“無冕之王”,代表了對新聞事實的絕對尊重,對正義道德的堅守,是一份能引導公眾對社會關注,讓人們在第一時間接觸和了解到周圍發生事件與變化的神圣職業。
很慶幸,這10年來,我堅守住了我的理想信念,但對記者這個職業,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記者遠遠不像聽上去那么光鮮亮麗,當你選擇了做記者,就選擇了日夜顛倒、奔波忙碌的生活;選擇了在凌晨兩點被電話叫醒,第一時間奔赴新聞現場的責任;選擇了在別人逃離的時候,逆流而上走向險境的勇敢。但是,當你有了這些經歷,你會覺得人生是豐富多彩的。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后,從國家到省、市、縣相繼出臺了全面禁止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的相關文件,隨之而來的是野生動物數量的急劇增加。2020年4月10日,我去開化采訪該縣投保了野生動物肇事責任險,并于4月11日刊發了一篇消息稿。但我認為野生動物的繁殖速度若不受控制,野生動物與人直接的利益沖突會更加激烈。于是,在7月底,我又去開化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調查,并寫了一篇內參,將調查情況及時反饋給了相關領導和部門。而我這一小小的舉動,也促使了野生動物肇事責任險在全市推廣,且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些行動讓野生動物的數量可控。也因為這事,有農戶打電話給我表示感謝。那一刻,我覺得作為一名記者,我很自豪。這也是我這么多年堅守記者這份職業的理由——因為,我知道追問真相能帶來力量,傳播溫暖能帶來希望。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世界永遠都需要講述者,時代也永遠都需要見證人,而作為記者的我們,永遠都在路上。
以手中筆 書他人事
時政新聞部 胡靈萍
自從當了記者之后,采訪寫作成為我每天最為重要的事情。于我而言,寫作是費腦細胞費精力的,每次交稿后仿佛身體被掏空了。但身邊發生的新鮮事和可愛可敬的人,總能源源不斷地給我注入力量,讓我一次又一次提起筆,記錄這座城市發生的變化,記錄人們因不善言辭而未能表達出的完整的話,記錄很多受訪者覺得不值一提卻又感動你我的故事。
今年3月14日中午,我來到柯城區府山街道府邸景苑小區,見到了小區黨員抗疫先鋒隊隊長陸勝健。當天是疫情發生以來柯城區第一次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見他穿著迷彩服,一番交談后,我了解到他在部隊服役20年,今年1月剛轉業回家。
核酸檢測還未開始,他帶著我到臨時休息點,見到了他的妻子錢瑩。他和妻子都是有著15年黨齡的黨員。13日夜里,夫妻倆眼見疫情形勢愈發嚴峻,于是在小區微信群里發出黨員“召集令”。陸勝健立馬建起小區“黨員抗疫先鋒隊”微信群,他也被推選為先鋒隊隊長。
等待做核酸的時間里,為了不影響家中的母親和孩子,妻子錢瑩去車里短暫休息,陸勝健則到點位上等待醫護人員的到來。下午5點半,小區核酸檢測開始,陸勝健和隊員們分工合作,挨家挨戶上門通知大家下樓排隊,努力保證核酸檢測點的秩序井然。不一會兒下起大雨,陸勝健也更忙碌了……
回去后,我馬上將白天采訪時的細節一一整理,寫好了初稿、聯系好第二天的采訪事宜正準備休息時,微信消息聲響起,是陸勝健發來的,當時已是次日凌晨1點多,他和隊員剛忙完。
“黨員是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這是陸勝健所說的話。對他而言,這是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同樣,記者也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他的故事,在那段日子里,激勵著我,挖掘更多發生在身邊的感人故事。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記者,是讓他們能夠被大家看到的人。
用腳步丈量未來的路
社會民生新聞部 汪晨云
記者,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職業。在過去的采訪中,我遇到了許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他們不僅增長了我的見識,豐富了我的閱歷,也讓我體會到做記者獨有的樂趣。
《今日直擊》欄目是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渠道之一,我很樂意向該欄目供稿。雖然這種負面報道需要多方走訪調查,寫稿時需要仔細斟酌,花費很大精力,但當報道發布后,問題被及時解決時,這種喜悅感是難以言喻的。
今年,有讀者向欄目反映,巨化廠前路施工完成后,遲遲沒有通車,給周邊居民帶來了不便。接到采訪任務后,我趕到廠前路。這是巨化工業園區內的一條主干道,貫穿整個工業園區,對企業的物流、員工上下班起著重要作用。我獨自走完了這條2公里的道路,并向居民、企業工人、有關部門了解情況,最后在《衢州日報》二版發布了題為《巨化廠前路改造完成竣工驗收,卻遲遲無法投入使用!交通部門這樣回應》的報道。報道發布后得到了市委書記的批示,相關部門在當天下午將廠前路開通。在后續的跟蹤報道中,我再次來到廠前路,路過的居民對廠前路的開通一致好評,這也讓我再次意識到記者肩上的責任。
在衢化生活區苗圃路附近有一塊空地,但一直無人管理成了垃圾場,居民怨聲載道。正值8月,天氣炎熱,我趕到現場后發現這塊空地處于較為繁華的地帶,但卻長滿了雜草,地面不僅坑坑洼洼,還有很多地磚、石塊等建筑垃圾,隨處可見塑料瓶、包裝紙等生活垃圾。我在現場采訪了多位居民,做好相關記錄,拍攝好圖片與視頻,發布了一篇《垃圾成堆、雜草瘋長,一塊建設預留地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的報道。幾天后,相關部門召開了會議,明確了責任,將垃圾全部清理到位。
有人說,記者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也有人說,記者是一段歷史的觀察者。但在我眼里,記者更應該是現實社會的守護者。無論外界紛紛擾擾,我們都要學會辨析,用質疑去接近真相,用文字傳遞最真實的聲音。
今年的記者節又如約而至,對于記者而言,這是一個沒有假期卻十分期待的日子。就在此刻,仍有許多記者在四處奔波采訪,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執著于自己的新聞理想。而我,也將繼續前行。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會用自己的腳步慢慢丈量。
永遠保持炙熱的心 做一個有溫度的新聞人
新媒體采編部 彭梅子
“我在朋友圈看到你啦!”“政務服務中心的探營視頻里是你嗎?”“你現在是記者啦?”一時間,我的微信消息“叮叮叮”響個不停,許久未聯系的老師、同學、親戚朋友都發來了問候。
我不禁感嘆,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太強大了,從發布到轉載,短短幾分鐘,就讓那么多人看到了我。
我是一個幸運兒,在畢業后的第二個月,就進入了衢報傳媒集團工作,成為新媒體采編部的一員,也成了報社里年紀最小的“00后”。說實話,在剛接到去新政務服務中心探營的任務時,我表面淡定地答應,內心緊張到極點。在這之前,我從未有過出鏡的經驗,萬一到了現場,面對鏡頭緊張到說不出話,耽誤了進度該怎么辦。但部主任鼓勵我珍惜機會多表現,部門里的老師也找來了優秀的探營視頻,幫我分析和講解,還帶我去了實地踩點。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做好這項工作。一方面,我在網上搜集了各地關于政務服務中心的采訪視頻和文字信息,學習他們是如何播報的;另一方面,把開頭結尾的臺詞寫好,用手機錄了幾遍,糾正自己的表情和動作。
但真到了現場,當鏡頭面對自己的時候,才發現像背書一樣念出提前想好的臺詞是如此的生硬,光是一個開頭,就因為緊張而頻繁忘詞,NG了好幾次。我羞愧到臉發燙,但老師們一直在鼓勵我,還幫我一起想更活潑接地氣的開場白。在3位老師的幫助下,用了3個多小時,終于流暢地錄完這次探營視頻的開頭。
第一次的出鏡經歷雖然不算完美,但我很高興,因為我從中學到了新的技能,并愿意繼續在新的領域里挑戰自己。通過這次探營,我也領會到了,出鏡除了必要的提前準備外,采訪現場的靈感也是至關重要的。有感情、有感悟、有溫度的出鏡,才能在整個采訪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份工作讓我覺得每天都在做有意義的事情,很有成就感。”當被朋友問起新工作是否如意時,我是這樣回答的。
我還在新聞路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學習,愿我日后的所寫所悟,都能不忘初心,永遠保持一顆炙熱的心。記者節快樂!
耕耘報壇三十載 無怨無悔作“嫁衣”
農家報編輯部 張美昌
三十年前,懷著對新聞事業的向往和憧憬,我有幸從國有糧食企業考進衢州日報社,成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三十年來,我一直堅守在新聞采編崗位,其中上夜班時間達25年之久,我既有晨昏顛倒的辛酸,也有收獲夢想的喜悅。
剛進報社時,我被安排在出版部當校對,這是我新聞業務進步最快的5年。從1998年起,我擔任夜班編輯。這個崗位常被人們稱作黨報的“守夜人”,辦好黨報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夜編崗位更是責無旁貸。香港回歸、“9·11”事件、黨的十八大召開……這些通宵達旦的報道我至今歷歷在目。在編輯崗位上,我時刻把自己當作稿件的“終審者”,既要考慮文章的謀篇布局,又要斟酌起承轉合,還要思量遣詞造句,盡量不讓任何一個潛在的“紕漏”從我的眼前溜走。
三十年來,我編過《衢州日報》《衢州晚報》《農家報》,不管是在白班崗位還是夜編崗位,為人作“嫁衣”是我的工作常態。每每看到經我之手編輯的文章,精彩地奉獻給讀者時,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聞是常干常新的事業,新聞工作者就是時代的記錄者、見證者。這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要使自己所編的版面“讓領導滿意,讓讀者喜愛”,這就需要時刻保持一種“匠心”精神,這些年來我一直這么堅持著。我還做好傳幫帶的工作,對新入行的年輕記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傳授經驗,幫助他們提高新聞業務水平。
從事新聞工作的這些年,我見證了《衢州日報》從四開四版的小報變成對開八版的大報,也親歷了印刷技術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更經歷了報社從單一的紙質媒體到新媒體乃至融媒體的美麗蝶變。
這些年來,我積極響應并身體力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幾乎跑遍了衢州所有的鄉鎮(街道),我熟悉全市大部分的村莊,對各地的產業發展、人文歷史也了然于胸;我采寫和經手編輯的文章有七八十篇獲得全國農民報、省、市好新聞獎。
值得欣慰的是,三十年來,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新聞的“門外漢”成長為新聞專業主任編輯。更可喜的是,2019年我獲得第四屆衢州市新聞工作最高獎——“華崗獎”,這是領導和讀者給我的充分肯定,也是我新聞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榮耀,我永生難忘。
2023年,我到了退休的年齡,按說不會有太多的夢想和沖動,但作為熱愛新聞工作的“老報人”,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無論甘苦都要保持激情,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肩負的歷史使命,做到站好最后一班崗,編好最后一個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就要告別心愛的新聞工作了,心中不免無比感慨。在此,謹以幾句小詩表達我此時的所思所感:
三十春秋轉瞬走,耕耘報壇顯身手;晨昏顛倒作“嫁衣”,寒來暑往不言苦。嚼字咬文把門守,滿頭青絲變白頭;老牛亦知夕陽短,揚鞭奮蹄壯志酬。
夜之守護 紙上芳華
日報編輯部 林俊
編輯其實并不是很復雜的工作,只是需要細心和耐心,仔細思考每一句話的邏輯,每一個字、詞、標點的用法,反復推敲每一個標題、每一個稿件的位置……
這一張張新聞紙,就是我的戰場。
為了每天一大早能讓報紙及時與讀者見面,這些工作必須在晚上完成。我們需要把白天記者采寫回來的稿件編輯排版,準確精彩地呈現在第二天的報紙上。
下午編好稿件,吃過晚飯,7點左右我們又開始進入工作狀態。收看新聞聯播,了解當天的國內國際大事,然后開始排版。
我是頭版編輯,頭版是報紙的“臉面”,需要編輯有更敏銳的直覺和更多的細心耐心。哪些稿件能上到頭版,稿件的導向、字句是否準確……任何一絲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釀成重大差錯。
今年黨的二十大的報道和往年相比變化不少,有很多新理念和新提法。為了做好報道,我反反復復地向領導、同事探討請教,和兄弟報社溝通交流。
這樣棘手的事情是夜班的常態,有時候凌晨發來重要的稿件,或者版面上有了變化,就需要把已經做好的版面推倒重做。對此,我們有個風趣的說法——午夜“翻燒餅”。
有些重要的領導稿件、新華社來稿會很晚,這個時候很多人已經進入夢鄉,但我們仍然要保持全神貫注、細致高效的工作狀態。編稿、核對新聞事實、排版、校對……相應的流程一個也不能少。任何有疑問的新聞事實我們都會打電話跟記者核實。凌晨一兩點,接到夜班編輯的“午夜兇鈴”,不知道會不會在同事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稿的過程總是漫長而枯燥,同事們的守望相助讓夜班生活明亮而生動起來。我們辦公室有個零食角,同事們總會貢獻出很多小零食,把零食角擺得滿滿的。工作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關心照料,讓我的夜班生活每天都開開心心,斗志滿滿。
我時常開玩笑說,這份工作就像是周杰倫唱的《菊花臺》,“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報紙一天天地出,夜班一天天地上,把青春揮灑在新聞事業上。很多時候,下了夜班走出報社,已是凌晨三點。
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有價值,雖然過著晝夜顛倒的日子,但心中總有美好的希望。
循著光 成為光
晚報編輯部 鄭欣婷
每年的11月8日,對新聞人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記者節。
從記者到編輯,從下基層到固守陣地。回顧自己這4年的新聞生涯,我覺得用“笨拙”成長來概括應該最為貼切。這是一種什么感覺呢?大概就是“痛,并快樂著”。
當記者需要隨時對新聞作出反應,而在從未接觸過的新聞領域,我不專業,也不算聰明。所以,只能在每次采訪中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和報道,一次次想、一次次寫、一次次體會……在這期間,遇到很多讓我大腦“宕機”的專業名詞,也遇到過寫不出稿、改不出稿的焦慮時刻,但還好“笨拙”有“笨拙”的力量。每一篇稿件完成后帶來或大或小的成就感,讓我在堅守中不斷沉淀自己。
今年,編輯中心成立了“移動編輯部”,所有編輯部的成員帶著采訪任務,從“幕后”走進基層一線、項目現場,用心傾聽民生呼聲、用筆記錄基層點滴變化、用鏡頭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7月15日的晚上,盛夏的衢州,室外氣溫依然達到39℃。當天下班后,我和晚報編輯部的同事們兵分多路前往智慧新城各個重大項目建設現場,近距離記錄高溫下建設者真實的身影,了解他們背后動人的故事。
我負責當天的出境和一篇文字報道,這讓身處編輯崗位的我感到既緊張又激動。“采訪的時候小心點,晚上工地上的路不是很好走。”出發前,同事們叮囑道。我一邊答應著,一邊戴上防曬帽、拿著采訪本匆匆趕往約定地點。
晚上7點,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項目現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連忙用筆和鏡頭記錄下來。想到等會我還有出鏡任務,心里多少有些忐忑。這是我第二次出鏡,為了防止在錄制時“卡殼”,我提前在家背了幾遍,還好一切很順利,我也悄悄松了一口氣。采訪結束后,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雖然沒有當天發稿的要求,但同事們都像約定好似的,不約而同回到了辦公室。那天晚上,整間辦公室安靜得只能聽見指尖在鍵盤上的打字聲……編輯部的同事們都是我的前輩,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始終十年如一日。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擔當和責任。
通過文字、視頻和照片的形式,我們在報道中反映了高溫下基層工人最平凡的日常,記錄了鮮活的第一手素材。令大家意外的是,此次報道在“掌上衢州”發布后,獲得了近10萬的瀏覽量,作為一名傳統紙媒編輯,我備受鼓舞。
時代在變,媒體在轉型。在全媒體時代,新老編輯都在不斷創新中完成轉型,適應新媒體發展的要求,成為一名全能型的新聞工作者。于我而言,能一直走在新聞的路上,尊重這份使命、固守這份責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往后的日子,繼續踏踏實實向前,希望走得慢一點,但走得遠一點;希望循著光,也成為自己的光。
與天使一起微笑
“學習強國”衢州學習平臺編輯部 周洋
看著周國花從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那本“學習強國”衢州學習平臺定制筆記本,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欣喜。
“國花姐,您在北京這幾天也帶著我們的筆記本呀?”我問。
“是的!你們送給我的本子,很有紀念意義,我當然要用好啦。”周國花一邊翻著這些天做的筆記,一邊笑著回答我。
這是我近兩個月來第三次采訪這位黨的二十大代表,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名1路車公交車駕駛員。
其實她跟我的緣分也遠不止兩個月,還記得“學習強國”衢州學習平臺上線不久,我就編過一條關于她的稿子。有個細節我印象深刻,就是乘客稱她“微笑天使”,因為她會對每一位乘客微笑。
第一次采訪她是9月中旬,為的是完成“學習強國”上級平臺與市委宣傳部交予的通訊稿件任務。采訪地點就在公交總公司,她化了淡妝,普通話里帶著熟悉衢州口音,一見我就有種自來熟,笑得特別燦爛。
采訪中,我們聊得很好,我也“挖”出了不少她從未跟媒體講述過的故事,比如凌晨幫助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找家人,冬夜下班開導遇到的醉酒小伙等等,聽她講故事特別溫暖,仿似坐上了她開的公交車,跟她一道撫慰著城中人們最柔軟細膩的感情。
一個小時的采訪時間也過得很快,她說很喜歡跟我聊天,沒有壓力,就像交換心里的秘密一樣。我便問了她那個最想知道的秘密,“如何對每一位乘客微笑?”
她說這個秘密也很簡單,就是六個字,“做一行,愛一行。”她明白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在車上,是我為乘客服務;下了車,我的乘客們也會在社會的角角落落服務大家。相信我的服務能給大家都帶來正面的影響,那么社會也就更好了。”周國花告訴我,微笑是最容易傳遞的語言。
我恍然明白為何采訪中總是不自覺地跟著她一起微笑,或許這就是能量傳導規律吧。
我們也邀請她成為了“學習強國”衢州學習平臺“全民QU讀行動”的領讀者,向讀者推薦書單,一起傳播微笑的能量。
專注與堅持,讓平凡的人成為了不凡。回望身邊的同事,這樣的故事總能讓人觸動。資深編輯王雁老師,在知天命之年由紙媒編輯轉型成為新媒體人,每天看著數倍于之前的稿件,不改精益求精的本色;懷著二孩的90后小編周倩,挺著大肚子在辦公室攬活兒還不聽主任勸,堅持到寶寶足月當天才肯請產假;聯系禮堂強國學習屋項目的編輯王衛,頂著烈日一趟趟來回多個村莊,只為保障項目進度;最年輕的小編張馨歐不斷學習新技能,制圖、視頻、宣講、通聯樣樣拿得起;還有在忙碌的加稿審稿中,依舊堅持貢獻原創的廖崢艷與李嘯……
新征程,新使命,當媒體融合的步伐開始加快,身邊每天都有新的風景。也正是有這群“做一行,愛一行”的人,這座城必將綻放更多微笑之花。
融時代的編輯財富
總編辦 盧潔
記者的財富是線索,編輯的財富是團隊。積極主動地與作者溝通,與他們做朋友,為他們服務,有事沒事常聯系,這是我三十年職業生涯的體會。
記得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夜,要為會議開幕當天“掌上衢州”的滾動播報作圖片準備,我打了近百個電話,聯系特約攝影記者以及通訊員,成就了“掌上衢州”創辦以來,署名作者最多的一篇報道。
我非常珍惜這些“財富”,諸如周華誠、許軍、余問清、嚴林忠、柴子峰等上百位本土大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手中有好稿子、好圖片愿意及時交我刊發,并成為我堅強而穩固的“稿源”。
“咣當、咣當……”2015年秋天的一個午后,我路過老棉紡廠,偶然間發現挖掘機等一些設備已經進場,開始了電路、水路、網絡鋪設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
這聲音何其熟悉,一如老棉紡廠那日夜不停的紡織機唱出的歌,十多年來余音未散,吸引著從花園東大道258號門前路過的我。這也讓我第一時間想起了特約攝影記者許軍微博里的一組影像。
老棉紡廠是老衢州人的集體回憶,這里保留著老舊卻很有后現代感的辦公樓、廠房、倉庫、宿舍、食堂、球場,還有那因年久失修而略有破損的“公主橋”。橋之美名,緣于老棉紡廠最初產品的品牌——“公主牌”,更與那榮光歲月的浪漫故事有關。20世紀80年代,老棉紡廠大門前的這座小橋是愛情的“孵化地”,每天下午3點或是晚上11點的下班時分,這座橋上就有成群結隊的帥小伙候著,等待自己心中的姑娘……
經濟環境、產業周期、行業趨勢……特定歷史階段觸發的種種“利空”如西伯利亞寒潮,讓一批又一批企業鎩羽,位于西區的衢州棉紡廠同樣未能“獨善其身”,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風光。然而,2015年,注定是老棉紡廠的新生之年!“品質西區聚高端”的城市定位、“創意創新重電商”的業態規劃,猶如一束七彩陽光,聚焦到老棉紡廠區塊上。
2015年11月21日,《衢州日報》4版《你是那只最美的蝴蝶》用圖文打開了塵封的記憶,老棉紡廠蛻變為創新夢工廠。影像背后是一個團隊的力量,特約攝影記者許軍、記者吳江懷、通訊員姜君……
過去,報紙以24時為周期;現在,新聞客戶端以秒速更新。在“疲于奔命的緊張”中,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因收入低、工作壓力大,轉到其他行業。版面編輯往往要絞盡腦汁,去通訊員隊伍中“眾籌”稿件。應對新挑戰,不忘初心再出發,我和我的同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新的挑戰更需要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建設和信息源的積累。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記者的人數、精力都是有限的,組建龐大的特約攝影記者和通訊員隊伍,走開門辦報的路子,借助大眾的視角來拓展衢報傳媒集團的視角,也許能讓傳統媒體沖出重圍,擁抱“我雖不在場,但我可以直播現場”的融時代。
記錄時代的同時 也要記得多讀書
文化副刊部 徐聰琳
2014年11月8日,我以見習記者的身份,迎來自己的第一個行業性節日——第15個中國記者節。現在,我將第9次過節。
這是丹桂飄香的秋天,是衢州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也是書香最濃郁的時節。要知道,記者節總是與衢州市全民讀書周相連,全民讀書周歷來是我所在文化副刊部11月報道的重點。
2009年至今,衢州市每年舉行全民讀書周暨衢州書展活動,衢州也成為省內唯一一個舉全市之力持續不斷地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地級市。十多年的堅持,讓衢州成為一座因為熱愛讀書而讓人尊重的城市,“以讀書為榮”成為人們的價值觀念,“以讀書為樂”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為打造“一座最有禮的城市”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書香衢州”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金名片。
讀書周年年舉辦,文化副刊部年年報道,年年參與的我,卻從未有厭倦之感。
從2014年的“幸福衢州·閱讀最美”,到2021年的“數智起航 悅享書衢”,我看到衢州全民讀書周暨衢州書展的主題緊跟時代不斷變化,見證閱讀推廣理念和方式不斷推陳出新,記錄推動全民閱讀拾級而上的歷程。在這個全民閱讀的“嘉年華”里,處處是驚喜——全國70多家出版單位、5萬多種圖書讓利讓讀者真正得到實惠;年年有突破——上百場系列讀書活動讓市民享受文化大餐,還有數字閱讀、有聲閱讀等新科技新閱讀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大開眼界……
新聞無界,學海無涯。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先生在《一個記者能走多遠》中寫道:“作為一個有出息、有作為的新聞工作者,應當站得高,看得遠,胸有成竹,情系蒼生。要有如此的意志和志向,沒有廣泛的閱讀,是達不到的。”讀書破萬卷,方能下筆如有神。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閱讀積累,記者在工作中必定會捉襟見肘,做深度調查和專題研究時也會淺嘗輒止,達不到自己預想的狀態。
所幸,我身處一個“讀書”的環境里:這座城市愛讀書,以“共學二十大 感恩奮進 書話未來”為主題的2022年讀書周近在眼前,我將第9次參與相關報道,一邊工作,一邊在書展上尋覓各種好書;新聞業務方面書籍年年“更新”,因為總有好的新聞作品誕生,多閱讀一些大家之作,想想自己的新聞實踐,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受;本地的文化書籍出版,我們部室更是能得到第一手消息,繼而與作者面對面交流……總而言之,我們記錄時代的同時,也要記得多讀書,讀各種書,來適應自己的工作需要。
融媒時代 夢想與責任同行
視覺視頻部 顧欣桐
有人說,世界上最有質量的事:一是創造,二是傳播。而記者,是能同時參與這兩件事情的人。兩年前,我有幸加入衢報傳媒集團大家庭,成為視覺視頻部的一員,圓了自己的記者夢。
如今,我已經在報社工作兩年了。在視覺視頻部,我與同事們拍攝了許多精彩的圖片和視頻。在拍攝“百名黨員頌黨恩”的過程中,我看見了建黨百年的光輝歷程;在剪輯制作“衢州人發展大會”宣傳片時,我感受到了鄉賢心系故土、回饋桑梓的赤子情懷。正是通過這些真實的影像,在一個個細枝末節的畫面中,在一個個溫情感人的故事中,我看見了家鄉和家鄉人帶來的美好,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記者的幸福。我時常懷著自豪的心情,將鏡頭下的畫面分享給更多的讀者和市民。
兩年里,在新聞前輩的引領和指導下,我也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今年夏天,我有幸參與了衢報傳媒集團“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承擔了圖片和視頻的拍攝任務。作為首發采訪團,如何開好頭,讓視頻出新出彩,我“壓力山大”。在烈日炎炎的8月,我跟隨采訪團下田地、走山路、訪農家……我們在田間地頭采訪,聆聽村民的共富故事,挖掘出鮮活的一手素材:芳村未來鄉村里榨油師傅演繹著古法榨油;90后村支書自豪地分享村莊致富秘籍;衰敗的古村落神奇蝶變成一幢幢火爆的民宿……一個又一個的場景讓我們難忘,而創作短視頻的靈感也噴涌而出。此次“共富探源”,我先后拍攝制作了8個短視頻,當看到推出的作品得到讀者的認可,我為我們一起流過的汗,一起頭腦風暴的日日夜夜,感到開心。連續十幾天的采訪,也讓我深深明白,只有深入基層,真正走到群眾中間,才能采集到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
今年是我的第二個記者節,承載更多的是責任與使命。媒體融合的當下,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更加開放、多元的媒體環境,對記者來說,既意味著巨大挑戰,也蘊含著無限可能。“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將始終保持在路上的姿態,奔赴這場“沒有地圖的旅行”。
作者:衢州市記協供稿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