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川源:煙火氣里尋找大滋味
楊川源又拿中國新聞獎了,而且又是一等獎!這次不一般——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罕見。
以主題論,鄉村治理、教育扶貧、數字化改革,三年來的作品都是敲擊時代的重大選題;以體裁論,系列報道、短消息、新聞專題,展現了團隊多樣態的新聞表達功力。
2020年獲獎作品:系列報道《“并村”之后》
2021年獲獎作品:消息《陳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訪:即使拄著拐杖也要來關心臺江的教育》
2022年獲獎作品:專題《(數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場監管局:“閃電速度”的背后》
不過,無論內行或觀眾,但凡看過這些作品,一定能感受到一股共通的氣息,沾泥帶露,有潮濕的情感,有堅韌的追索;它是具體的、可感的,如同大江大海積于水滴雨露,恢宏的事功化自日復一日、人復一人的日常。
如果以菜品比喻作品,楊川源做出來的就像是一盤魚香肉絲,家常館子里剛端上桌,熱騰騰冒著鍋氣,肉絲壘得鋪出盤子邊兒,食材都慣見,但酸甜鮮辣凝起神來叫板你的味蕾。
須知,這背后是個掌勺17年的廚師,每日揮汗灶前,信奉煙火氣里藏著大滋味。
一頭扎進“泥土”里
2021年11月,浙江數字化改革進入打造重大標志性成果的關鍵階段。
夜晚的衛視新聞中心編輯機房,時任省市場監管局辦公室主任的姚畫緊盯著屏幕里的初剪片,浙江衛視即將推出重點系列報道《數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場監管局這方面的工作要作為第一篇打頭陣,他倍感責任重大。
“我也很緊張!币慌缘臈畲ㄔ磩t盯著姚畫。報道數字化這樣的重大改革,第一位要求是精準,因此她破例把采訪對象請進機房,給專業內容把把關。
“沒想到是這樣!币Ξ嬐蝗黄鹕,脫口而出來了這么一句。
數字化改革是省委中心工作,他想象中的報道,是常見的宏大敘事,全景展現改革架構和推進舉措,而這個報道卻幾乎沒有一句這樣的話語,鏡頭對準的是改革中一個個忙碌、鮮活的人——
連夜奔赴各地的調查員們帶著行李箱開會;兩位處長從不熟悉到常常串門“思想碰撞”;地方干部摸不透三張清單“求開藥方”;“白+黑”埋頭研發的專班成員因為妻子的點贊感到驕傲……
姚畫拍了下腦袋,坦陳這和“印象中的主題報道不太一樣”。
“我喜歡記錄各種各樣的人!边@幾乎是楊川源報道的一個“標簽”了。
要記錄人就得走進人群中。楊川源團隊的小伙伴們說,拍攝溫州龍港“撤鎮設市”,采訪組把所有的村鎮片區摸了個遍;追蹤安吉縣魯家村的振興路,他們與村民熟絡得靠刷臉就能借車……
楊川源參與的報道不僅人物多,而且經常不太“光鮮”。
貴州雷山的凍雨天氣里,為了確保扶貧茶葉早日為當地老百姓增收,安吉黃杜村的“明星”支書盛阿偉第29次來到這里,為了防滑,脫掉襪子套到鞋上,連滾帶滑地奔波在結冰的山路上生氣、著急——這是《一片葉子和盛阿偉的29次奔波》記錄的畫面,狼狽卻真實。扶貧的難,一下子穿透了屏幕。
這些年,楊川源采訪的重大選題數不勝數,這些喜怒哀樂的面孔也總是執拗地“霸屏”。
同事們也納悶,川源這口字正腔圓的北方話竟在吳語江南很吃得開,采訪對象總能信任她,對她露出真性情。殊不知,單是盛阿偉在山路上的這一組畫面,就來自跨越四省,輾轉高山、苗寨的一路追隨。
走進人心,沒有捷徑,需要投入時間,投入自己。
鏡頭前,盛阿偉不懈地與扶貧效果較真;鏡頭后,采訪組也在不懈地與自己較真。
常年跑在邊遠山鄉、高原海島,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當采訪組扛著拍攝裝備擦拭汗水時,這些報道中的人也在他們的心中沉淀。普通人的急難愁盼,實干者的“不服輸,跟我上”,既是報道中的故事,也是每一次出發時采訪組給自己的鼓勁。
好故事在基層,好記者扎根在基層。
2021年11月的剪輯機房里,姚畫與楊川源的溝通十分有效,《省市場監管局:“閃電速度”的背后》很快播出。報道里又一次“人頭攢動”——
有把開發“浙江公平在線”稱作“上甘嶺戰役”的工程師,有“浙江e行在線”的“窯洞”專班,有從迷茫走向堅定的普通人,幾十張“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改革者的面孔,讓原本抽象、陌生的數字化改革熱氣騰騰、觸手可及。
在現場找“路”
今年又一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消息傳來,楊川源說,得獎當然很開心,是浙江數字化改革的先行底色,讓這個報道有了價值,而連續三年獲得一等獎,一方面是團隊自身的努力,但特別重要的,是集團黨委、編委會和浙江衛視對新聞報道的高度重視、舍得投入,是集團和新聞中心領導對業務創新創優的耳提面命、嚴格要求。電視講究的是團隊合作,每一篇報道都是多環節一起使勁的結晶。
“編委會領導經常給我們新聞選題,和我們一起提煉主題,甚至直接幫我們改標題。如果說這幾年來我的業務有所提高,都是被這樣的業務氛圍給逼的!
楊川源的報道,最大的亮點是現場。而這幾年來,她對“現場”兩字的理解、把握和呈現方式,也經歷了一次次的提升,這就是逼出來的結果。
2020年的夏天,在貴州大山深處的苗寨,采訪組又在苦苦等待著一個現場。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陳立群義務支教,帶領臺江民族中學實現了高考升學率的逆襲。此時,陳立群即將卸任,新校長接力到崗——這是只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節點。得知消息,楊川源踩著最后一分鐘跳上了南下的列車。
“我只有一個念頭:必須在現場!”
陳立群支教的故事是浙江衛視首先挖掘報道的。2017年,集團編委會分管領導發現了這一新聞選題,要求立即報道、持續關注。老校長的感人事跡迅速隨著新聞全網傳播,激起強烈的反響,中宣部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楊川源是最早的報道組成員,多年來,她一直和陳校長保持著聯系,跟蹤報道從未停止。
陳立群的告別,是她早就想好要記錄的時刻。
為了這一個現場,衛視派出了4人全媒體團隊,全程蹲守、實時報道。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陳立群不搞送別儀式。千里迢迢而來,學校是平靜的學校,人是“淡定”的人,現場在哪里?大家很頭疼。
“我總是在找出路。”
楊川源覺得這次磨人的拍攝,奇妙地暗合著自己一直走來的路。
她曾經為如何做好主題報道迷惘,直到“走基層”記者沉浸式報道讓她找到了路。2014年,《基層牌子何其多》調查報道,她連數18塊牌子的現場出鏡,是當時的“名場面”。
出鏡是她的強項,也給報道帶來亮色。但漸漸地,她又覺得不對,出鏡再好、再有設計感,也無法代替現場畫面的感染力。于是她開始“消失”,不再輕易“拋頭露面”,更不允許簡單拉住采訪對象“站樁式”采訪,而是讓人物在事件進程中、新聞場景中自然地“說話”。
“我一直是在這種'較勁'的業務氛圍里成長的!
“好新聞永遠在路上——這是浙江衛視新聞根深蒂固的傳統!
隨后,《“并村”之后》系列報道,一根水管、一片鴨棚、一條山路牽引矛盾交織的現場,在一個個緊密連綴的場景中,人們內心的矛盾、膽怯、憤怒、焦急、自私、坦誠……真實地流露,他們的問題在解決過程中可見地轉變。這組報道獲得了2020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她的較勁收獲了肯定。
對陳立群的采訪真正“出活兒”只在最后一天。陳立群突然提出要去幾個村寨轉轉,因為有些學生他還不太放心。
“一直到最后一個村展下村,一進去就感覺到有戲了,才真正激動起來!睏畲ㄔ椿貞浀。
消息《陳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訪:即使拄著拐杖也要來關心臺江的教育》又一次摘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報道里,沒有村民的群訪,有的是高考光榮榜前你一句我一句的嘈雜;沒有新校長的采訪,有的是村民“一手挽一個老校長,一手挽一個新校長”的笑語;甚至沒有陳立群的采訪,有的是他突然回身“我拄著拐杖也要來關心臺江的教育”的高聲一喊;現場不完美,學生的眼神有些尷尬,新校長的表情過于拘謹,天降暴雨,鏡頭里的人一會兒干燥,一會兒濕淋淋;現場很完美,迎賓的牛角酒,一道道的眼神,仿佛讀懂情緒的雨,孩子們的呼喊,村民們的歌聲,揮手著的陳立群的臉……
“沒有最好的現場,只有最真實的現場!這是記者楊川源心目中的現場。
帶著三個問題向前走
在基層,楊川源有不少外號,最意想不到的莫過于“鐵匠”的“美譽”。別人覺得用來形容女性太硬,她自己倒覺得挺合適,打鐵的務實,匠人的堅守,“我們就是打鐵人”。
伙伴們都嘆服于川源常年奔跑的精力,集團和頻道著力培養她成為多面手,帶動更大的隊伍。
同事曾經記錄下她連續17天的行程:
“8月2-7日,長興蹲點報道;7-8日,“一起翱翔”紹興站直播總導演;8-9日,連夜赴溫嶺迎戰臺風“利奇馬”;9-11日,轉戰玉環直擊臺風登陸;12-18日,返回臨海蹲點災后報道。地方經濟報道、融媒體專題直播、臺風直播、災后蹲點,她像陀螺一樣高速、高質量運轉著!
這是2020年,超強臺風“利奇馬”正面登錄前后。連續出差的楊川源沒怎么吃晚飯,“我等下就去溫嶺!彼鋈徽f!安换睾贾萘?直接去嗎?”“直接去!”沒有絲毫猶豫。
臺風報道是浙江廣電人每年的重頭戲,楊川源也年年趕赴從不缺席。
這次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作為新聞中心采編部副主任帶隊抗臺。她要科學調配各路力量,讓更多年輕記者得到鍛煉,同時把握好報道主線。
臺風登陸剛停歇,臨海古城又水淹告急。楊川源滿腦子都是揮之不去的小疑問:被淹的臨海古城恢復面貌了嗎?水電通了嗎?臨海百姓吃什么怎么。俊芭R海需要被關注被鼓勵!”
于是,她又出發了。這一次,她不僅瞞著父母,還在微信里拉黑了老公,一怕他們擔心,二怕他們打擾工作。她需要沉下心,蹲下去。
楊川源的先生在銀行工作,他經常向川源發起“靈魂三問”:
你是干什么的?你賺多少錢?你要干什么?
這三個問題,她時時自問,也常拿來跟團隊講,她覺得這是身處當下的社會,需要記者回答的問題。
“我說我是時代的記錄者,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公眾,他是否真能體會得到?”
“我的工資確實不高,但職業選擇光看收入就夠了?”
”對于我到底要干什么?我怎么能把我的目標和價值充分地和社會價值結合在一起?”
在臨海古城,楊川源和同事們“浸入式”深蹲,對準了災后重建中的痛點:全程垃圾大清運。細致、動情的鏡頭,告訴人們3000噸垃圾是如何用一個晚上清理,基層組織是如何搶排水、搶清潔,在困難中迸發強大的力量。
楊川源在抗臺現場
“作品不會說謊,它會把你的一點一滴都如實地反映在大眾面前!
“如果你做得好,或許還能夠回應社會的訴求,傳遞一種精神!
如今的楊川源,又錨上了新目標——“在一起”基層蹲點工作室。她正在牽頭建設網格化的基層宣傳戰隊,把蹲點報道的經驗打法沉淀、推廣。
作者:浙江廣電集團總編室供稿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