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人史量才
面對西湖,背靠葛嶺,北山路上靠近斷橋處,有一幢名為“秋水山莊”的洋樓。
上世紀30年代,這里是報業大亨史量才的住宅,秋水之名,源于他的夫人沈秋水。
1934年11月13日,從秋水山莊回上海的路上,史量才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同行的一名朋友和司機也同時被殺。不過,腥風血雨過去了88年,山莊依舊在,史量才之名依舊在。
從封建社會科舉走出的史量才,身具“兩重歷史和兩種文化”的屬性。根深蒂固的儒家濟世、民本思想,讓他立志以天下為己任;接受新式教育,又讓他打開了視野,觀念頗為新穎。
作為特殊年代的文化連接者,史量才選擇了辦報救國的道路。他是一名報人,更是一名愛國斗士。
史量才。圖源:網絡
一
史量才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內憂外患、國難日重之時,清廷覆滅、軍閥四起、日軍入侵……一大批身處其間的愛國知識分子,都在尋找不同的救國道路。
有著強烈愛國精神和斗爭精神的史量才自然不例外。
1903年秋,23歲的史量才從杭州蠶學館(今浙江理工大學)畢業。年輕人總是夢想著闖蕩一番,畢業之后的史量才,選擇了到大城市尋找事業的落腳點。
當老師、辦學校,兼職報社主筆,這段“滬漂”經歷,讓他有機會結識了黃炎培以及一批“海歸”,在交流中眼界和思維被進一步打開。
當時,上海報業進入快速發展期。親眼目睹輿論在社會上的巨大作用,史量才的重心,也從教育轉到了報業,希望以輿論之影響力,影響更多的國人。
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報》。他常對同事說:報館之責在辨明是非,報館之責在提倡公道,國家賴輿論以匡救,社會賴輿論以改進。
他摒棄以往市井的瑣聞屑談,大膽聘用黃遠生、邵飄萍等著名記者作為特約通訊員,并開辟專欄,揭露種種丑惡行徑。
申報館舊影。圖源:網絡
五四運動后,《申報》對此開展連續報道,并配發評論:“國人共奮,萬眾一心,尚何國事不可挽救者”,贊揚學生愛國熱情。6月11日,陳獨秀被捕后,《申報》在17日發表評論《北京之文字獄》,旗幟鮮明地抨擊北洋當局。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在此后的團結御侮的浪潮中,史量才被推舉為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會長,他說:“立誓生不做亡國奴,死不做亡國鬼……不如奮勇向前,抗戰救國。”
史量才利用《申報》平臺,發布募捐物資的啟示,支援十九路軍抗擊日本侵略者,同時在報紙上連續發表抗日救亡的消息、評論,呼吁全上海民眾聯合起來,堅持抗戰,收復河山。
我筆寫我心。對知識分子來說,文字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武器!叭擞腥烁瘢瑘笥袌蟾,國有國格”,國有危難,救亡圖存的擔當精神和使命感,在一代代愛國知識分子的心中傳承、激蕩。
二
史量才選擇創造一個平臺,義利兼顧,以品牌的影響力擴大輿論的影響,以“史家辦報”的態度記錄歷史,以立場鮮明的言論引導輿論,堅守人格、報格、國格,在風雨飄搖的歲月里秉筆直書。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全民抗日的高潮,史量才要求報紙改變從前溫吞隱晦的語言風格和冷淡觀察的態度,力圖“為社會、為歷史辦一較有權威的言論機關”。
言論向來被稱為“報紙的心臟”,代表著一社之觀點,引領讀者思想的變遷。史量才以《申報》為平臺,聚集了魯迅、茅盾等一大批擁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對腐敗社會進行了強烈抨擊。
1933年上半年,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對江西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陶行知以“不除庭草齋夫”的筆名在《申報》上連發《剿匪與造匪》《再論剿匪與造匪》《三論剿匪與造匪》三篇時評。
“對殺人放火,奸淫擄掠之日軍,既委曲求全,禮讓言和,請其撤退;獨對于國內鋌而走險之人民,則竟動員大軍,大張撻伐。此誠吾人所不解者也!
三篇時評無異于三支冷箭,蔣介石大為惱火,對《申報》“禁言”停郵35天。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在一次次面對矛盾和沖突時,史量才說“你有百萬大軍,我有百萬讀者”,始終站在民眾這一邊,是他堅持敢于斗爭的底氣。
茅盾曾在《多事而活躍的歲月》中寫道:“延續了兩年的《申報·自由談》的革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應當大書一筆,在革命文學的發展中,起著沖鋒陷陣的作用!
三
史量才認為,報紙作為文化產品之一,天然有著教化大眾的使命。黃炎培曾這樣評價他:“先生獨著眼社會事業,以為一國之興,文化實其基礎;而策進文化以新聞為先鋒!
1931年,史量才創立了《讀者通訊》欄目,與當時的精英辦報理念不同,講究文字上的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表達方式讓稍微識字的人也能看得懂。這種方式,有利于打破知識、信息的傳播壟斷。
當時,《申報》還開辦了各種增刊?瑑热萆婕罢、軍事、藝術、人文等各方面,源源不斷輸出新鮮而接地氣的知識訊息。
此外,他請來了一批作家撰寫時評、雜文。這些文章所傳遞的觀點,對當時社會啟迪民智起到重要作用。
在史量才掌舵的22年間,《申報》的發行量從7000份飆升至15萬份。當時江南一帶習慣把所有新聞紙稱作“申報紙”,而報界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談中國報紙必談《申報》,談《申報》必談史量才!
九一八事變后,史量才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抗日進步力量來往密切,《申報》成為進步勢力在上海的輿論陣地。也正因為如此,腐蝕拉攏、威逼利誘均告無效后,1934年,史量才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申報》刊登史量才先生噩耗。圖源:網絡
秋水山莊西南方向五六公里處,西湖群山之中,有一處略顯寂寥的地方,史量才便安葬于此。章太炎在為史量才寫墓志銘時寫道:“史氏之直,肇自子魚。子承其流,奮筆不紆!
以一代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客觀公正記錄現實,史量才“史家辦報”思想,與中國新聞人“鐵肩辣手”的情操一脈相承。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史量才的辦報思想多少有著時代局限性。但在時代的變局中,史量才堅守了知識分子的底線,用言論激勵國人抗戰,以行動投入救國運動,其愛國精神和勇于斗爭的內核,依然值得學習和傳承。
“筆桿無多重,無志拿不動!睙o論新聞傳播技術如何變化,都不能忘記為誰落筆。
作者:杭軒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