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雅:關注正能量題材 堅持面對面采訪
——寧波晚報通訊《為了跨越時空的團聚》獲獎感言
孫嘉懌是寧波市海曙區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她長年帶領數百名志愿者幫助烈士尋親。媒體對她有過不少報道,寧波晚報的通訊《為了跨越時空的團聚——孫嘉懌帶領團隊為965位烈士找到“回家”路》能夠獲獎,并不是寫得有多么好,有很多幸運成分在里面,比如,稿件發表在建黨百年和電影《長津湖》熱播的年度里就是之一。如果說有經驗可以分享,我覺得稿件在立意和采訪上有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人白居易提出讀書人要關注時代。作為新聞工作者,更應該與時代同頻共振。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孫嘉懌在這樣的年度里更加需要全方位宣傳。于是,我在忙碌的審稿和夜班之余,對她展開了采訪。
稿件用了近一半篇幅寫孫嘉懌團隊帶領青少年開展各種活動。作出這樣的安排,是因為我在采訪時發現,孫嘉懌替烈士尋親的同時,還開展關愛烈屬活動,并讓青少年參與到整理資料、慰問烈屬之中來。她告訴我,自己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她在為烈士尋親中感受到今天的好日子是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愛國、愛黨之情油然而生,思想得到了升華,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想讓更多青少年思想也得到升華。
這使我意識到,孫嘉懌團隊不是“做好事”“感恩烈士”這樣的主題可以承載了。
于是,我以“一個人”“一群人”“無數人”“幾代人”的表現為線索,不斷升華主題,最終使“我為烈士來尋親”走出了狹隘的代際交換、淺薄的一報一還,闡明了孫嘉懌團隊“為烈士”是家國歷史的傳承,是民族精神的成長,是國民氣質的涵養。
重大主題報道與時代同頻共振,除了注重年度特征外,還要注重年度熱點。2021年電影《長津湖》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史,我在稿件中加大了《長津湖》元素的呈現,一開始就寫到“雷公犧牲前唱著沂蒙山小調,對戰友說:別把我一個人留在這……”寫出了烈士也怕孤單的情感,同時,呈現了全國尚有140多萬烈士未能和家人團聚的數據,展現了孫嘉懌團隊為烈士尋親的迫切性和重大意義。
通訊創作細節很重要。而細節往往需要記者通過面對面采訪,調動采訪對象的情緒,與采訪對象達到情感上的雙向奔赴,才能挖掘出來。
在創作這篇作品時,我翻看了孫嘉懌十年來所發的數千條微信、數萬條微博,從中得到了大量信息,我完全可以在一次面對面采訪之后,通過微信等聯絡手段采訪,但我感到隔著屏的交流很難和采訪對象形成情感的互動。于是,我對她進行了多次面對面采訪。
去年9月30日,這天是烈士紀念日。我連續值了四天夜班,每晚回到家中都是凌晨一兩點。早晨醒來后,我又想起了已經寫完初稿的孫嘉懌報道,總覺得不感人。于是,我產生對她進行跟隨式采訪的念頭。我立刻給她打了個電話,得知她正在去龍觀鄉中心小學講烈士故事的路上,之后,她還要去樟村烈士陵園看望烈士。我急忙換了一身黑色的衣服,買了一束鮮花出發。雖然我趕到時,她的故事已經講完了,但我還是問出了很多感人的細節: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聽她講的烈士故事,她PPT里會用到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會播放易烊千璽版的《我的祖國》。當我和她來到樟村烈士陵園,看她專門買了寧波土燒酒當祭品,好奇一問,她說她蜜月旅行去云南邊境的烈士陵園看望烈士,找不到商店,就在路邊買了小籠包子當祭品。這些由面對面交流引出的故事,如果是微信采訪,大概率采訪不到。
這次收獲巨大的采訪使我反思:互聯網時代,記者通過發微信等手段,可以將采訪對象的回復復制粘貼變成文章,但卻很難隔屏觸摸到他們的情感;可以直奔主題問到我們想要的信息,但卻很難發現沒有想到的細節。長久過度依賴互聯網,使記者的工作變得模式化了,變得枯燥了,慢慢地,不再有金庸“如果有來生我還做報人”的感慨,不再有普利策“船頭瞭望者”的情懷,也不再有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豪邁。或許,在互聯網時代,記者更需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沉浸式采訪,更需要一次和采訪對象乃至他(她)周遭環境的在情感上的雙向奔赴。
《為了跨越時空的團聚》能獲獎,要感謝我工作的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和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都市報系,可以說,這件作品,是集團對人才培育重視的結果,是都市報系同仁精誠合作的結果。集團推出了領軍、首席和新秀梯隊人才培養機制,讓有經驗的人才發揮作用。近兩年來,作為集團的領軍人才,我先后帶領年輕記者不僅創作出了我擅長的通訊、消息作品,還創作出了新媒體作品《二十四道拐》《梁山好漢》,也創作出了外傳播作品《賦能村民》,使自己能力更全面。
《為了跨越時空的團聚》能獲獎,還要感謝寧波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對正能量的不斷培育。近年來,寧波建立了諸多好人褒獎制度,使寧波涌現了大批像孫嘉懌這樣可以不斷將公益事業做大做強的道德楷模,成為正能量題材的富礦區,給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正能量報道的記者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在寫出《跨越時空的團聚》的同時,我還和作家徐魯合作出版了被稱為寧波“愛心清明上河圖”的長篇報告文學《萬家燈火》。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雖然我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永遠都要走在奮斗的路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將和人民同呼吸,和時代共進步,深入群眾,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薄爸v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將關注我們偉大的國家、勤勞的人民和我深愛的城市,創作出或溫暖彼此,或推動社會進步的作品,將好聲音用好方式傳播出去,彰顯新聞的力量和新聞人的價值。
(楊靜雅,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都市報系副總編輯。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獎作者。)
作者:楊靜雅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