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的魅力
歲末年初,各級黨政機關(guān)又到了年終總結(jié)盤點和謀劃明年工作的時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究竟該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擁抱未來呢?
時光回溯到60多年前。1959年8月21日,毛澤東同志視察浙江金華,在專列上召集金華地縣負責(zé)人座談。
毛澤東提到了一個人,“方巖山上有個胡公大帝,香火長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其實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名清官,他為人民辦了很多好事,人民紀念他”。
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毛澤東說的胡公,名胡則,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出生于北宋初年,家境貧寒,勤耕苦讀,27歲榮登金榜,是永康第一個進士。胡則三朝歷政、十握州綱、六持使節(jié)、兩任計相、功國利民。
胡則受到歷朝封賞,天下有胡公廟宇三千,百姓尊稱他為“胡公大帝”。若“香火”可折算“流量”,胡公定是不折不扣的現(xiàn)象級“流量王”。
胡公文化何以能穿越千年,余音不絕、魅力不減?
永康胡公祠(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一)
“正在熱播的浙劇《縣委大院》主人公說:“只要你干的一件事能被老百姓記住,那就不容易了”,而胡公讓人記住的事何止一件兩件。
宋明道元年(1032年),年已七十的胡公出任工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當年江南大旱,赤地連綿。胡公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錢。不少朝臣攻訐他只顧百姓的糧袋,不管朝廷的錢袋。
胡公毫不動搖,詳述民眾之困苦,盡訴丁錢之積弊。宋仁宗為三朝元老胡公的忠君愛民情懷所動,下旨:永遠免除衢婺兩州丁錢。衢婺百姓喜大普奔。
更早的宋天圣三年(1025年),63歲的胡公剛出任福州知州,朝廷擬將福州的莊田提高租米。他體察民情,查明事實,上奏勸阻。朝廷同意不加租,后來又打算將莊田收回變賣,定價又高,百姓激憤。胡公再次上奏,建議降低田值,可他的奏章如石沉大海。
胡公第三次上奏,部下力勸。胡公知道,堅持上奏會觸怒朝廷;但是他更清楚,莊田是眾多佃農(nóng)養(yǎng)家糊口的支柱。在百姓命運與個人前途面前,胡公毅然選擇了前者。“百姓疾苦,剌史當言之;而弗從,剌史可廢矣!”手拿烏紗帽,為民請命。
胡公舍官身保莊田之舉,終引起朝廷重視,下旨其值減半,寬限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胡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天下百姓對歷代官員最基本、最樸素、最重要的官德期盼。
而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主線,與老百姓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是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也是每一位黨員干部的責(zé)任擔(dān)當。
習(xí)近平同志在視察永康方巖時,曾在胡公祠廣場鐫刻毛主席贊評胡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語錄照壁前深情地說:“在寧德當?shù)匚瘯浀臅r候,我提出來的號召就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它作為座右銘。”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習(xí)近平同志關(guān)于“胡公與為官一任 造福一方精神”的講話、指示、文章先后共有22次。
(二)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一千古官訓(xùn)永不過時,但知易行難,絕非輕輕松松能實現(xiàn),常常前方有阻力,上方有壓力,動輒有風(fēng)險。
宋天圣八年(1030年),68歲的胡公迎來了仕途上最輝煌的時期——他由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升為給事中、權(quán)三司使。三司使,又稱計相,是宋代主管全國財政經(jīng)濟的最高長官。
山西的解鹽,是北宋重要的食鹽產(chǎn)地,也是重要的財政來源。當時,解州鹽池的鹽堆積成山,而百姓卻無鹽可食。
如何解決鹽荒?胡公經(jīng)察訪,提出“鹽制改官賣為商銷”。然而,在當時重農(nóng)抑商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個提議引起了朝中官員的極力反對,認為有辱圣人治國之道,更有人攻訐他是官商勾結(jié)。
胡公深知官鹽官銷,實施多年,利益錯綜復(fù)雜,自己又深受丁黨之累,一有不慎,就會授人以柄;況且,胡公已經(jīng)68歲,正常情況下再過兩年就退休了,是不是還值得領(lǐng)銜改革?
事實是——胡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義無反顧,與盛度、王隨一起,再奏《通商五利之法》,言之有據(jù)、切中時弊,宋仁宗準奏,新鹽政施行。有市場競爭,鹽的價格降了,質(zhì)量好了,買賣順了,百姓鄉(xiāng)親得益了。而胡公卻因改革得罪權(quán)貴,一年后從計相貶為知州。
鹽法改革,是宋仁宗支持、胡公主導(dǎo)的北宋立國以來的第一次經(jīng)濟改革,它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使商業(yè)得到重視與發(fā)展,也啟蒙影響了宋代后來的系列改革與文化理念。
胡公為何如此堅韌堅硬堅持?因為他深知百姓“丁錢永免無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的殷切期待,清楚“魚龍與百姓孰重,茭菱與稻粱孰要”的不二選擇。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成為他一生不懈的自覺行動。
(三)
愈挫愈奮、一腔孤勇,并非胡公的唯一標簽,眼界開闊、善于變通,也是胡公文化的品格和稟賦。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則任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有一艘外國商船在海南遇險,向宋朝官府求救。
胡則即命瓊州府貸錢三百萬給外商,但遭到不少官員勸阻,認為外商語言不通,船又沒有根,不能冒險。胡則說:人有難,要相幫。外商向大宋求救,如置之不理,豈是大國應(yīng)有的風(fēng)度!再說開拓海路,通商四方,利華益邦。
他毅然自己擔(dān)保,救援外商。后外商回來,返還借貸十倍——三千萬!宋真宗表彰胡則胸襟廣闊、敢于擔(dān)當、睦鄰懷遠、為國爭光。
當年,習(xí)近平同志在方巖胡公祠的“睦鄰懷遠”壁畫前指示說:“我們也要像胡公‘睦鄰懷遠’那樣招商引資,搞好對外開放。”
(四)
剛剛結(jié)束的卡塔爾世界杯跌宕起伏的劇情告訴我們,江湖永遠不是一個人的,都有山高水低時。而身居廟堂之上,只有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zé),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時代才會為你留下鮮明標記。
胡公在兩浙曾主政睦州、溫州,并兩任杭州知州。他始終秉承以民為本,堅持務(wù)實篤行。
宋天圣四年(1026年),胡則任右諫議大夫、首知杭州。當時,錢塘水患肆虐,百姓流離失所。胡則一上任,即帶幕僚和工匠勘察錢塘江;發(fā)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即修建錢塘堤防。
水患變成水利,得到了民眾擁護,也為后來的另一位杭州知州蘇東坡治理西湖打下了基礎(chǔ),才有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杭州百姓稱胡則為神,在西湖龍井為他建了生祠。
(五)
天地間有桿秤,秤之砣乃百姓。正因為有了胡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才有了后世百姓奉若神明的“胡公大帝”。
胡公文化生命力蓬勃、凝聚力強大、發(fā)展力深遠,其源泉在于胡公始終不忘夙夜奉公的初心、為國分憂的使命、勤廉有為的擔(dān)當、務(wù)實篤行的品性。
黨的二十大召開前一日,習(xí)近平同志在《求是》雜志發(fā)表署名文章《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高頻詞。
珍惜民力,為民辦事真心實意、躬身而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絕不半途而廢、虛言搪塞、裝樣子劃水,胡公樹立了榜樣,也提供了鏡鑒。胡公精神猶如甘泉清風(fēng),源遠流長。
作者:季諧(執(zhí)筆 胡聯(lián)章) 編輯:劉卓文
- 【專題】中國記協(xié)2024“新春走基層”
- 【浙江省記協(xié)】新媒體師資庫報名入口
- 36次獲新聞大獎,她“計”從何來
- “有人唱衰記者行業(yè),我哪有資格歇腳?”
- 4位潮新聞記者編輯分享“必殺技”
- 請問:同一條文化河流,誰應(yīng)先跳下去?
- 中國記協(xié):這些“活魚”,抓得好啊!
- 唐海根:用愛堅守用情監(jiān)督
- 社長對話縣委書記丨綠色發(fā)展,安吉探新路
- 紹興媒體人走進上虞 致敬家鄉(xiāng)新聞前輩
- 紹興日報以跨版形式推出“同心同行”報道
- 趙永軍:縣級融媒記者在北京的二十大時光
- 尹思源:我在封閉管理區(qū)一線采訪感受
- 徐夢潔:深入采編一線 創(chuàng)作優(yōu)質(zhì)新聞
- 朱萍萍: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