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遠:我的“千里招工記”
浙江廣電“青雁”記者的蹲點故事
編者按 開年后,圍繞省委省政府“拼經濟、強信心、開新局”的主題主線以及一系列社會熱點,浙江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派出多路記者蹲點一線,其中不乏許多青雁記者的身影。她們無懼風雨、勇挑大梁,一步一個腳印,在發現好新聞的路上奮勇奔跑。一起來分享青雁記者們的蹲點故事。
搶抓開春后市場復蘇的先機,浙江緊急組織25個招工小組遠赴云南、四川等7個勞務大省招工。我和同事朱惠子、許勤一路跟隨陜西招工小組,追熱點,做爆款,日夜“深蹲”,大小屏齊發力,記錄下了招工路上的山重水復和柳暗花明。
歷經7小時抵達陜西省商南縣,顧不上吃午飯,我們馬不停蹄趕往當地舉辦的第一場縣級招聘會,但是到了沒多一會,剛開始的興奮與好奇逐漸消散。現場雖然人多,但也沒什么特別的地方。經歷了短暫的焦躁,我開始選擇沉浸式觀察,過往的經驗告訴我,要想拎出有質量的主題,要先“蹲”下去。問的人多,登記的有多少?登記的人中,符合企業需求的又有多少?以問題為導向,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于是接下來和人社部門對接,和當地村鎮對接,全部凝結在一個主題和方向。有了方向,如何把步子邁得更實,沒有捷徑可走。五天四夜,我們全程跟隨招工小組,輾轉五六個山區村,記錄下近十場招聘會。在一次去往村落中尋找優質技工的路途中,因為太偏遠,定位模糊,招工小組拎著油和面,一路跟村民打聽,才找到務工人員。也正是這次找尋,讓我此前擔心的反復上門可能產生的單調消弭于無形。路途中,和當地百姓親切的交流,和濃郁的陜南風情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見到要找的優質技工,面對他們的顧慮,招工小組與后方聯動,承諾解決子女教育、醫療等各種問題,甚至只為一名優質技工,也要三顧茅廬,用他們的話說,“每爭取一個工人,就能幫企業多運行一個班組、多開一條產線”。
如果說從千頭萬緒理出線索是新聞報道必備的技能,從海量現場中抓取最動人的片段,則成為此行全網傳播量突破2000萬的流量密碼所在。而正是此前的星夜兼程,讓我們有了更多的“生動”可以選擇。比如,在一場鄉鎮移民小區的招聘會中,我們留意到一名在浙江有著二十幾年務工經驗的老鄉,正在跟周邊人聊家常、談收入,分享他在浙江的工作和生活經歷,真誠的表達吸引越來越多人圍坐傾聽。我和同事會心一笑,覺得有戲了!當即整合鮮活的同期聲,將這段以情感為內核的現場,剪輯成13秒鐘的短視頻進行碎片化傳播。短短兩個小時,沖上抖音、微博等多個社交平臺熱門榜。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還記錄下深夜跨越蜿蜒山路,上門爭取優質技工的人社部門負責人;推出系列優惠條件,只為吸引哪怕一名熟練工的企業代表等鮮活場景,短小精悍的四條短視頻全網閱讀量突破2000萬+。真實鮮活的現場展現了浙江招工組的人文情懷,引起網友強烈共鳴,大家主動傳播,紛紛私信招聘企業了解用工信息,不少企業為此開展招聘會,僅一天就迎來千名網友報名登記,及時幫助相關企業填補用工缺口,形成良好的互動傳播力。
在這次“千里招工”之行中,我深深感受到,不論是電視報道還是短視頻,蹲點報道還是新媒體爆款,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萬流量,更要始于足下”。招工小組抱著每爭取一個工人,就能幫企業多運行一個班組、多開一條產線的心態,在陜南茫茫大山中,堅持再走一段山路,多跑一個村子。我們亦是如此,再多走一步,再多看一眼,不斷抓取動人的細節,才能讓報道充滿張力和濃濃的人情味。
作者:浙江廣電集團總編室供稿(作者 高炳遠)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