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寫作,寫成什么樣才會好看?
《人民日報》寫作課來了!記得關注我們,每周末都會更新喲。
本期的內容是——《重新發現價值》,選自《人民日報寫作課:寫出高級感》。
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記者尹曉宇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向大家分享相關經驗。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開欄以來,除刊發新華社通稿外,《人民日報》不定期推出一些英雄烈士的配合報道,主題已經劃定范圍——通過報道妥善保護英烈紀念設施的感人故事、英烈后人良好家風和英烈家鄉發展變化等,弘揚傳承英烈精神和社會正氣,營造紀念、緬懷、崇尚、學習英烈的濃厚氛圍。
拿到張太雷的選題后,我問自己,這種稿子寫成什么樣才會好看?由于新華社通稿近乎人物年譜的手法,大部分人物沒有識別性,特點不夠鮮明。除了個人履歷,能看到他與同時期其他革命人物關系的不多,缺乏敘事的語境。
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考慮張太雷的這篇千字文如何操作。這個人是誰?他做過什么?有沒有獨特的意義?對于人物寫作,我的習慣做法是建坐標系,縱向的歷史關系,橫向的人物關系。在一系列基礎材料收集和實地采訪之后,我發現,比起廣州起義,他對建黨和創建共青團方面的貢獻甚至可能超越前者。因為隨著共產國際史料在俄羅斯的不斷解密,一些新的史料得以披露,張太雷的人物價值又有了新的內涵。這成為我最想表達的寫作思路:重新發現價值。
作為中共派往共產國際的第一位使者,張太雷的委任狀以及《張太雷、俞秀松給季諾維也夫的信》等復制件便是來自莫斯科中央檔案館的新史料,由張太雷的后人赴俄羅斯征集而來。其中,張太雷代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起草的《致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書面報告》,是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向共產國際介紹中國國內情況的長篇報告。
我在《探訪張太雷故居》中披露的最新史實,讀者反映讓報道生出了新意。其實,由于主題的限制,文章中只陳述了一個事實,詳情未能展開,比如共產國際三大的時候,有三個號稱共產黨的組織參會,張太雷的據理力爭,迫使共產國際承認他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合法性,為日后爭取到共產國際財力與人力支持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歷史中確定了人物的獨特性,便增加了人物的辨識度。但這個人物畢竟是陌生的,與讀者建立聯系需要一些熟悉的元素。在第一稿中,曾經通過李大釗、馬林等大家相對熟悉的人物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后來為配合新華社通稿,做了裁剪。另外,在情境處理上引入了張太雷的家人,呈現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也可以減少因為時代間隔產生的陌生感。我曾經看到張太雷女兒寫的一本回憶錄,有一節剛好寫到現在的紀念館,寫到父親留下來的唯一一封家書,里面記錄了父親參加革命的初衷,支持母親學習做獨立女性;寫到由于國民黨的跟蹤和騷擾,他們不得不搬家;寫到為了保護這封書信,如何剪去信的頭尾轉交戰友保管等。
對于這樣的“規定動作”,尤其是在還有通稿的情況下,給人民日報記者留下的空間不多。新聞本身也是一種歷史的書寫,這個欄目給了人們更加深入了解英烈的機會,借助新史料,重新發現人物的價值,文章便也附帶了史料價值。
作者: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記者 尹曉宇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