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筆墨記錄時代
——在全省新聞界慶祝中國記者節暨好記者好作品頒獎報告會上的發言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周文
周文在全省新聞界慶祝中國記者節暨好記者好作品頒獎報告會上作交流發言(徐彥 攝)
各位領導,各位新聞界前輩: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和前輩們一直以來的包容和幫助,讓我有今天這個機會,分享我從事記者工作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我倍感振奮。“杭臺高鐵通車運營”這條報道看似是民生話題,實則更是一條經濟報道。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創新經濟報道理念和方式,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這為創優經濟報道指明了方向,更多寫報道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一名跑經濟線的記者,我深感這個職業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我們以更專業的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去把握熱點感知時代脈搏,記錄中國發展速度,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更多力量。
今年,對標對表集團提出的“融合重塑、創新實干,以傳播力先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所在的浙江衛視《浙江聯播欄目》欄目,也把經濟報道的電視化表達作為轉文風的主要抓手,提倡做上見思想、察時勢,中懂政策、提信心,下感民生、知冷暖的經濟報道,在提質、提效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首先,要轉文風。
我們的經濟報道常會陷入“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愿意看”的窘境。究其原因,一味的將數字和政策以及經濟變動灌輸給觀眾,簡單粗暴的播報方式,如果連看都看不懂,不愿看,那更別提影響力和傳播力。經濟報道的受眾是人,需要我們從受眾本位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選題上,我們開始尋找更多有浙江標識感的經濟事件、經濟現象和浙商故事,在報道手法上,我們突出“行進式調研”的關鍵詞,突出記者的走訪和發現,用充分真實的進行時的發展事實,展現有浙江特色的經濟發展脈絡。以鐵路報道為例,8年投融資改革歷程是枯燥的,也是深奧的,為了觀眾看明白,我們首先得讓自己明白。為此,我們對接了杭紹臺鐵路公司、省發改委等10個政府部門和單位,全面梳理了5頁紙的改革大事記,確定了“破冰”的“新聞眼”,找到更典型的采訪對象,將改革理念化為企業故事,講清楚,說明白。
按照“小切口”,“講故事”的思路,今年以來,我和同事們還一同采制了《系列經濟調研:浙江式復蘇》、《浙江民企調研行:耕耘春天里》、《浙江外貿調研行·訂單保衛戰》等系列經濟報道,盡量避免從數據到數據,從政策到政策的聲畫兩張皮,力爭用更多事實說話、用人物抉擇說話,讓觀眾在經濟報道中,能看到自己,看到你我,并且通過可看性提高思想性。
二、其次,要找熱點。
切合熱點的經濟報道在經濟信息傳遞、引導公眾理解、強化輿論引導、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在,經濟報道生活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對記者抓經濟熱點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我們的跑交通線的記者得知,杭臺高鐵即將通車的消息,我們就判斷,這個消息的背后蘊含極強的改革示范意義,是具有前瞻性、引領性,能引爆輿論熱點的經濟新聞,所以我們果斷投入力量,參與報道采編工作。從經濟現象到民生話題,現在,中心鼓勵我們對時政熱點、經濟熱點和全網熱點的深度的開挖。我們不斷嘗試拓展經濟報道熱點的選題范圍。比如,小店經濟的背后能折射消費復蘇,挖土機司機是不是足夠,能反映重大投資的熱度,年輕創客留不留得住,也能印證創業創新活力,從身邊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中心工作來尋找更多浙江基層的生動實踐。
三、最后,要搶獨家。
獨家報道通常能夠引起讀者的極大關注,提高報道的影響力。但在互聯網時代,搶獨家的難度不小,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以“鐵路投融資”報道為例,當別人都在報道鐵路開通消息,我從中解讀投融資體制改革,這也是一種角度上的獨家。可以從深度里做優。面對各家媒體的同題作文,我們在“鐵路投融資”報道中8個采訪對象中,爭取到5個獨家采訪,我們邀請參與改革的民營企業談初衷,對話主管部門講述改革路徑,找央企算了一筆成本賬談改革觸動,請國字號專家點評改革意義,這些獨家采訪對報道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再加上,央企在這輪改革中,能從民企身上學什么的角度,也很新穎,讓《聯播》中的這篇同題作文,更有深度、說服力和思考性。
當然,我深知一名作為記者,提升能力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想今后我會繼續俯下身、沉下心,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最真實的視角和生動的筆墨,記錄這個時代的溫暖與成長、進步與變革,為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貢獻自己更多力量。
作者: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周文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