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必看 | 這些差錯點別再犯了
以下文章來源于庖丁解news ,作者小牛工作室
對于新聞人來說,差錯是一直懸在心頭的劍。在撰寫新聞稿件時,我們需要嚴謹地對待每一個細節,避免錯別字、表述不當等問題。
同時,對于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名稱等重要信息,也需要進行準確的核實和表述。
編者特意總結了近年來新聞采編的易錯點,幫助大家在工作中更好地規范新聞表述、規避差錯、提升本領!
01 錯別字不可小瞧
1.慎用手機掃描軟件。記者使用主辦方提供資料時,不要以為簡單掃描就萬事大吉,否則會出現如“未來”錯為“末來”,“自己”錯為“自已”,“良莠不齊”寫成“良萎不齊”等問題。
2.避免“約定俗成”說法帶來的謬誤,一些想當然的寫法未必是準確的。比如“親睞”應為“青睞”,“重要結點”實際為“節點”,“情分”不是“情份”,旅游勝地不是“圣地”,大家庭的“一分子”不是“一份子”,水稻“歉收”不是“欠收”等。
3. 篡改歷史,不能寫為竄改歷史。
4. 疫情暴發,不能寫為疫情爆發。
5. 疫情防控阻擊戰,不能寫為疫情防控狙擊戰。
6. 一份力量,不能寫為一分力量。
7. 某集體的一分子,不能寫為一份子。
8. 量子通信衛星,不能寫為量子通訊衛星。
9. 掃黑除惡,不能寫為打黑除惡。
10. 土地流轉,不能寫為土地流傳。
11. 常住人口,不能寫為常駐人口。
12. 經濟適用房,不能寫為經濟實用房。
13. 蹚出一條新路,不能寫為趟出一條新路。
14. 亮麗名片,不能寫為靚麗名片。
15. 鍥而不舍,不能寫為契而不舍。
16. 庸懶散,不能寫為慵懶散。
17. 河清海晏,不能寫為海清河晏。
18. 陽奉陰違,不能寫為陰奉陽違。
19. 收入翻一番,不能寫為收入翻一翻。
20. 再接再厲,不能寫為再接再勵。
21. 輟學,不能寫為綴學。
22. 魚水情深,不能寫為漁水情深。
23. 奮楫前行,不能寫為奮輯前行。
24. “一帶一路”,不能寫為“一路一帶”。
02 組織機構、文件名稱要以官方為準
1、不可以隨意“縮寫”,要嚴格按照機構官網、權威媒體核實。如“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不可以寫為“天津人大委常委會主任”。
2、國家機構名稱要區分好“中國”和“國家”。如“中國國家衛健委”不可以寫為“中國衛建委”,“中國商務部”不可以寫成“中國國家商務部”,“應急管理部”不可以寫成“國家應急管理部”,“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不可以寫成“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體育總局”不可以寫為“體育總局”等,記者需要去機構官網首頁核實校正。
3、政府機構名稱“和”和“與”不能互換。如不可以將“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寫為“廣州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等。
4、會議、活動名稱詞序不對,意思就跑偏。如“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不可以寫為“中國商品進出口交易會”。
5、機構名稱不可以隨意省略、縮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至會引發輿情。譬如“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不可以寫成“中國問題中心”,“陶瓷研究中心”不可以寫成“陶瓷中心”。
6.《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易錯點,不可以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寫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貿易協定”,要多注意中文和字母順序。
7.《傳染病防治法》 應為 傳染病防治法(不是全稱不加書名號)。
03 概念表述要嚴謹
1.約數冗余情況要避免。如“約70余萬人次”“超過50多項”等。“約”包含數值上下之意,“余”“超”“多”都是超過某數值。混在一起用讓人云里霧里。撰寫某數值時,盡量明確額度,實在需用約數,弄清指定范圍。
2.關鍵引號不可省略。在涉及如美西方炮制“中國威脅論”等說法時,是要加上引號,表示我方不認可該說法。
3.舊概念要注意新語境。“五一”假期不宜寫作“五一”黃金周。2007年12月,《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明確了從2008年起我國將要執行的假日方案。“五一”黃金周被取消,改為三天短假期,因此稿件中不應再提及“五一”黃金周的說法。
4.細節之處也有重大政治風險,如廣東、香港雙牌照車輛,簡寫為“粵港雙牌車”,不可寫為“中港雙牌車”。
5.頭銜人名勿“分家”。首次出現某人名,應標清人物頭銜;反之首次出現某頭銜,應注明人名。
6.“此間”用法有講究。“此間”指“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此地”的意涵。如xx會議在此間舉行、此間天氣漸暖等。不要寫成“xx會議此間舉行”或“正在此間xx地舉行”。
7.“省份”不等于“省”。“省份”即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而“省”指與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平行的行政區劃單位。因此,在稿件中若想表述中國各個地方,應寫為“中國各省份”而不是“中國各省”。若涉及自治區、直轄市也應表述為“省份”,比如寫“西藏、海南、四川等省份”而不是“西藏、海南、四川等省”。
8.有些詞匯要規范使用,不要夸大范圍。比如寫某地陷“極寒天氣”,但“最低氣溫達到-40℃以下”才能稱為“極寒天氣”,事實上文中氣溫遠遠不夠。又如“按虛一歲的計年方式……正是xx周歲”,虛歲和周歲實為兩個概念。
9.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不能寫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10.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先立后破,不能寫為先破后立。
04 一字之差要避免
1.游客“預訂”酒店,而非“預定”。“預定”是預先規定或約定,如“預定計劃、時間”;“預訂”是預先訂購,如“預訂報紙、酒席”。
2.是“魚子”不是“魚籽”。“籽”是指某些植物的種子,如“菜籽、棉籽”。“子”則可表述動物的卵,如“雞子兒、蠶子”。
3.“期間”與“其間”不可混用。依《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期間”指“(某段)時期里面”,如春節期間、農忙期間,要緊跟具體時期表述,不能孤立使用;而“其間”指“某一段時間”,可在句首、段首獨立使用。
4.同環比等術語使用不當要注意。同比即含“比去年”的意涵,不必重復寫作。”同比”是本期發展水平與上一年同期發展水平對比而達到的相對發展速度,即已包含基期概念,無需“同比2022年”這樣冗余表達。“環比”也類似,是連續2個統計周期內的量的變化比,那么如“環比上個月”就是錯誤的。
5.“盈利”“營利”要區分。是“非盈利慈善機構”還是“非營利”?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營利”指“謀求利潤”,“盈利”則為“扣除成本后獲得的利潤,也作贏利”,詞性不同。故應為“非營利慈善機構”“非營利組織”。
6.“法制”“法治”意義不同。據現代漢語詞典,“法制”指法律制度體系,包括一個國家的全部法律、法規以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側重于“制度”;而“法治”為“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側重于“行為與觀念”。因此社會治理的根本是“法治”,而非“法制”。
7.“幅”“副”“服”作量詞時容易混淆,應加強辨別。一般來說,“幅”主要用于布帛類,如圖畫、布帛,可說“一幅畫、兩幅布”。“副”除用于面部表情外,主要表示成雙成套,如“一副對聯”。“服”做量詞用于中藥湯劑,如“一服中藥”。
05 數字使用別懵圈
1.數字、時間使用差錯要避免。如“6成”應為“六成”,“晚間23時”應為“23時”等。
2.倍數寫作別被“繞蒙”了。例如某鳥類現今數量比2012年時增長五倍,實際上2012年為1000只左右,現今約5000只,只能說是原來的五倍。增長五倍其實是原來的六倍。另如“翻幾番”的換算也要厘清概念再下筆。
3.當心錯寫百分比。如70%與57%相比,是高出13個百分點,不能簡單縮寫成高13%。
4.巨額數字不能輕易“四舍五入”。如正文中“8.62萬億元”,標題寫“8.6萬億元”,就有200億的出入。
作者:杭州市記協供稿(小牛工作室)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