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如何破圈“出海”
這幾天,一組媒體預告海報吊足了很多網(wǎng)友的胃口。“9”等啦、“8”面來風、敬請“7”待……不禁令人感到好奇,浙江傳媒界在醞釀什么“大動作”?
今天,“神秘面紗”終于揭開。浙江省全新打造的國際傳播機構(gòu)——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簡稱ZICC)正式掛牌成立。
如果說,當今的國際傳播領域是一片澎湃的大海,那么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該如何在激蕩中站穩(wěn)腳步、發(fā)出強音?
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
一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把時間的尺度拉長,百余年來,我們在國際傳播上的嘗試和努力,其實從未停歇。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早期,《少年》等在海外創(chuàng)辦的刊物,向世界傳播了“覺醒之際”的中國主張;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和斯諾在窯洞里對談,一本《紅星照耀中國》讓“紅色中國名天下”;新中國誕生后,背負著“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使命的新華社,努力發(fā)聲于五洲四海;待到改革春風吹拂大地,宣傳好北京亞運會等“歷史瞬間”,世界看到了一個“別有鮮花滿庭香”的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外發(fā)聲的音量更大、中氣更足。
如今,我們在國際傳播方面仍然存在亟待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一方面,我們“有話卻說不出”。從陣地上來看,國際信息傳播的主要媒體和平臺基本掌握在美西方手中。在別人的“地盤”上蹦跶,傳播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這從客觀上導致我們的話語權有時很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發(fā)展的“暖意”有時傳遞不出去;潑到我們身上的“臟水”,我們有時難以有效駁斥。平臺那些或明或暗的限流、貼標簽、封禁等手段,就像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回音壁”,把我們想說的話“反彈”了回來。
另一方面,他們“沒理還說不停”。一些西方國家固執(zhí)己見地只聽自己想聽的、只說自己想說的。中國發(fā)展好了,他們就鼓吹“中國威脅論”,以“去風險”之名掩蓋“脫鉤”之實;中國GDP增速放緩了,“中國見頂論”開始甚囂塵上……
身處風云變幻的國際輿論場,失了陣地就失了底氣,丟了話語權就丟了“界定真相”的權力。如果不主動搶占輿論陣地,就只能在一次次被捂住嘴巴、卡住嗓子之時,打掉牙往肚里咽,悶聲吃“啞巴虧”。
二
我國國際傳播發(fā)展至今,一個鮮明的變化正在發(fā)生——國際傳播重心逐步下移、地方國際傳播實踐廣泛開展。
早在2022年,四川、甘肅、海南等省份就率先布局國際傳播,聚合當?shù)靥厣Y源建設國際傳播中心;到了2023年,這陣風則吹到了更多地方,一些省市國際傳播中心就像“雨后春筍”般接連冒尖。地方紛紛入局國際傳播,可以說是時勢所趨、大局所需、機遇所在。
格局再造,“小地方”能成為“大主角”。長期以來,國際話語權更多掌握在美西方媒體、機構(gòu)、政客手中,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失去了能夠主動作為的條件。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滾滾而來,平民化、多元化的傳播格局日益形成,每個地方、每個人都有了展示自己、走向國際的機會,可以因地制宜、各展所長,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爭取能在國際輿論場上占據(jù)一席之地。比如,貴州省國際傳播中心曾開啟“村超”“村BA”全球英文直播,不少外國網(wǎng)友被熱烈的氛圍、純粹的熱愛所打動,貴州大山里的村民和大洋彼岸的網(wǎng)民,發(fā)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壯大力量,打造“萬船出海”格局。在當下國際輿論場中,“中國聲量”與“中國體量”之間還存在著明顯差距。要破此困局,不能光靠某一支隊伍,不能光唱“一個腔調(diào)”,不能光展現(xiàn)“一副面孔”。此時,地方國際傳播力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助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挖掘好上下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傳播好960多萬平方公里上的生動故事,讓國際社會能夠多側(cè)面、多視角地了解中國。
借勢發(fā)展,“等風來”不如“追風去”。曹雪芹曾在《臨江仙·柳絮》中,以一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道出借勢發(fā)展的重要性。布局國際傳播也是如此,這并不是地方媒體單方面的“為愛發(fā)電”,而是能夠與中央媒體“國家隊”互利互補,構(gòu)成立體式的傳播矩陣。對于地方來說,這是一個“迎風起舞”的難得機遇,塑造地方良好的國際形象很有必要。地方特色資源被盤活了、基層創(chuàng)新活力被激發(fā)了、城市知名度美譽度提高了,資本、人才等資源自然就“聞著香味來了”。
西湖 圖源:視覺中國
三
正所謂“兵馬不動,糧草先行”。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正式亮相,不僅做好了準備,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
比如,浙江經(jīng)濟外向度較高。就像余秋雨說的:“就算是再遠的土地上,都能找到浙江商人的腳步。”分布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余萬華僑華人,讓我們有信心把“外貿(mào)大省”“僑務大省”變成“外宣大省”。再如,浙江豐富的改革經(jīng)驗、媒體資源、優(yōu)質(zhì)人才,都是我們國際傳播“出海”的底氣所在。
那么,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又該如何講好浙江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有“好故事”更要“會講故事”。故事動不動聽,不光看誰嗓門大、腔調(diào)高,更要看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精神能不能真正打動人。浙江可以說是“一位有故事的同學”。萬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橋、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讓故事更有“文化味兒”;習近平總書記的很多重要思想、實踐都能從浙江找到“源頭”,故事充滿“時代味兒”。我們要挖掘好這些鮮活的故事,提升講故事的能力水平,面向世界把故事講好。
把陳情和說理結(jié)合起來。中西方存在文化、價值觀差異,這是很難避免的。就好比國外電影總在講述“英雄拯救世界”,而《流浪地球》等國產(chǎn)電影則講究“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我們做國際傳播,不能自顧自地講道理,卻不管別人是不是能夠接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僅在宏觀數(shù)據(jù)、重大成就里,也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萬家燈火里。而這些微觀的、平實的、親近的細節(jié),更容易激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共情,超越“你”和“我”的差異,形成“我們”的情感共鳴。
每個人都是“最小單元”。最近,有一群外國人很忙。在TikTok和YouTube上,有大量博主發(fā)布了“144小時免簽游中國”的“特種兵之旅”Vlog,不出機場就能坐地鐵直達各地、手機上就能搞定一切……視頻“刷屏”后,不少外國網(wǎng)友驚呼“這還是我想象中的中國嗎”。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其實每個人都是國際傳播的“最小單元”,專業(yè)的人用專業(yè)的方式講,普通人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講……而國際傳播中心則要把這些“巡洋艦”“破冰快艇”“客船”等都編入隊列、用好資源,打造一支堪比“六邊形戰(zhàn)士”的“出海艦隊”。
就像一句老話說的,天南海北的人,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一個個生動的闡釋、一次次親切的講述,不知不覺之間,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就能走進全世界更多人的心中。
作者:之江軒 編輯:劉卓文
- 【專題】中國記協(xié)2024“新春走基層”
- 【浙江省記協(xié)】新媒體師資庫報名入口
- 36次獲新聞大獎,她“計”從何來
- “有人唱衰記者行業(yè),我哪有資格歇腳?”
- 4位潮新聞記者編輯分享“必殺技”
- 請問:同一條文化河流,誰應先跳下去?
- 中國記協(xié):這些“活魚”,抓得好啊!
- 唐海根:用愛堅守用情監(jiān)督
- 社長對話縣委書記丨綠色發(fā)展,安吉探新路
- 紹興媒體人走進上虞 致敬家鄉(xiāng)新聞前輩
- 紹興日報以跨版形式推出“同心同行”報道
- 趙永軍:縣級融媒記者在北京的二十大時光
- 尹思源:我在封閉管理區(qū)一線采訪感受
- 徐夢潔:深入采編一線 創(chuàng)作優(yōu)質(zhì)新聞
- 朱萍萍: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