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雅:腳下有風、心中有愛、眼里有光
原標題:“腳下有風、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說的就是她(內附視頻)
有人問過楊靜雅:“衡量一個好記者的標準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好作品。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為時代立心的記者不是好記者。”
做了28年記者,在《寧波日報》和《寧波晚報》深耕多年,在《寧波晚報》上開設過長達5年的《靜雅調查》欄目,最能給楊靜雅帶來強烈職業榮譽感的,還是寫典型人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楊靜雅始終堅信榜樣的力量,傳播典型人物的正能量。她參與了諸多寧波市典型人物報道,從她的作品中走出了10多位“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獲得者。2022年到2024年,她通過報道凡人善舉,不僅實現了《寧波晚報》拿中國新聞獎的愿望,還連續3年獲獎。
“這篇稿子蘊含著浙江的創新性經驗”
在寧波調解界,“老潘警調三十六計”很有名,老潘榮譽獲了很多,事跡攢了不少,寧波市鄞州區文明辦希望楊靜雅能完善一下老潘的事跡材料,同時也報道一下老潘的事跡。
老潘工作室門前宣傳海報里蘊含著他的“三十六計”,潘明杰在給楊靜雅(右)一一介紹。楊輝 攝
老潘叫潘明杰,是寧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東柳派出所的專職人民調解員,他以“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為情懷,用心用情用智調解每個案件,甘心做為民解憂的“及時雨”。
“沒有深入采訪,材料是改不好的。”楊靜雅找潘明杰采訪了3次,“他如何調解?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長什么樣?說話是什么語氣?有什么習慣性動作?”
慢慢熟悉了,老潘也把楊靜雅當自己人了,倆人很交心。老潘講了很多小訣竅,對什么人說什么話,對于有困難的家庭怎樣戳到他們的柔軟處,用真情感化他們。
楊靜雅發現:“老潘情商很高,做調解工作真的要用‘計’,結果是好的,目的就達到了。”
“潘明杰一頭烏發,雙目炯炯有神,說話中氣十足,一點兒也看不出已經73歲了。”老潘有干勁。
“母親訓斥小兒子不如大兒子學習好,小兒子離家出走。潘明杰‘旁敲側擊’:‘家庭不是復印機。’母親徹悟,母子和解。”老潘懂門道。
“面對榮譽,潘明杰擺擺手:‘老潘不老,幫助他人,快樂自己!’”老潘很豁達。
在楊靜雅的筆下,這些人物描寫和“金句”讓老潘仿佛就站在讀者面前,也讓讀者感受到他“以情動人”的工作經驗。
“楊記者來采訪了好幾次,問了好多故事,最后她稿子里雖用得不多,但個個不重樣、個個有深意。”潘明杰說。
作品的時代性是楊靜雅在創作中極其看重的:“每一個典型人物事跡都離不開時代的大背景,他們與時代是雙向奔赴的。”
2023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當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如此豐富的時代背景,一定要讓讀者知道。”楊靜雅想著。
文章一開始就寫道:“他退休前是一家物業公司的經理,因擅長調解糾紛,2012年2月被東柳派出所聘為專職人民調解員。”楊靜雅說:“這里面蘊含著浙江的創新性經驗——讓擅長調解的‘老娘舅’轉型為調解員。”
人物豐滿、事實詳盡、情感真切、背景豐厚,老潘的形象立起來了。去年11月,《老潘的“三十六計”》榮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去年12月,潘明杰入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楊靜雅做的典型報道視角獨特,啟迪社會,傳遞正能量。”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猛挺評價楊靜雅“腳下有風、心中有愛、眼里有光”。
“這是一條可以走得很遠的新聞”
到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工作后,楊靜雅的第一篇獲浙江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是《熱淚交織的七天——寧波市民救助青海女教師羅南英紀實》,2005年7月發表在《寧波晚報》上。
青海省樂都縣(現為海東市樂都區)29歲女教師羅南英患白血病到寧波求醫,由于錢不夠想放棄。她正好看到《寧波晚報》的“給孩子寫封信”話題征文,便以遺囑的形式預留給3歲兒子15封絕筆信。信在《寧波晚報》副刊發出后,一時間一座城被牽動。
楊靜雅(右)在病房里采訪羅南英。受訪者 供圖
“這是一條可以走得很遠的新聞。”楊靜雅在病房里待了一天,聽羅南英的自述,聽丈夫口中的妻子,還電話采訪了羅南英遠在青海的婆婆和同事。羅南英的形象豐滿起來:羅南英平時喜歡多做點菜,叫有困難的學生一起吃;一個女生成績不好想輟學,羅南英前后家訪了5趟;羅南英懷孕時,一個人在地處深山的鄉村小學住了10個月……
7000字的報道,讓寧波這座城市的愛心傳遞變得具象:羅南英收到的捐款中,有很多是硬幣,那是孩子們的愛心;青海省的一位領導,捐了一個月工資;給羅南英捐款的一位寧波老干部,還資助了104個孩子上學……2300多名寧波市民在6天內為羅南英捐款60萬元,在寧波市民自發捐款史上創造了效率和數額兩個新紀錄。
“我要通過新聞報道,讓更多人看到一個絕望的母親對孩子、對家庭的不舍,讓更多人幫幫他們。”那時孩子只有兩歲的楊靜雅也被寧波這座城市的愛心感動了,市民們自發走進病房,“有的甚至把錢扔給羅南英就走”。一時間,很多遇到困難的人都會來找楊靜雅,有人甚至從外地趕到寧波找“捐款記者”。
“我深刻體會到記者的價值和新聞的力量。”楊靜雅說。
在報道羅南英故事后的第二年,楊靜雅又報道了寧波市工商局北侖分局干部張義恩等人與上百名貴州貧困學生結對助學的故事。在與同事以《77名北侖人捐助了125個貴州孩子》為題報道后,她又前后到貴州采訪了一個多月。報道發出后,愛心之火在寧波越燒越旺,北侖區搞了一次結對助學活動,90分鐘內1000名貴州貧困學生被“爭搶一空”。報道引發的愛心潮引起了寧波市相關部門高度關注,北侖區的“千人助學”升級為寧波市的“萬人助學”,實現了從“一個人的愛心行動”到“整個北侖區的愛心行動”,從“一個區的行動”再到“整個寧波市的愛心行動”的助學“三部曲”。
2012年至2022年,楊靜雅擔任寧波市政協委員,她將記者職業和政協委員身份相結合,把在采訪中發現的社會問題寫成提案,遞交政府部門。在她的努力下,多個涉及養老、孤兒生活保障等問題解決了。
“我要讓身邊的榜樣影響更多的人”
楊靜雅寫出的新聞總是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救助羅南英的2300多名寧波市民,捧得“浙江驕傲——2005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唯一的集體候選人獎杯;第二年,寧波助學貴州貧困學子的1萬名市民又作為唯一的集體候選人當選“浙江驕傲——2006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
在楊靜雅看來,人物報道比一般通訊更具有時代感、穿透力。新聞人就是要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這種時代力量。比如在對羅南英的報道中,她不斷升華報道主題,從“母愛傳奇”升華到“寧波是一座愛心城市”,再升華到“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對潘明杰的報道中,看似寫了“5600萬元糾紛一天解決”“一場糾紛上門22次”等幾個故事,實際上則寫出了“多部門聯動”“最多跑兩次”等先進經驗。
“典型報道一般不能止于就事論事,而要有意識地向社會意義過渡。由個案剖析向普遍價值的提升很自然,符合邏輯,也很有必要。”浙江萬里學院副教授黃朝欽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審讀員,他以《老潘的“三十六計”》舉例說,楊靜雅把調解員潘明杰的個人工作經驗和小技巧上升到“信仰和擔當”的高度,同時也把一般的民事糾紛調解上升到基層社會治理和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高度。“潘明杰心中有信仰,‘計’的背后是擔當。”
“要廣泛宣傳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弘揚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導人們向道德模范學習,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楊靜雅牢牢地記在心里,“總書記對先進模范的尊敬與關愛,一次次為全社會作出示范,引領著社會風尚。作為記者,我要讓身邊的榜樣影響更多的人。”
在浙江省記協秘書長傅亦軍的印象中,“讀楊靜雅的文章,總是能看到旁人未及的高度、別人之未料的角度。在當下‘同題作文’越來越多的媒體環境下,她的深入思考、價值引領尤為可貴。”
楊靜雅說:“我寫了那么多年典型,他們都是一個個具體而溫暖的人,我要通過新聞作品影響他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陽光溫暖人間,讓文明的雨露滋潤社會,為奮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撐。”
這句話從她追蹤報道了10年、后來被評為“時代楷模”的錢海軍口中得到“回應”。這位個子不高、在冬季都要穿短袖的男人講了一段讓人暖暖的話:“在社會的洪流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小小的個體。我們所做的事情,無論是全力以赴,還是力所能及,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通過記者的報道被看見、被感知,把這些聚集在一些,就有了更多前行的意義。”
作者:記者 閆松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