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概況
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浙江省記協”;英文全稱:Zhejiang Journalists Associaion, 簡稱:“ZJA”)是中共浙江省委領導的浙江新聞界全省性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新聞界的橋梁和紐帶。
浙江省記協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16日,是全國最早建立的三個省級記協之一。
省記協成立以來,其工作領域不斷拓展,組織機構逐步健全,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3年以前,主要工作是協助中國記協和人民日報社等中央新聞單位完成外事接待任務。
第二階段,1983年4月中國記協第三屆理事會提出記協工作要貫徹“內外并重”的方針后,省記協在做好外事接待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全省性的好新聞評選活動,組織同行間的業務交流,推進新聞學術研究等,拓展工作領域,切實加強了新聞界自身的工作。
第三階段,1990年4月,浙江省委書記辦公會議討論省記協工作時明確提出,省記協要以協助黨委建設一支又紅又專的新聞隊伍為工作中心,其他工作要圍繞這一中心展開,同時在領導力量和人員配置、財力支持上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此后,省記協的工作有了新的發展。
第四階段,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央和省委更加重視記協的工作,發揮記協作為行業組織的作用,賦予記協更多新的職能。2003年10月全國新聞界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以來,明確由記協承擔“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2006年初,中宣部又發文明確,“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將作為新聞界的一項長期任務持續進行下去,有關組織機構歸設在各級記協,作為各級記協的重要工作來開展。2013年,我省作為全國首批5個試點之一,建立了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建立了“媒體負面清單制度”、典型案例評議制度、媒體社會責任制度等,推動媒體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機制建設。2017年,經中宣部批準,中國記協首選浙江試點建立了省級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將服務手臂主動向新興媒體延伸拓展,也成為省記協深化改革、創新轉型的主抓手。
浙江省記協自成立以來,先后召開過十次理事會全體會議,現在是第十屆。
省記協實行團體會員制,目前已擁有團體會員近300家,包括省、市、縣三級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移動客戶端,全國性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視臺等媒體派駐浙江的常設機構,以及11個市級記協、省級新聞專業社團等。
根據省記協章程,由常務理事會選舉的主席、副主席等若干人。現有主席、專職副主席各1人。常務理事會任命秘書長1人,主持省記協秘書處工作。秘書處是常務理事會的辦事機構,負責記協日常工作。秘書處下設辦公室、培訓活動部、自律維權部、新媒體工作部等4個部門。2013年5月29日,成立浙江省新聞道德委員會,道德委辦公室設在省記協。
省記協為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先后建立了若干專門工作委員會。它們是:省級專業報工委、市級黨報工委、縣級區域報工委、晚報與都市類報紙工委、市級廣電工委、新媒體工委、新聞攝影工委、新聞美術工委、報紙副刊工委、報紙版面工委、高校校報工委、教育新聞工委等。省記協還受省委宣傳部和省民政廳的委托,負責管理或聯系省女記者協會、省體育記協和省殘聯新聞促進會等社團的工作。
多年來,省記協積極支持、配合中國記協工作,密切聯系、溝通全省11個市記協,積極組織開展省際記協和媒體的工作交流,組織和參與國際及港澳臺的新聞交流活動,主辦了蘇浙滬和港澳臺的“3+3”傳媒論壇、華東記協交流協作會,舉辦全國新聞界圍棋賽、馬拉松比賽等文體活動,每年組織全省媒體代表團出訪,并熱情接待世界各國新聞代表團和媒體記者來浙江訪問和采訪,在國內外新聞界贏得良好聲譽。
[附:浙江省記協下屬工作部門]
省記協秘書處(內設辦公室)負責內外綜合協調、文件起草收發、日常行政事務處理;負責浙江新聞獎、浙江飄萍獎評獎辦公室工作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組織推薦工作;負責組織新聞業務學術研討交流、維護運行“浙江記協網”和編發“三項學習教育”簡報等。
省記協培訓活動部負責組織全省新聞界的專項培訓、專題調研;組織《當代浙江記者叢書》編纂,組織媒體易地采訪采風以及新聞界文體活動等。目前,由省記協副秘書長兼任培訓活動部主任。
省記協自律維權部負責全省新聞行業自律和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工作;負責維護全省新聞工作者合法權益等相關工作。目前,自律維權部設副主任1人。
省新聞道德委員會與自律維權部合署辦公,負責統籌省委宣傳部等五部門對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不良廣告、低俗之風等行業頑疾的舉報查處工作,受理、督查、督辦舉報案件查處落實情況;組織協調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員隊伍開展各類監督工作;負責編發新聞道德委員會簡報和新聞行業社會監督簡報等。
省記協新媒體工作部負責聯系、協調新媒體工作,對接新媒體專業委員會,負責省記協網上工作集群的管理與維護。同時負責組織省內新聞團隊出國出境訪問交流;負責外事接待活動及國內記協組織和媒體的溝通聯絡、來訪接待。
作者: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