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毛澤東親自追認為革命烈士,犧牲60年后才正式確認為共產黨員|草地·說人解史
他接受了一項“秘密任務”
近百年后,在探訪京報館舊址時,北大學子吳問騁心中涌起一個念頭:“百年前,邵先生在這里做著什么呢?是在廳堂接待訪客,還是在桌案前奮筆疾書?”
6月1日拍攝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吳問騁認為,邵飄萍能夠做出卓越貢獻,與其勤學、實踐密不可分,“他有幸將自己的能力專長與民族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中值得銘記的一個符號。我們應當繼承他的遺志和精神”。
從杭州《漢民日報》到《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再到獨立創辦《京報》,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再到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從業十幾年,邵飄萍以筆為槍,針砭時弊,對丑惡現象進行無情的抨擊鞭撻,馮玉祥夸贊他“飄萍一支筆,抵過十萬軍”。
他的聲音穿透了時代的黑幕,他的通訊時評成為那個時代的有力見證。
1919年5月4日中午,北大學生集于紅樓前的馬路上,浩浩蕩蕩前往天安門,與北京各高校學生匯合,驚天動地的五四運動由此發軔。這條馬路就是如今的五四大街。
6月29日,參觀者在北大紅樓外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祖父十分關注巴黎和會的動態,尖銳指出這次由帝國主義大國操弄的所謂‘和會’,只會令中國深陷水深火熱。他在1919年4月30日發表時評《請國人注意外交上根本問題》,呼吁國民抓住救國根本,廢除中日間一切脅迫而成的條約。”邵澄說,作為當時北大新聞學研究會導師和《國民》雜志社顧問,邵飄萍與諸多學生領袖和進步學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始終支持學生們的進步思潮。因此,邵飄萍深度參與這場愛國運動是必然的。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此次反帝愛國運動成為五四運動以后,又一次全國規模的反帝斗爭高潮。邵飄萍和《京報》對此影響深遠。
五卅次日,邵飄萍就報道了慘案的經過,此后兩個月內,《京報》經常以整版刊登五卅運動在全國的進展。邵飄萍還連續在《京報》上發表評論文章,建議“我全國人應一致對外,用不合作之手段,無論大小職務,一律辭去,堅持到底,以促外人之覺悟”。在這場運動中,邵飄萍幾乎將全部心力投入中國人民反帝斗爭中。據說,當時京報館一直在為共產黨組織印刷秘密文件,為此,邵飄萍還專門在自辦的印刷廠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室。
6月1日拍攝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然而,他的言論在促進民智覺醒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悲壯的伏筆。
1923年二七慘案后,中共在北方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革命陷入低潮。為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共專門討論了“大量吸收革命知識分子”等議題。1924年7月,北京團地委停止活動并進行整頓,重新登記團員,同年11月恢復工作后,賀恕、羅章龍、范鴻劼等先后擔任地委書記或委員。他們多為北大等校的學子,有的還是邵飄萍的學生。此時,邵飄萍與李大釗、高君宇、陳喬年、趙世炎等中共北方地區重要人物之間的了解日漸加深,與共產黨組織走得越來越近。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不久,馮玉祥突然倒戈,發動北京政變,軟禁賄選總統曹錕,通電呼吁和平,邀請孫中山等人北上。邵飄萍對此予以極大關注,《京報》特別為之助陣。馮玉祥痛感督軍內部缺乏政治人才,暗中物色能與他合作的人。恰在此時,邵飄萍進入了他的視線,馮玉祥親聘他為高級顧問。
邵飄萍192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盡管他的身份在當時并不為外界所知。他的入黨介紹人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但與普通黨員不同的是,他是秘密黨員——僅與個別領導人保持單線聯系,一般不參加地方黨的活動。這位特殊黨員,被賦予“特別的工作任務”:一是宣傳,二是情報。
6月24日,游客在參觀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時局的動蕩,再次將邵飄萍推向風口浪尖。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眾為抗議日方提出的撤除津沽防務的無理要求,在天安門前集會,并赴執政府門前請愿。不料,執政府衛隊開槍射擊,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民眾,造成47人死亡、近200人受傷——魯迅所說“民國以來最黑暗的那一天”來臨了。
慘案發生后,《京報》迅速介入,連續兩天以兩個整版報道。邵飄萍急赴各地采訪,用辛辣的言辭亮出段祺瑞執政府顯赫的“戰績單”:以國務院為小沙場,彈無虛發,尸橫滿院,還發出“緝拿要犯,公開審判,使犯罪者伏法”的呼吁,直指禍首段祺瑞。
此后的12天內,《京報》發表相關消息、評論、通電、文章113篇,平均每天達9篇之多。邵飄萍特意發表《誅人類之蟊賊》一文,以“喚醒各黨各派,一致起而討賊”。
1926年4月15日,國民軍敗走,奉系軍閥進入北京,張作霖揚言要殺邵飄萍。
張作霖之所以必除邵飄萍,緣自一年前。邵飄萍曾間接促成東北虎將郭松齡倒戈,策動灤州事變,與馮玉祥聯手,討伐張作霖。邵飄萍不斷發表報道、時評,歷數張作霖罪狀,并稱其“一世之梟親離眾叛”。
報紙傳到前線,軍心為之動搖。張作霖慌了手腳,馬上匯款30萬元給邵飄萍,企圖堵住他的嘴。在當時,北京一個四口之家,每月只要12元就可維持基本生活。邵飄萍收到匯款后馬上退回,稱:“張作霖出三十萬元買我,這種錢我不要,槍斃我也不要!”
邵飄萍明白,此次張作霖兵臨城下,自己在劫難逃。幾路軍閥已合謀將他置于絕境。
作者:記者 烏夢達 張漫子 祁晨露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