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做一支有趣有料的短視頻隊伍
余杭區(qū)融媒體中心“影像24小時”的創(chuàng)優(yōu)經驗
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最主要的內容傳播方式之一,短視頻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2019年,余杭區(qū)融媒體中心成立短視頻團隊,在短視頻方興未艾的時刻,一個基層媒體單位率先行動,集合中心最強的編導、攝像、制作組成班底,傾力打造短視頻品牌“影像24小時”。三年來,這個年輕的團隊聚焦優(yōu)質內容生產,完成了各類創(chuàng)意類短視頻、新聞類短視頻、短紀錄片、公益廣告等作品40余件,獲全國性短視頻大賽獎項17件,其中省級新聞獎(政府獎)一等獎5件。
把年輕人的創(chuàng)造力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脫出來
2018年夏天,我在家里點了一份外賣,開門取餐時,眼前的一幕令我震驚:一個拄著拐杖的獨腿外賣小哥,艱難地將手里的外賣送上了五樓。這位叫王建生的堅強外賣小哥,隨后成為了余杭區(qū)融媒體中心獨家挖掘的熱點事件,各類微信推文、連續(xù)報道、短視頻經國家級媒體轉載后,一天的點贊量就突破了10萬+。但是在年底參評某個短視頻創(chuàng)作大賽的評獎時,這個題材卻被另外一家社會自媒體機構拍攝的短視頻奪得了大獎。獨家挖掘的優(yōu)秀選題,獎項卻旁落他人,我又被這件事深深刺激到了。
“縣級媒體機構缺的不是優(yōu)質內容,缺的是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精力。”縣級媒體每天承擔著大量指令性程序式的宣傳任務,這些年輕的視頻創(chuàng)作者很容易陷入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根本無法享受創(chuàng)作帶來的美好和愉悅。
外賣小哥的案例發(fā)生后,我們下定決心要組建一支“單純?yōu)閯?chuàng)優(yōu)而生”的視頻團隊,把散落在各個部門的有想法的編導、文案、攝像、制作集中起來,組建了短視頻部,大家給團隊取名“影像24小時”,初心很簡單,就是想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這個城市里發(fā)生的點點滴滴。
單位給了團隊絕對的“自由空間”,一不下任務指標,二不出命題作文,三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只要是好的選題,可以不惜時間和精力去反復打磨。沒有了這些日常工作的框架束縛后,“影像24小時”團隊內在潛能被徹底激發(fā),這些年輕人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摩學習優(yōu)秀的經典視頻案例,不斷開展頭腦風暴,碰撞出創(chuàng)意的火花,也讓創(chuàng)作的短視頻產品有了質的提升。
2021年初,影像24小時團隊在拍攝短視頻《我愿為你上晴空》時和之江實驗室飛行器團隊負責人謝安桓(后排左二)合影。
用好的作品解讀時代氣質
2021年夏天,“影像24小時”團隊拍攝了一名叫張婷的女孩,90后的她是一名牛肉生鮮直播博主。深夜2點的杭州農副物流市場,在滿眼橫肉和光著膀子的屠夫中,張婷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她非常嬌俏可愛,在那個環(huán)境里,張婷一下子吸引了我們。”編導沈雯說,但促使大家想要去拍攝張婷的原因,則是深入了解之后,這個年輕姑娘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勤奮和自信。在過去的300多天里,張婷在她的直播間賣出了至少4500頭牛,但是她不愿意被貼上“牛肉西施”的標簽,而是想用自己的努力換回長久的認可。沈雯說:“拍攝和記錄張婷這樣一個小人物,是因為張婷的故事給了我們觀察和解讀浙江新一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一個鮮活的樣本。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余杭這方水土上成長起來的人,血液里始終流淌著勤勉、務實、創(chuàng)新的基因。”
短視頻《我不是牛肉西施》拍攝現(xiàn)場
今年年初,杭州余杭南湖邊一支特殊的科研隊伍引起了沈雯和她同事們的注意。在一個滿是雜草人跡罕至的廢棄舊谷倉里,卻隱藏著之江實驗室最前沿的低空智能載人飛行器研究。“拍攝科研團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這些理工男大多不善言辭。”為了更好地融入拍攝對象,沈雯帶領“影像24小時”團隊的小伙伴們跟蹤記錄了飛行器團隊近三個月。拍下了我國科研一線年輕人們最真實生動的工作狀態(tài)。作品《我愿為你上晴空》獲得了今年學習強國全國縣融優(yōu)秀作品夏賽的一等獎。
這些年,“影像24小時”團隊所創(chuàng)作的片子,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用小切口來反映大主題,小人物來展現(xiàn)大情懷,小故事來映襯大時代。編導沈雯說“作為基層媒體的最小單元,我們有自己的優(yōu)勢,那就是貼近第一線。而我們拍攝的每一個小事件小人物里,都印刻著我們這個時代前進的點滴。”
頭腦風暴碰撞出更多創(chuàng)意火花
在“影像24小時”團隊的工作流程中,討論會是貫穿整個片子拍攝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有時候,為了一個片子如何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出視覺化的效果,大家往往要討論到深夜。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許多創(chuàng)意火花也不斷被點燃。
2020年,當團隊開始創(chuàng)作一條體現(xiàn)浙江和貴州兩地扶貧協(xié)作的片子《紅陽寨》時,大家覺得以往在畫面下方出字幕的方式過于傳統(tǒng)也不夠生動,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想到了把字幕用動態(tài)的形式穿插在畫面里。比如當苗族繡娘從繡片上拉出一根絲線的時候,絲線上卻墜著一行字,詳細說明一個苗族繡娘一年會用掉多少根針,而當這個苗族繡娘掀開家里的鍋時,霧氣氤氳中出現(xiàn)的字幕則詳細介紹了兩地協(xié)作給這一戶農家一年可以增加多少收入。這些生動有趣的字幕表達方式,讓觀眾在觀看畫面的同時,清晰感受到了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中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如此融入生活,飽含煙火氣。
短視頻《紅陽寨》用了創(chuàng)新的手法來設計字幕的出場方式
在今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杭州西站:大國制造 為民族筑夢》、《破風》等片子中,團隊運用一鏡到底、水下水上穿越等拍攝手法,打破了傳統(tǒng)視覺畫面的束縛,給觀眾呈現(xiàn)了全空間無死角的沉浸式觀感。
“有時我也覺得很幸運,有這樣一群有著共同情懷和夢想的人,一起堅守,一起經歷,趟過時間,抵達夢想。”團隊負責人沈雯說,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身為記者,是否有能力完整了解時代的面目和意義,這是這個職業(yè)給予我們的使命和價值。而在所有變化里,總有一些東西會歷久彌新。那就是,無論媒體變局多么劇烈,傳播介質如何進化,她相信,人們永遠需要優(yōu)質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溫暖心靈的情懷。
(馮旭東,余杭區(qū)融媒體中心主任。)
作者:馮旭東 編輯:劉卓文
- 【專題】中國記協(xié)2024“新春走基層”
- 【浙江省記協(xié)】新媒體師資庫報名入口
- 36次獲新聞大獎,她“計”從何來
- “有人唱衰記者行業(yè),我哪有資格歇腳?”
- 4位潮新聞記者編輯分享“必殺技”
- 請問:同一條文化河流,誰應先跳下去?
- 中國記協(xié):這些“活魚”,抓得好啊!
- 唐海根:用愛堅守用情監(jiān)督
- 社長對話縣委書記丨綠色發(fā)展,安吉探新路
- 紹興媒體人走進上虞 致敬家鄉(xiāng)新聞前輩
- 紹興日報以跨版形式推出“同心同行”報道
- 趙永軍:縣級融媒記者在北京的二十大時光
- 尹思源:我在封閉管理區(qū)一線采訪感受
- 徐夢潔:深入采編一線 創(chuàng)作優(yōu)質新聞
- 朱萍萍: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