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乙炳:一次成功的文本創優實驗
——通訊《群上醫院》榮獲浙江新聞獎一等獎的啟發
每一篇新聞作品獲獎,總是有著不一般的采編經歷。
紹興晚報編輯部執行總編楊燕萍這樣評價通訊《群上醫院》:這是由記者編輯聯手策劃的一個重點稿件,文章抓取幾個疫情當中較為典型的病患,以科室名字作為小標題,十分形象貼切,頗具創意。
這應該也是評委們看中這則題材的關鍵因素之一。2018年拿兩個浙江新聞獎一等獎時,我曾說過:獲獎并不代表個人業務有多好,背后肯定有團隊協作的功勞。正如楊燕萍所言,《群上醫院》首先是記者、編輯聯手策劃的,不是某個個人的獨立創作。其次離不開編輯部的“頭腦風暴”,比如用科室名字作為小標題就是有人提議并完善的。后續又經過層層把關,比如校對就排除了不少隱藏的“雷”,版式設計也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我們要看到,新聞作品能不能獲獎,除了題材要好,還有這樣那樣的許多因素,比如運氣。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最后呈現的《群上醫院》并不完美,比如深度和厚度方面還有欠缺。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還是可以從這次創優中得到一些啟發。
啟發一:報道見報就扔掉不可取
一則新聞的刊發見報,不等于它的生命終結。像《群上醫院》這個題材,一開始做的時候,并沒有想那么遠,所謂新聞大背景其實是后續“補充”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沒有往深度和厚度方面“加碼”。事實上,當時國內的輿論場還沒有出現報道中提到的一系列問題。
去年發生于上虞的疫情,有人認為很可能會誕生新聞獎,有關這一點,我曾做過一些功課。我當時分析認為,根據上一年的國內經驗,有兩個“節點”可能會是“沖獎點”:一是“解封”,二是“清零”。但很快我就否定了這一猜想。有兩方面考慮:一,前一年國內媒體已誕生不少新聞獎,同類型題材再獲獎恐怕很難;二,我注意到,繼上虞之后的西安、鄭州等地疫情要厲害得多,兩相比較,紹興的也就失去了“重大”這一屬性。從疫情中找好線索的想法就此打消。
今年1月初,網上突然出現大量西安、鄭州等地的輿情:什么孕婦要生產,沒有醫院接收;腫瘤患者看病難,只能在家等;老年慢病患者買藥難、買不到藥,等等。當時,針對西安多起群眾反映的看病就醫難突出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決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諉拒收群眾就醫。
我們注意到,外地暴露的這些問題,恰好與我們報道中選取的4種好做法對應,也就是說,紹興的做法為疫情中如何保障醫療服務提供了解決的思路。這里講一個有趣的細節:有一天,我把所有網上能找到的外地輿情及當地的補救做法的信息,一股腦兒發給楊總,她被我弄得有點不耐煩了,說“你入魔了”。但她也認為,這題材可以沖一沖。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疫情下看病就醫難的問題持續存在,包括這次省里評獎時,上海同樣沒有處理好這一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個問題這么久都解決不了?為什么紹興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
外地持續暴露的問題,為我們的《群上醫院》保持了熱度,或者說讓《群上醫院》擁有了更廣泛的背景。這讓我想起我的第一個浙江新聞獎一等獎——《新昌“零招待”調查》,刊發的時候也沒什么背景,半年后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也就是說,新昌的做法比“八項規定”早了半年,這就讓我們的報道擁有了全國性的大背景。再舉個反面例子,2019年本人主創《向百歲老書記報告》,報道刊發后,我們并未就持續擴大社會效果進行“運作”,最終該題材只拿到省新聞三等獎。從這一點看,稿子做完就扔掉,并不可取,事后還是要不斷關注時事。
啟發二:需要適當的文本創新
創新文本,是我最近一兩年的工作重點。時代變了,讀者口味也在變,我們要做的是去迎合讀者,而不是讓讀者來遷就我們。以疫情為例,有人說,疫情一來,我的稿子寫不完,這話說得對,也不對。對——疫情確實是令我這個跑衛生線的記者掙了不少工分;不對——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就算題材擺在面前,也未必抓得住。疫情題材我寫了3年,說實話也有點寫疲了,但每天有版面等著啊,我還是得絞盡腦計想角度。
好就好在,我會經常對疫情報道作一些總結,讀者最想獲取哪些信息、政府想要傳達什么信號,我一般都能把握個八九不離十。在此基礎上,我會試著做一些創新,比如文本表達方面的創新。去年底上虞發生疫情時,我就沒想過要去上虞,有兩方面考慮:一是當地有記者站,那里的情況我未必有記者站的同志熟悉;二是探訪式的報道,2020年我已寫過一大批,若再這樣操作,讀者審美疲勞,我也審美疲勞。事實證明,換個寫法更有看點。比如,凌晨4點的紹興、“打工人”出院、48小時內核酸融入紹興人生活(當然也包括《群上醫院》)等,這些在文本創新上動了腦筋的報道都收獲了一大波點贊。
創新文本,說容易也容易,只要肯用心。我的想法是,能不用傳統寫法,就不用傳統寫法,要從形式上、文字表達上做一些轉變。這次《群上醫院》能獲獎,文本的呈現方式肯定是起了作用的,評委一看:哎喲,紙上的醫院,頗具創意!
轉變文本表達,這也是紹興晚報這些年一直想做的事,難度確實不小。有的人可能有這樣的顧慮:萬一玩砸了,豈不被人笑話?我的建議是,大膽去嘗試,背后不是還有編輯部把關嗎?可怕的是一成不變,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已做不到“以不變應萬變”。不變,就意味著淘汰。改變是痛苦的,但千萬不要不耐煩,淺嘗輒止,進步是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中獲得的。有的人“創新創新”喊了很久,但可能到現在都還沒有付諸行動,這要不得。
改變,沒啥不好意思的,千萬不要臉面薄。有了好題材、好策劃,盡管拿出來分享、探討。就像前不久同事的“宅基地跨縣拍賣”一稿,“全國首個”怎么表述,記者群里一討論,豁然開朗。以我個人來講,我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即使是現在,我仍在不斷學習別人的優點。我會花一年時間去訓練如何寫好消息,也花了大量時間琢磨楊總如何取好標題,也會為了一個題材的角度,和同事爭論很久。別人好的方面,我們就要學,哪怕是“偷”。“偷”成了不就是自己的了?近半年來,我堅持每月寫兩篇評論,這其實是個練筆的好機會。丟臉不怕,怕的是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我記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短評寫了半天,結果被打回重寫,現在我已能做到一小時內完成一篇短評。這就是進步。在此,真心希望大家擯棄浮躁、沉下心來,好好地研究一番業務,相信假以時日,總會有屬于我們的“代表作”。
(陳乙炳,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作者:陳乙炳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