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這篇報道,為何要用第二人稱?
2022年9月,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徐利民因病離世。2024年6月1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其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作為第一個報道徐利民先進事跡的記者,同時也作為徐利民的老友,浙江省金華日報記者李艷向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投稿,講述她的所思所感。
本欄目長期征稿,詳細信息附文末。
我在現場|這篇報道,為何要用第二人稱?
本文作者:李艷
(一)
一粒萬年米,一顆利民心。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徐利民的遺體安臥在鮮花叢中,從各地趕來的人們為他送行。
我拿著采訪本,不停記錄著大家的思念:
“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在杭州開會。”
“病重時,他還在工作群布置工作。”
“他平時那么生龍活虎的,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他的家人們紅著眼眶站在前方,我走了過去。徐利民的女兒在給參加送別的人們發一封信——《關于徐利民的回憶樹洞》
信中寫到:
“爸爸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我真誠希望,可以從你們口中聽到關于我爸爸的事……”信的末尾還附有二維碼,方便大家隨時上傳、聯系。
帶著滿本的感人事跡,我回到了單位。
沒有指令,沒有任務,完全是記者職業使然。2022年9月26日晚,我采寫的悼念文章《那個心心念念上山的人走了》,朋友圈很多人轉發致哀。
全國最早報道徐利民事跡的文章
(二)
近期,獲知徐利民被追授“時代楷模”稱號后,我們積極響應號召,迅速開展徐利民先進事跡宣傳工作。
如何在往年報道的基礎上寫出新意?
回憶起我們過去相處的點滴,我決定以“第二人稱”視角來呈現徐利民的鮮活形象。
2020年10月21日,徐利民帶隊赴湖南省長沙市拜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動身前,他多次邀我同行。但因工作繁忙,且不久前拜訪過袁隆平,我委婉拒絕了他。
徐利民看出我的猶豫,一個電話打給我當時的領導。這下,我再沒有理由推辭了。
正因為他的堅持,我不僅在職業生涯中兩度赴長沙當面采訪袁隆平,更與他一同見證袁隆平許下“畝產1000公斤百畝片,我來看!”承諾的寶貴瞬間。
2020年10月21日,徐利民(前排左一)帶隊和記者一起赴湖南長沙拜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思緒回到當下,徐利民去世后,我還會時不時翻看我們的微信聊天記錄。看著他對我過往工作的悉心指導,心中不由酸澀。
之所以選擇第二人稱,不僅是為在報道形式上創新,還因我們過往的情誼。想著他還如生前一般與我們對話、邀請我們參與文化宣傳活動、廢寢忘食地處理工作……我們完成了這篇文章。
2024年6月21日,這篇報道——《如潮的掌聲,你聽到了嗎》最終在金華日報、金華晚報同步刊發。
請點擊查看金華晚報文章《如潮的掌聲,你聽到了嗎》
每隔幾周,我就會到徐利民家拜訪,他的妻子周衛紅總會與我分享很多兩人過去相處的點滴,這也為我們的報道提供諸多素材與靈感。
例如,7月6日在金華晚報刊發的深度報道《寄往遠方的思念》,便是在上門看望周衛紅時獲得的靈感。
金華晚報文章《寄往遠方的思念》
周衛紅一直留著徐利民的手機,定期充電。
當天進門時,我看見徐利民生前的手機正在充電,便隨口問道:“可以給我看一下嗎?”
周衛紅把手機遞給我,幽幽地說:“我一直不敢打開看。”
在征得周衛紅的同意后,我翻看了徐利民手機的相冊與信息。相冊里存得最多的是與工作相關的文件資料,信息也都是和同事、朋友、媒體工作人員的工作往來。
徐利民(左一)和同事參加戶外運動
一字一句,生前的點點滴滴恍如昨日,歷歷在目。
回到金華,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靜。我從眾多信息中,挑選了徐利民在2022年9月22日晚8時57分與至親家人、2023年3月9日晚9時49分與媒體工作人員、2024年1月23日下午2時43分與生前好友之間發送的三則信息,進行深入采訪,用以代表不同年份、不同身份的人對徐利民的評價。
“多希望這是一場夢,夢醒了,您還在。”
“站高謀遠,百忙中安排人員對接。”
“我好想你,你在那邊好嗎?”
文章的三個小標題,都摘自相應信息中的一句話。
這篇文章在7月5日19時18分推送后,三個多小時,閱讀量便破16萬。
在廣大讀者和網友的自發轉發下,我們直觀感受到“真情流露”在此類人物報道中的重要性。
(三)
6月22日至7月6日,金華市新聞傳媒中心在全平臺開設“時代楷模徐利民”專欄,在全國眾多媒體中,以一天一故事的頻率,報道徐利民生前感人事跡。
我和報道團隊先后刊發了《最好的緬懷是更好地推進工作》《上山是萬年文化的一個杰出代表 徐利民對上山的執著令人感動》等15篇稿件,深入挖掘了徐利民的感人故事。
采訪徐利民先進事跡最大的感觸是:時代楷模是平凡英雄,打動人的往往是和讀者有強烈共鳴的細節和故事。日常采訪是這樣,重大典型宣傳也應如此。
*** *** ***
征稿啟事
“我在現場”是中國記協微信啟動改版以來開創的首個欄目,是編輯部重點打造的精品欄目。
“我在現場”中,記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一線采訪故事,深挖故事細節,分享真知灼見、流露真情實感,鮮活明快、可讀性強。編輯部不定期將優秀作品集納成冊出版發行。
更多稿件請參考文末 #我在現場 專欄。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請標注【我在現場】+單位+姓名+聯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數2000—3000字最佳;
2、強調現場感,記者在現場;突出故事性,記者講好故事;提高可讀性,語言表達簡潔凝練。
優質投稿將單篇展示在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上,編輯部會與記者本人聯系,后續溝通稿酬等相關事宜。
作者:李艷 編輯:劉卓文